- 年份
- 2024(7559)
- 2023(10812)
- 2022(9622)
- 2021(9048)
- 2020(7340)
- 2019(17079)
- 2018(17020)
- 2017(33156)
- 2016(18103)
- 2015(20258)
- 2014(20241)
- 2013(20138)
- 2012(18385)
- 2011(16495)
- 2010(16388)
- 2009(14768)
- 2008(14128)
- 2007(12116)
- 2006(10461)
- 2005(8890)
- 学科
- 济(76332)
- 经济(76255)
- 管理(49722)
- 业(46905)
- 企(38912)
- 企业(38912)
- 方法(33961)
- 数学(29253)
- 数学方法(28946)
- 中国(20474)
- 农(18827)
- 地方(18569)
- 业经(17283)
- 学(16587)
- 财(15219)
- 农业(12630)
- 理论(12375)
- 环境(12311)
- 技术(12193)
- 产业(12104)
- 和(11931)
- 贸(11866)
- 贸易(11862)
- 易(11418)
- 制(11113)
- 划(10122)
- 地方经济(9673)
- 务(9583)
- 财务(9526)
- 财务管理(9510)
- 机构
- 大学(256293)
- 学院(255203)
- 管理(105239)
- 济(99986)
- 经济(97666)
- 理学(92248)
- 理学院(91169)
- 管理学(89707)
- 管理学院(89261)
- 研究(84941)
- 中国(59264)
- 京(55253)
- 科学(54816)
- 财(41845)
- 所(41726)
- 业大(39189)
- 农(38981)
- 研究所(38518)
- 中心(37636)
- 江(35210)
- 范(34834)
- 财经(34764)
- 北京(34570)
- 师范(34544)
- 经(31592)
- 院(31313)
- 农业(30696)
- 经济学(29277)
- 州(29270)
- 师范大学(28254)
- 基金
- 项目(183778)
- 科学(145228)
- 研究(133694)
- 基金(133465)
- 家(116015)
- 国家(115106)
- 科学基金(99750)
- 社会(83963)
- 社会科(79641)
- 社会科学(79619)
- 基金项目(72537)
- 省(72015)
- 自然(65813)
- 自然科(64265)
- 自然科学(64254)
- 自然科学基金(63075)
- 划(60584)
- 教育(59772)
- 编号(54351)
- 资助(53577)
- 成果(42744)
- 重点(40769)
- 发(39961)
- 部(39491)
- 创(38295)
- 课题(37078)
- 创新(35660)
- 科研(34656)
- 国家社会(33993)
- 教育部(33760)
- 期刊
- 济(106160)
- 经济(106160)
- 研究(73493)
- 中国(42475)
- 学报(39203)
- 科学(37604)
- 管理(36873)
- 农(34877)
- 大学(29263)
- 财(28729)
- 学学(27560)
- 教育(26303)
- 农业(24990)
- 技术(21395)
- 业经(18138)
- 融(16509)
- 金融(16509)
- 经济研究(16422)
- 财经(15806)
- 问题(15754)
- 图书(14120)
- 经(13481)
- 科技(13386)
- 理论(12790)
- 现代(12464)
- 业(12445)
- 技术经济(12349)
- 资源(12244)
- 实践(11916)
- 践(11916)
共检索到353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雅娟 朱永彬 黄金川
基于分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从产业价值链角度对产业进行归类,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指数对中原城市群2005—2014年间的城市产业分工格局进行历史分析,提出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发育迟缓;中原城市群职能强度的区位熵值显著下降,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趋同性增强,而专业化分工正在弱化;2014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格局为:漯—济—焦—许—郑5市的制造业突出,平—新2市的分别是采矿业和建筑业等其他工业发展显著,郑—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梦丽 王伟 刘静玉 梁留科 乔墩墩 安俞静
通过构建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2005,2010,2015年的综合实力分别进行测算与评定,运用基于扩展断裂点模型的加权Voronoi图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引力范围进行划分并展示了城市间引力界线的变化趋势,揭示了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3个年份的城市引力范围时空演变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年份,综合实力较高的地区基本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北部,东南部城市综合实力较弱,排名靠后,呈现出中北高、东南低两极化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格局中,郑州市的引力范围最大,其次是洛阳市、邯郸市,已经形成了以郑州为城市群核心的空间格局;3个年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影响范围演变格局总体较为稳定,局部地区空间吸引范围变化较为明显,中、北部城市发展态势良好,影响范围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城市引力范围与其综合实力不完全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肖金成 李娟 马燕坤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中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足、城乡联动不足、产业分工不足、市场化水平不足、基础设施一体化不足、消费和出口作用不足等许多不利于发展的问题。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合作需要以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及其在空间的有效分解为前提,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市场和企业自下而上的力量为主体,进一步发挥京津冀地区的区位、资源、科技、文化等优势,以启动京津实质性合作和构建京津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契机,以深化区域制造业分工为核心,以制造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创建"繁荣看京津,实力看河北"的区域联动型产业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学鑫
文章从区域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剖析了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的演进及现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一些主导专业化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具有低层次多样性较高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产业分工特征。根据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现状及演进态势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其产业合理分工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
专业化 多样化 演进 中原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君 秦耀辰 张金萍 张艳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基于河南省2000—2009年年鉴数据、2004年经济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等资料,构建以地方学习创新为核心的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采用Moran指数和SLM模型等分析了期间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格局变化、两位数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点,以及工业集聚的学习型区位因子特征。研究认为:学习型区位论分析框架提供了区位选择研究的新思路,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Moran指数与SLM模型辨识了产业集聚的地域、验证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态势明显,经历了倒"S"型的发展演变,各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各制造业集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学习能力、集聚经济、地方学习环境和资本投入是当前促进中原城市群县域工业集聚的显著性因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齐讴歌 赵勇
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序演变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1年,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且呈现出金字塔式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功能分工程度远远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从城市群功能分工区域差异来看,四大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西部城市群基本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而东部城市群则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从城市群功能分工时序演变特征来看,城市群功能分工演变态势大体上以2010年为拐点,出现了整体上由波动中上升向迅速下降的转变。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时序演变 区域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 肖金成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我国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十大城市群。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动力源,政府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演变的推动力,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要做好十大城市群相应的功能定位,引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演进 动力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红 李晓燕 吴春国
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03,2006,2009年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情况,分别构建4个年份高速公路拓扑网络分析图和最短路径矩阵,对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10年来网络发育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和空间格局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程度明显改善,入网城市和线路数增加迅速,经历了由树状网络—回路网络—网络拓展阶段;区域交通中心形成6路回路网络连接;网络伸展程度逐年提高,区域网络直径变化虽然不明显,但是网络直径对应的城市却发生明显的空间位移;城市群高速公路网络发育在空间上已经开始打破"核心-边缘"的特点,呈现均衡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通达性 空间格局 中原城市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陆大道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
城市群 定位 协同发展 京津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宇艳
依托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建立了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对中原城市群进行了定量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首位城市郑州的产业实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群与城市群的耦合在地理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态势,然而城市群尚未形成功能等级与分工协作明确的区域综合经济体。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成员城市比较优势促进城际产业链接、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促进产业群与城市群耦合、提高群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莉萍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体系,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互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耦合效应。文章基于中原城市群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程度的区位商指数,对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指数、第三产业集聚指数与城市化指数的耦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一步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产业集聚 城市化 耦合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宁宁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中心城市的这一影响作用大于外围城市。鉴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群内产业转移、细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间良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宁宁
文章以中国七大城市群为样本,利用计量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并探究非线性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从非线性角度而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活力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影响,且中心城市的这一影响作用大于外围城市。鉴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群内产业转移、细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城市群间良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勇 白永秀
本文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中国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与比较。结果显示:2003—2010年,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总体相对较低并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下降的趋势,但2008年之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城市群功能分工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城市群高于中西部城市群且差距逐渐拉大。从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比较来看,中心城市远远高于外围城市且二者差距不断扩大,但中心城市自身则呈现出下降趋势。从城市等级角度比较来看,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与城市等级高低有关,不同等级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级差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