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1)
2023(10257)
2022(8682)
2021(7640)
2020(6450)
2019(14893)
2018(14384)
2017(27725)
2016(14790)
2015(16920)
2014(17193)
2013(17305)
2012(16503)
2011(15097)
2010(15268)
2009(14386)
2008(14186)
2007(12893)
2006(11331)
2005(10232)
作者
(44633)
(37837)
(37743)
(36018)
(24118)
(18053)
(17294)
(14745)
(14105)
(13316)
(13049)
(12568)
(11999)
(11913)
(11753)
(11712)
(11394)
(11150)
(10872)
(10856)
(9489)
(9239)
(9118)
(8695)
(8632)
(8434)
(8203)
(8149)
(7585)
(7578)
学科
(88503)
经济(88429)
管理(40427)
(38407)
方法(32605)
(29654)
企业(29654)
数学(28804)
数学方法(28597)
(22607)
地方(21460)
中国(19218)
业经(17981)
(17646)
(16350)
农业(15586)
地方经济(13641)
(12826)
贸易(12821)
(12587)
(12350)
(11116)
金融(11114)
(10985)
环境(10819)
(10459)
银行(10436)
(10416)
(9999)
理论(9476)
机构
大学(230682)
学院(230418)
(107689)
经济(105658)
管理(85889)
研究(81092)
理学(73841)
理学院(72976)
管理学(71884)
管理学院(71431)
中国(59872)
科学(47536)
(47253)
(46912)
(41374)
(38374)
财经(37676)
研究所(37451)
中心(36702)
经济学(35244)
(34559)
(33988)
业大(32522)
经济学院(31717)
(30315)
师范(30051)
农业(29945)
北京(29735)
(28157)
财经大学(27691)
基金
项目(147885)
科学(116319)
研究(109678)
基金(107347)
(92602)
国家(91821)
科学基金(78106)
社会(72190)
社会科(68373)
社会科学(68353)
(57463)
基金项目(56735)
教育(49281)
(47934)
自然(47425)
自然科(46305)
自然科学(46291)
自然科学基金(45452)
编号(44010)
资助(43423)
成果(36204)
(33996)
重点(33520)
(33391)
(30469)
国家社会(30353)
课题(30239)
教育部(28852)
创新(28470)
人文(28321)
期刊
(125281)
经济(125281)
研究(70736)
中国(40783)
(36751)
(36375)
学报(34255)
科学(31669)
管理(29619)
大学(26012)
学学(24733)
农业(24662)
经济研究(21095)
(20322)
金融(20322)
业经(19575)
财经(19447)
技术(19246)
教育(19134)
(16899)
问题(16610)
技术经济(13549)
(12529)
统计(12458)
(12034)
世界(11677)
商业(11654)
(10885)
(10879)
经济问题(10716)
共检索到343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权衡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印两国农村内部不平等程度基本上差不多,但是两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历史变化和趋势不一样;中国城乡之间无论是收入差距,还是消费差距所反映的不平等程度都明显高于印度的不平等;中国是农村不平等大于城市不平等程度,而印度则是城市不平等大于农村不平等。导致这些结构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印度的经济增长包括技术变化、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于城乡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收入不平等变化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大;而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等因素虽然对于收入不平等也有一定影响,但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理念(先富后富政策理念与城市和沿海偏向政策)则对于城乡内部以及同一地区内城乡之间的不平等的影响更大一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全红  张建华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城乡家计调查加总数据,通过Son(2003)提出的四要素贫困分解方法,在城乡统一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增长、收入分配的变化以及乡—城人口流动在我国总体贫困变动中的作用,并特别考虑了不同贫困线和贫困指数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增长外,乡—城人口流动是减少贫困的主要动力;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会降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但乡—城人口流动在1990年代后期的减贫贡献趋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不平等和城乡收入非均衡增长的负面效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开艳  黄国华  
近几年,理论界越来越热衷于比较中印两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在硬件制造、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总量上强于印度,但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深入分析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出中印信息产业的发展蕴涵着技术创新不足、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软硬件不"匹配"的巨大挑战,为中印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梦冰  李实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体制的转型,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住房的不平等状况。基于2002年和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从住房面积和房产价值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不平等的总体状况。研究发现,在住房市场化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从财产所有权上的住房均等化有所提升,家庭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却进一步扩大。房产价值的不平等分析表明,虽然这一时期居民的住房财富高速增长,但城乡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房产差距都急剧扩大。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考察住房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力资本是造成居民房产价值分布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小明  郭驰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文章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论指出,外商直接投资自身所具有的产业选择性所造成的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以及中部各省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的进入而压制劳动力工资上涨,其中主要是农村劳动者的工资上涨,使得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进入,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随之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钟笑寒  
经典经济学认为,城乡移民(农民工进城)减少了收入不平等,但迄今并无严格的分析。本文从理论上讨论农民工进城对于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关键假设是把农民工看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加以考虑。研究表明,农民工进城并不总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特别是在城乡移民早期,很可能增加收入不平等。本文还讨论了农民工进城以及户籍改革对于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绍宾  
当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融资制度差异、可及性差异和办学条件的差异等三个方面。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城乡基础教育差异对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等化,对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理论分析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和社会福利改善对城乡居民收入产生不同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而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利用中国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显著的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但要素禀赋结构和社会福利水平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影响效应不同;随着对老年人口供养负担的加重,社会福利支出对老龄化条件下的城乡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替代效应,城市偏向的社会福利支出使得农村因照料老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减少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则使得老龄化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性导致转移劳动力工资上涨,从而缩小了城乡收入不平等;随着老龄化深化,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和要素禀赋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抵消老龄化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研究也证实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缩小作用,而失业率上升和城乡投资差距却会加剧城乡收入不平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笳旭  王淑娟  冯波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彤晖  
严防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是切实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0—2015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总体呈现"双峰型"波动态势;西部地区ER指数始终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据ER指数划分的各极化类型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在样本年内变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从全国整体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政府行为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从分区域视角看,部分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有所不同。为改善城乡收入极化态势,须在把握总体演进阶段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有效对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轶  熊文  赖德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鼓励和吸引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吸引返乡就业创业,他们的教育收益与收入如何,与未失地居民比较,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何解释和化解差异。对此,采用2008年与2015年北京地区两次大规模调查数据,通过建立明瑟方程、Oaxaca-Blinder分解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发现:征地初期,失地农民教育收益率明显高于未失地农民,随着征地时间推移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他们的教育收益率普遍下降并趋同;2008年,失地农民工资收入与未失地农民相当,低于城镇居民,到了2015年,失地农民工资收入低于未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差距明显,造成失地农民与未失地农民收入差距的核心要素是求职途径,与城镇居民差异的是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政治背景及行业类型;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其收入的影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对失地农民、未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减弱。建议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返乡就业的拉力,完善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邹红  李奥蕾  喻开志  
消费不平等可以反映居民之间真实的福利差异。本文利用1989—2009年CHNS数据,对耐用品存量消费不平等进行了度量和出生组分解,探讨了耐用品存量消费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并与收入不平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消费不平等一直大于收入不平等,但消费不平等不断下降而收入不平等却日益上升;20世纪70年代出生组具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和更低的消费不平等;无论是分时期还是分城乡,收入不平等都是消费不平等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军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经济增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分配的角度来看,这种经济增长却不是均衡的。2003年至今,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国际社会公认的社会贫富差距"警戒线"以上水平,且居高不下。本文认为,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恶化会危及社会的稳定,从而大大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因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共享发展成果,有必要对不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宇航  杨东平  
本文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CGSS"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1980年-2008年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演变轨迹,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结构性差距凸显,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占据,这一现象在1999年扩招之后更加明显。在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中,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进入大学这三次教育分流均产生重要影响,义务教育的影响程度比高中教育更为强烈,初中升高中最为关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阶段越低,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教育背景特征越明显。在家庭背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对农村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铮   孟昊芸  
缓解城乡消费不平等有助于居民消费增长、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流通业为缩小区域差异提供运输基础,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具备空间效应。基于2007—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在地理邻接空间权重矩阵的基础上构建伴有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索我国流通业智能化对城乡消费不平等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智能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流通业智能化不仅可以缓解当地城乡消费不平等状况,还有助于邻近地区城乡均衡发展。在更换空间计量模型、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样本及改变样本观测期后,该结果仍具有稳健性。此外,该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影响最小,在西部地区影响最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流通业智能化可以通过促进网上交易的发展拓展农村居民的购物方式及渠道,进而缓解区域城乡消费不平等问题。因此,需要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及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农村地区网上交易发展,以缓解当地及周边地区城乡消费不平等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