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4)
- 2023(9528)
- 2022(8242)
- 2021(7443)
- 2020(6297)
- 2019(14822)
- 2018(14671)
- 2017(28301)
- 2016(15610)
- 2015(17900)
- 2014(18302)
- 2013(18560)
- 2012(18040)
- 2011(16546)
- 2010(16993)
- 2009(15825)
- 2008(16061)
- 2007(14813)
- 2006(13062)
- 2005(12181)
- 学科
- 济(76261)
- 经济(76188)
- 业(41146)
- 管理(39869)
- 企(30687)
- 企业(30687)
- 方法(29549)
- 数学(25596)
- 数学方法(25375)
- 中国(22659)
- 地方(22479)
- 农(22079)
- 业经(16599)
- 财(15595)
- 学(15445)
- 农业(15025)
- 贸(14690)
- 贸易(14676)
- 易(14132)
- 制(13089)
- 银(12712)
- 融(12705)
- 金融(12703)
- 银行(12680)
- 地方经济(12544)
- 行(12275)
- 发(11762)
- 和(11709)
- 环境(11303)
- 技术(10264)
- 机构
- 学院(236441)
- 大学(235545)
- 济(99845)
- 经济(97672)
- 研究(87496)
- 管理(86043)
- 理学(72444)
- 理学院(71492)
- 管理学(70305)
- 管理学院(69838)
- 中国(66174)
- 科学(54459)
- 京(51932)
- 所(46722)
- 农(45403)
- 财(45082)
- 研究所(42191)
- 中心(39631)
- 江(38148)
- 业大(36046)
- 农业(35674)
- 财经(34879)
- 北京(33717)
- 范(33536)
- 师范(33181)
- 经(31347)
- 院(30847)
- 州(30619)
- 经济学(30588)
- 省(27641)
- 基金
- 项目(147942)
- 科学(114421)
- 研究(108890)
- 基金(103375)
- 家(90214)
- 国家(89376)
- 科学基金(74511)
- 社会(67204)
- 社会科(63607)
- 社会科学(63588)
- 省(59698)
- 基金项目(54489)
- 划(50179)
- 教育(49557)
- 自然(46577)
- 编号(45435)
- 自然科(45430)
- 自然科学(45415)
- 自然科学基金(44576)
- 资助(43022)
- 发(38322)
- 成果(37960)
- 重点(33981)
- 课题(32457)
- 部(32447)
- 发展(30827)
- 创(30321)
- 展(30314)
- 创新(28389)
- 科研(28179)
- 期刊
- 济(118533)
- 经济(118533)
- 研究(72922)
- 中国(51562)
- 农(42457)
- 学报(37915)
- 科学(34535)
- 财(34204)
- 管理(31057)
- 农业(28796)
- 教育(27939)
- 大学(27846)
- 学学(25998)
- 融(24588)
- 金融(24588)
- 技术(21052)
- 业经(20712)
- 经济研究(18742)
- 财经(17063)
- 问题(16196)
- 业(15799)
- 经(14703)
- 技术经济(12737)
- 贸(12679)
- 商业(12250)
- 图书(11925)
- 统计(11468)
- 世界(11420)
- 版(11242)
- 理论(11170)
共检索到370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王玺 古明明
中国和印度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不同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决定了印度和中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高增长来自高投资、体现式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推动,而印度则更多地依赖技术创新带来的服务业出口以及国内消费的拉动。当前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抉择,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模式虽然获得了发展的奇迹,但是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印度依靠技术进步和服务业发展推动增长的模式相比增长潜力相对不足,但是基于索洛余值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反映这点,通过对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的改进并对中印两国发展模...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发展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雷霆
参考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利用产业高级化指标评价产业结构,对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分析劳动力转移预测未来两国的产业升级前景。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印度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中国,具有为其经济增长贡献的更大潜力;中国拥有更大的产业升级动力,将在未来缩小与印度的差距;两国的产业结构存在诸多相似问题,可通过广泛合作和共同研究来寻找解决之道。
关键词:
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英新
通过研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性、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理念落后以及信息化水平低下等问题,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物流企业在企业规模、盈利情况、资金周转效率、人员规模以及投资情况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比较我国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发展潜力存在的不同,并在均衡发展的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物流企业 发展潜力 比较分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志恒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城市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由于所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 ,因此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也各异。借鉴现代城市分类标准 ,结合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合作特点 ,可将本地区的城市划分为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中心、沿海经济中心、内陆经济中心以及边境商贸中心 4类 ,通过对各类城市特色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城市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东北亚 城市 特色 潜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崔艳新 王拓
金砖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砖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近十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2007年的12%上升到2016年的23%,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服务贸易领域,金砖五国发展差异较大,中国已成为位居全球第二的服务贸易大国,"中国服务"与"中国建造"正走向世界;印度服务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崔登峰 朱金鹤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中国与俄罗斯(以下简称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贸易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08年年底,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已升至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崔艳新 王拓
金砖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砖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近十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由2007年的12%上升到2016年的23%,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服务贸易领域,金砖五国发展差异较大,中国已成为位居全球第二的服务贸易大国,"中国服务"与"中国建造"正走向世界;印度服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明
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概念出发,以海洋资源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潜力和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以较为合理的方法评估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199737.16亿~320335.57亿元,平均值为214150.1亿元。
关键词:
海洋经济 潜力 价值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勇
本文在提高中国增长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基础上,进一步估算中印两国要素资本和要素投入,重新比较了中印两国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印度全要素生产率贡献远大于中国,其增长质量优于中国,且在不断改善中,在产业结构和层次上也优于中国。中国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2001年之后中国增长质量进一步恶化,因而中国增长可持续性堪忧,经济转型是必然。
关键词:
增长数据质量 要素估算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彼爱 高建华
人为的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以我国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碳能源排放系数等一系列指标对中部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对比各指标空间差异,认为中部地区目前还处于高碳发展阶段,碳排放总量大,碳生产率低,碳能源排放系数高,山西、河南尤为严重;在此基础上,采用产业-能源关联模型和能源-碳排放关联模型分析中部地区的低碳发展潜力,认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多元化水平低,且演化速率极其缓慢,致使碳排放增长速率无法减缓;中部地区虽然碳减...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 发展潜力 中部六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爱兰
本文在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词:
中国 发达国家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方晋
黄亚生和塔伦·坎纳所写的《印度能否超过中国?》引发了一场争论。本文针对该文的逻辑,对印度经济超越中国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经过比较和分析中印两国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笔者得不出印度能够超过中国的结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钢 姚铃
中国与欧盟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双方发展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第一,中国与欧盟在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领域合作逐步加深,双边经贸合作存在进一步增长空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1995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何宜庆 王钦萍 白彩全 涂红
本文从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碳排放情况以及环境资源情况对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内部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基于中部六省的区域特征,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碳排放情况和经济发展与减排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中部六省应加强区域合作来促进优劣势互补,创建可以有效降低减排成本的碳市场,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开发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制定适合地区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关键词:
中部六省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