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95)
2023(4564)
2022(4154)
2021(3806)
2020(3545)
2019(8545)
2018(8400)
2017(16849)
2016(9478)
2015(10998)
2014(11324)
2013(11454)
2012(10925)
2011(9873)
2010(9967)
2009(9386)
2008(9498)
2007(8839)
2006(7367)
2005(6604)
作者
(29492)
(24924)
(24749)
(23863)
(15734)
(12057)
(11558)
(9841)
(9245)
(8850)
(8389)
(8363)
(8167)
(7882)
(7837)
(7812)
(7795)
(7328)
(7239)
(7212)
(6386)
(6207)
(6184)
(5740)
(5631)
(5612)
(5606)
(5519)
(5118)
(5078)
学科
(42693)
经济(42657)
(25076)
管理(24846)
方法(23515)
数学(21404)
数学方法(21251)
(19405)
企业(19405)
(11552)
(11091)
中国(9772)
(9218)
(8397)
贸易(8397)
地方(8168)
(8140)
农业(7544)
业经(7279)
(7111)
(6846)
财务(6833)
财务管理(6811)
企业财务(6418)
(6395)
(5931)
银行(5911)
(5743)
金融(5740)
(5574)
机构
大学(143997)
学院(142519)
(59589)
经济(58302)
管理(53453)
研究(48211)
理学(46203)
理学院(45661)
管理学(44848)
管理学院(44579)
中国(35519)
科学(31324)
(30200)
(29441)
(26405)
(26104)
业大(24178)
研究所(23903)
农业(23628)
中心(22638)
(21978)
财经(21404)
(19323)
经济学(18942)
北京(18841)
(18161)
师范(17908)
经济学院(17395)
(17074)
(16586)
基金
项目(93670)
科学(71830)
基金(66796)
研究(65998)
(58645)
国家(58174)
科学基金(48434)
社会(40578)
社会科(38415)
社会科学(38399)
(37272)
基金项目(35859)
自然(31815)
(31400)
自然科(31042)
自然科学(31025)
教育(30828)
自然科学基金(30479)
资助(28100)
编号(27255)
成果(22289)
重点(21456)
(21284)
(20350)
(19207)
科研(18750)
课题(18524)
计划(18150)
创新(18009)
教育部(17762)
期刊
(62184)
经济(62184)
研究(38333)
学报(26058)
(25864)
中国(24900)
科学(21829)
(21626)
大学(18590)
学学(17669)
农业(17185)
管理(16447)
教育(12337)
技术(12145)
(11629)
金融(11629)
财经(10712)
业经(10164)
经济研究(10074)
(9512)
(9174)
问题(9017)
技术经济(7968)
(7697)
统计(7426)
理论(7306)
(7204)
商业(7049)
实践(6671)
(6671)
共检索到202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沈锦玉  潘晓艺  余旭平  尹文林  曹铮  吴颖蕾  
从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肾、肝、脾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TS6-1和TS6-2。同时样品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脾、肝、肾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为30 nm病毒样颗粒。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及患病鳖内脏组织过滤液均可导致中华鳖发病死亡,TS6-1和TS6-2的LD50分别为3.2×107CFU/mL和1.0×108CFU/mL。以患病鳖肝、脾组织的过滤液注射健康鳖后,3~5天内所有鳖全部死亡。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判定TS6-2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对TS6-1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巧真  何建国  翁少萍  张邦杰  叶普仁  梁仁杰  潘雷  
利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 的患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病鳖组织匀浆过滤液及从病鳖中分离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相继 人工感染试验, 复制出典型的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症。研究发现, 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 病毒是白底板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 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鸿泰  何力  张俊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保民  姚金水  卢惠明  
通过剖检和组织学观察研究了中华鳖白底板病 .结果表明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出血性贫血 ,其发生发展为一慢性过程 .病鳖胃、肠道严重出血 ,肠粘膜萎缩 ;肝细胞出现弥漫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以及坏死 ;脾淤血、出血、白髓萎缩 ;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炎及脑膜炎 ;肠壁、脾脏、肺脏及肝脏内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丁雷  岳永生  宋憬愚  谢光伟  赵德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华  黄钧  胡大胜  施金谷  彭民毅  彭亚  
以常规方法从患典型红底板病黄沙鳖的心脏、肝脏和腹水等处分离到5株病原菌,API 20NE、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和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PCR检测病原菌的6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5株病原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Aeromonas hydrophila QDC01菌株的亲源关系最近。6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hly、Aer和Act为100%,ahal、Alt和ahp为80%;毒力基因型共3种,在5株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为hly+Aer+Alt+Act+ahal+ahp+3株,hly+Aer+Alt-Act+ahal+ahp-1株,hly+Aer...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工健  王磊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周工健王磊(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长沙41006)中华鳖“白板病”(暂名)主要在幼鳖、商品鳖和种鳖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生。发病季节一般在48月份,但在加温养殖中发病不受季节限制。病鳖肺、肝、肠、胃等内脏发炎,口鼻或泄殖孔出血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完其  孙佩芳  刘至治  
从中华鳖(Trionyxsinesis)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晓艺  郝贵杰  姚嘉赟  徐洋  沈锦玉  尹文林  
采用API 20E系列生化鉴定及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对从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肝脏中分离到的一株细菌TL5m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毒力检测;此外分别提取该TL5m株的主要致病因子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胞外产物,对中华鳖进行毒力和免疫保护率试验。结果显示:菌株TL5m的API 20E鉴定编码为4544000,99.9%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其16S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EF121756和GU563803)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和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槿年  李玉英  胡守奎  李琳  方兵  余为一  张晓华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吴建农  何刚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uulgari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剑光  杨先乐  艾晓辉  
从患疖疮、红脖子、赤斑病并发症的病鳖肝脏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一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又经30 多项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主要特性为短杆状(0 .36 ~0 .71μm ×1 .0 ~1 .4μm) ,革兰氏阴性,极端单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具运动性,ONPG反应、精氨酸双水解酶、吲哚、V- P 反应、明胶酶、氧化酶、七叶灵均阳性,发酵葡萄糖、甘露醇、蔗糖和D- 阿拉伯糖产酸,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柠檬酸盐利用、H2S、脲酶、吲哚丙酮酸(IPA) 均阴性。对银鲫的LD50 为9 .17 ×105 CFU 尾,对小白鼠的LD50 为1 .59 ×107 C...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小平  汪官余  郑永华  刘雪梅  
患病中华鳖颈部组织逐渐变硬、坏死,呈化脓性溃烂。从典型病鳖颈部病灶上分离、提纯培养 得到一株细菌,经细菌学鉴定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菌经人工感染健康中华鳖,出现与自然病鳖基本一 致的病理症状,接种健康鲫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 恩诺沙星高度敏感。采取3 g/m~3水体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及在饲料中添加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天15mg/kg 鳖体 重,连续用药5d 后,能有效控制病情。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丽颖  姜姿妍  钱且奇  陈圳  顾舒文  李杰  纪鹏  高晓建  姜群  张晓君  
为明确江苏苏州某养殖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死亡病因,本研究从病蟹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到优势生长菌,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gyrB基因同源性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分离菌SHZ1对中华绒螯蟹半数致死量(LD_(50))为1.6×10~6 CFU/mL,表明分离株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死亡,确定豚鼠气单胞菌是此次造成中华绒螯蟹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进一步明确分离菌SHZ1毒力携带基因情况,对分离菌进行热敏蛋白酶(eprCAI)、溶血素(hly)、弹性蛋白酶(ahpB)、外膜蛋白(omp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gcaT)和鞭毛蛋白(flgN、flgM、flgA、flaH)共9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携带以上9种毒力基因。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唑啉、万古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G、哌啦西啉、氨苄西林等9种药物耐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