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8)
- 2023(10938)
- 2022(9713)
- 2021(9226)
- 2020(7684)
- 2019(17834)
- 2018(18018)
- 2017(34017)
- 2016(18870)
- 2015(21339)
- 2014(21523)
- 2013(20974)
- 2012(19080)
- 2011(17184)
- 2010(17007)
- 2009(15300)
- 2008(14617)
- 2007(12634)
- 2006(10964)
- 2005(9288)
- 学科
- 济(67672)
- 经济(67588)
- 管理(51550)
- 业(46780)
- 企(39347)
- 企业(39347)
- 方法(31513)
- 数学(26904)
- 数学方法(26575)
- 学(19268)
- 农(18120)
- 中国(17867)
- 财(16754)
- 业经(15349)
- 地方(14909)
- 制(13349)
- 理论(13333)
- 农业(11871)
- 和(11814)
- 贸(11786)
- 贸易(11781)
- 易(11364)
- 教育(10973)
- 技术(10960)
- 环境(10869)
- 务(10568)
- 财务(10497)
- 财务管理(10476)
- 银(10469)
- 银行(10425)
- 机构
- 大学(261409)
- 学院(259537)
- 管理(102089)
- 济(93096)
- 经济(90742)
- 理学(88763)
- 研究(88702)
- 理学院(87667)
- 管理学(86016)
- 管理学院(85553)
- 中国(63237)
- 科学(59734)
- 京(56511)
- 农(48129)
- 所(45971)
- 业大(43882)
- 研究所(42471)
- 财(42148)
- 中心(39652)
- 农业(38020)
- 江(37868)
- 北京(35545)
- 范(35000)
- 师范(34485)
- 财经(33950)
- 院(32838)
- 技术(31013)
- 州(30893)
- 经(30865)
- 师范大学(27744)
- 基金
- 项目(186053)
- 科学(143554)
- 研究(133325)
- 基金(132106)
- 家(116663)
- 国家(115689)
- 科学基金(97838)
- 社会(79418)
- 社会科(74960)
- 社会科学(74940)
- 省(74447)
- 基金项目(70834)
- 自然(66216)
- 自然科(64589)
- 自然科学(64564)
- 自然科学基金(63360)
- 划(62783)
- 教育(61135)
- 编号(55062)
- 资助(54479)
- 成果(44896)
- 重点(41675)
- 部(39571)
- 发(39096)
- 创(38632)
- 课题(38527)
- 科研(36210)
- 创新(35991)
- 计划(35409)
- 大学(34094)
共检索到371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完其 孙佩芳 宫兴文
从中华鳖台湾群体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 97 7 2C、97 9 2A’ ,用这两种菌株人工感染 10~ 15g稚鳖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 10 0 %。经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测定 ,鉴定 97 7 2C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Yersiniaenterocolitica) ,97 9 2A’为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Y .pseudotuberculosis) ,这两种菌都会引起鳖败血症。肝、肾及肠等脏器的病变明显 ,肠的病变最为严重。2 0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对庆大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敏感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对甲氧苄氨嘧啶和呋喃妥因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巧煌 林楠 元丽花 季静 林丹
为探明2021年3月福建某水库养殖大口黑鲈疾病暴发的原因,实验从患病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中分离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并综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和质谱特征等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同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从病鱼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氏菌;该菌株对大口黑鲈的半致死剂量为3.8×10~5 CFU/尾;该菌株携带yrP1、yhl A、yhl B等毒力基因,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相对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氏菌的感染造成大口黑鲈肝脏、肾脏、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鲁氏耶尔森氏菌对养殖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可为养殖大口黑鲈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巧煌 林楠 元丽花 季静 林丹
为探明2021年3月福建某水库养殖加州鲈疾病暴发的原因,实验从患病加州鲈肝脏、肾脏、脾脏中分离优势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确定病原菌,并综合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生理生化和质谱特征等技术对该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同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实验以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从病鱼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并鉴定为鲁氏耶尔森菌;该菌株对加州鲈的半致死剂量为3.8×10~(5) CFU/尾;该菌株携带yrP1、yhlA、yhlB等毒力基因,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甲喹、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相对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鲁氏耶尔森菌的感染造成加州鲈肝脏、肾脏、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明显的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鲁氏耶尔森菌对养殖加州鲈的致病性,可为养殖加州鲈鲁氏耶尔森菌病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完其 孙佩芳 刘至治
从中华鳖(Trionyxsinesis)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姚雁鸿 余来宁 方耀林 许映芳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按凝胶电泳对中华鳖、台湾鳖的肝、肾、眼、肌等几种组织中几种同工酶系统(LDH、EST)进行了研究 ,首次发现了爬行类中台湾鳖LDH由A、B、C三其因编码并构建了 2种鳖的 2种同工酶酶谱。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枭 李绍戊 王荻 曹永生 卢彤岩
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是导致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肠炎红嘴病的病原。本研究以鲁氏耶尔森菌毒力因子rup A基因为靶标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以含有rup A基因部分序列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优化建立检测鲁氏耶尔森菌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腹腔注射鲁氏耶尔森菌菌悬液的虹鳟肝、肾、脾、血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种间特异性,标准曲线线性方程为y=–3.3766x+40.012(R2=0.9958);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佩芳 蔡完其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潘晓艺 郝贵杰 姚嘉赟 徐洋 沈锦玉 尹文林
采用API 20E系列生化鉴定及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对从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肝脏中分离到的一株细菌TL5m进行了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毒力检测;此外分别提取该TL5m株的主要致病因子外膜蛋白、脂多糖和胞外产物,对中华鳖进行毒力和免疫保护率试验。结果显示:菌株TL5m的API 20E鉴定编码为4544000,99.9%为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其16S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EF121756和GU563803)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和9...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移斌 艾晓辉 曹海鹏 杨先乐 姚嘉赟 沈锦玉
对患病中华鳖(Trionyn sinensi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从患病中华鳖肝、肾、脾及腹水分离纯化病原菌,经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K-B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HD01为本次引发中华鳖病害的病原菌,其对中华鳖的LD50为4.48×106CFU/g。HD01株理化特性与粘质沙雷氏菌一致,16S rRNA序列与粘质沙雷氏菌同源性为99%,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HD01株对氟苯尼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闵洁 汪开毓 刘韬 贺扬 胡伟 罗梦笛
鲁氏耶尔森菌是一种具有广泛致病性的条件致病肠杆菌。三型分泌系统(T3SS)是该菌的重要毒力系统,其中invF基因是T3SS功能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探讨invF和T3SS对Y.ruckeri致病作用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Y.ruckeri SC09株invF基因的无痕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invF基因的上、下游片段A、C融合,构建同源臂AC;将获得的同源臂AC连接入自杀质粒pLP12,构建pLP12-invF同源重组载体;pLP12-invF电转化进入供体菌株大肠杆菌β2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宗林 张进 徐靖琳 刘伟 于文博 方媛林 张景森 段聪 周朝伟
为探究稀有鮈鲫MHC Ⅱ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MHC Ⅱβ 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 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G结构,与其他亲缘鱼类的一致性为51.78%~80.56%,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括1个信号肽、1个MHC Ⅱβ(β-1)结构域、1个IGc1(β-2)结构域和1个跨膜螺旋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MHC Ⅱβ在脾脏表达量最高,头肾、鳃、皮肤表达量较高。人工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6 h时头肾表达呈极显著上调,肝脏在12 h开始出现极显著上调,皮肤在24 h和48 h表达极显著,鳃在6~24 h表达极显著,脾脏则是在6 h出现极显著下调,于96 h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初步研究表明,MHC Ⅱβ在鱼类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稀有鮈鲫MHC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稀有鮈鲫 MHCⅡβ 细菌感染 基因表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霞 李艺 黄金海 张宏伟 夏乙禾 刘萌萌
【目的】研究耶尔森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和不同成膜基因,为探讨耶尔森菌不同成膜基因对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刚果红平板培养3种方法,检测了25株耶尔森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PCR技术检测了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metE、ompR、rpoS、rhaH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生物膜形成与这些基因的相关性。【结果】静置试管悬浮菌膜观察、微孔96孔聚苯乙烯板结晶紫染色法和刚果红平板培养法3种方法的耶尔森菌生物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0%,56%和68%,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菌株有11株,均为阴性的有5株,一致率为64%;4种成膜基因...
关键词:
耶尔森菌 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基因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工健 王磊
中华鳖“白板病”防治研究周工健王磊(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研究所,长沙41006)中华鳖“白板病”(暂名)主要在幼鳖、商品鳖和种鳖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生。发病季节一般在48月份,但在加温养殖中发病不受季节限制。病鳖肺、肝、肠、胃等内脏发炎,口鼻或泄殖孔出血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小平 汪官余 郑永华 刘雪梅
患病中华鳖颈部组织逐渐变硬、坏死,呈化脓性溃烂。从典型病鳖颈部病灶上分离、提纯培养 得到一株细菌,经细菌学鉴定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菌经人工感染健康中华鳖,出现与自然病鳖基本一 致的病理症状,接种健康鲫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 恩诺沙星高度敏感。采取3 g/m~3水体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及在饲料中添加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天15mg/kg 鳖体 重,连续用药5d 后,能有效控制病情。
关键词:
中华鳖 烂颈病 嗜水气单胞菌 病因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晓凤 周常义 青新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同时还有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