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4)
- 2023(1477)
- 2022(1267)
- 2021(1242)
- 2020(1079)
- 2019(2436)
- 2018(2263)
- 2017(4136)
- 2016(2544)
- 2015(2765)
- 2014(2525)
- 2013(2601)
- 2012(2448)
- 2011(2202)
- 2010(2122)
- 2009(1824)
- 2008(1886)
- 2007(1639)
- 2006(1417)
- 2005(1269)
- 学科
- 管理(7071)
- 济(5977)
- 经济(5958)
- 业(5854)
- 企(4588)
- 企业(4588)
- 学(4276)
- 方法(3497)
- 农(3156)
- 数学(2948)
- 数学方法(2904)
- 水产(2816)
- 动物(2496)
- 动物学(2068)
- 农业(1883)
- 财(1880)
- 人事(1617)
- 人事管理(1617)
- 业经(1519)
- 务(1356)
- 财务(1353)
- 财务管理(1349)
- 企业财务(1315)
- 制(1303)
- 理论(1188)
- 及其(1136)
- 贸(1133)
- 贸易(1131)
- 划(1109)
- 易(1106)
- 机构
- 大学(36812)
- 学院(35980)
- 研究(15554)
- 农(14940)
- 管理(13006)
- 科学(12731)
- 农业(12297)
- 济(11907)
- 理学(11834)
- 理学院(11727)
- 经济(11705)
- 管理学(11437)
- 管理学院(11395)
- 中国(11026)
- 业大(9928)
- 所(9447)
- 研究所(9063)
- 京(7621)
- 农业大学(7518)
- 室(7055)
- 实验(6849)
- 中心(6720)
- 业(6682)
- 实验室(6549)
- 江(6339)
- 重点(6219)
- 省(6216)
- 院(6112)
- 研究院(5565)
- 部(5100)
共检索到49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建明 郭柏福 高勇
设置低、中、高3个初始养殖密度(1 g/L、4 g/L、8 g/L),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研究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生长、摄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和摄食有显著影响,体质量、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束时,高密度组肥满度显著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各实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慢性拥挤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呼吸频率、摆尾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顾孝连 庄平 章龙珍 张涛 冯广朋 黄晓荣 刘健
研究了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光照强度的选择及其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1~2 lx)、过渡区(10~12 lx)和亮区(200~209 lx)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1.32%±3.50%)、(7.17%±13.5%)和(91.52%±14.9%);群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过渡区和亮区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6.42%±4.13%)、(14.20%±7.45%)和(82.38%±15.2%),个体实验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实验的数量百分比在3个不同亮度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鲟幼鱼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幼鱼在亮区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其行为模式符合鱼类趋光的...
关键词:
中华鲟 趋光行为 栖息地 光照强度 摄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大鹏 庄平 严安生 章龙珍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23℃温度环境中的施氏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幼鱼,水温对施氏鲟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12 933+1 418T...
关键词:
施氏鲟幼鱼 温度 生长率 摄食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管敏 张德志 唐大明 张厚本
以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氨氮浓度(0.01、0.5、1.0、2.0 mg·L~(-1))慢性胁迫(60 d)对鱼体生长、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子二代中华鲟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升高趋势。免疫指标中,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血清、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及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显著抑制了子二代中华鲟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华鲟氨氮胁迫反应以及其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芊芊 胡毅 毛盼 谢俊 方波 彭慧珍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青鱼幼鱼[初始质量(5.90±0.03)g]生长、肠道修复及抗急性拥挤胁迫的影响,实验以青鱼正常鱼粉组(20%)为对照组,1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I_0组),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0.05%(I_(0.05)组)、0.1%(I_(0.1)组)、0.2%(I_(0.2)组)、0.4%(I_(0.4)组)牛磺酸,配制6种等氮等脂饲料,饲养8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参考生长结果,选择对照组、I_0组、I_(0.1)组、I_(0.4)组进行急性拥挤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I_0组增重率显著下降,随着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水平的升高,青鱼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强俊 徐跑 何杰 王辉 李瑞伟
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方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探讨了氨氮(0.02~2.00 mg/L)和养殖密度(1~5尾/10 L)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氨氮和养殖密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氨氮或养殖密度的上升,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氨氮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炜 赵斌 李成林 韩莎 张少春
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 Selenka)为研究对象,探讨氨氮胁迫浓度为0 mg/L、2 mg/L、4 mg/L、6 mg/L、8 mg/L、10 mg/L时14 d内刺参摄食情况与消化道内3种不同消化酶活性变化。刺参规格分别为小[S,体重(15.13±0.02)g]、中[M,体重(28.42±0.32)g]、大[L,体重(60.14±0.88)g]。结果显示:(1)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实验刺参存活与生长逐渐与对照组出现显著差异。当氨氮浓度高于2 mg/L时,刺参末体重与特定生
关键词:
刺参 氨氮胁迫 蛋白酶 淀粉酶 脂肪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露姣 陈立侨 宋兵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本和 周建设 王万良 张忭忭 刘海平 旺久 牟振波
为了探索水温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以同一批繁殖体长(48. 37±0. 58) mm,体质量(1. 13±0. 05) g的5月龄异齿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6个温度处理组(7、12、17、22、27和32℃),养殖36 d。结果显示:水温为7~22℃,各实验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水温高于22℃后,实验鱼存活率显著降低。水温为22℃,实验鱼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水温为17℃时,实验鱼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水温与饲料系数、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为抛物线关系。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幼鱼在12~22℃水温范围内均可存活、摄食及生长,最适温度为15. 15~17. 24℃。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白海文 张颖 李雪 孙大江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
关键词:
施氏鲟 温度 摄食 生长 消化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龙珍满 朱峰跃 郭杰 俞立雄 郑永华 段辛斌
为探究生理应激和能量代谢对捕食胁迫的适应性。本研究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猎物鱼,比较了在无捕食(空白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胁迫处理0、7、14 d后,“四大家鱼”幼鱼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捕食胁迫水平下,“四大家鱼”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程度不同但变化趋势一致。“四大家鱼”幼鱼的血清皮质醇水平随着捕食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长的增加显著升高,表现为无捕食组<低捕食组
关键词:
捕食胁迫 皮质醇 血液生化指标 四大家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杜海明 刘文奎 张磊 董俊峰 樊启学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文博 李爱华 汪建国 蔡桃珍 吴玉深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放养密度和放养时间构建组间差异,模拟养殖过程中草鱼所面临的拥挤胁迫。胁迫第7、14、30、60d后采样测量免疫指标。结果表明,高密度组(80g·L-1)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后开始升高,并于14d时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呈倒"U"型趋势。血清杀菌活性随放养密度的剧增而锐减(P<0.005)。白细胞比容在各组间未显示明显差异。而在30d和60d所测的高密度组草鱼的头肾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显示,高密度组低于对照组(P<0.05)。60d后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实验,高密度组死亡率高达75.0%,中密度组也达到了63.6%,而对照组只有25.0%。同期所测的脾脏脏器系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鲁雪报 肖慧 张德志 朱欣 饶军 胡亚平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