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7)
- 2023(9237)
- 2022(8360)
- 2021(7993)
- 2020(6703)
- 2019(15657)
- 2018(15577)
- 2017(30038)
- 2016(16492)
- 2015(18529)
- 2014(18497)
- 2013(18435)
- 2012(16736)
- 2011(15063)
- 2010(14851)
- 2009(13450)
- 2008(12906)
- 2007(11032)
- 2006(9448)
- 2005(8135)
- 学科
- 济(63199)
- 经济(63130)
- 管理(46283)
- 业(43519)
- 企(37268)
- 企业(37268)
- 方法(30814)
- 数学(26034)
- 数学方法(25744)
- 学(18998)
- 农(16339)
- 中国(14931)
- 财(14288)
- 业经(14191)
- 地方(12268)
- 理论(12243)
- 和(11294)
- 农业(10866)
- 贸(10417)
- 贸易(10410)
- 技术(10229)
- 易(10075)
- 教育(9803)
- 环境(9737)
- 制(9663)
- 务(9432)
- 财务(9374)
- 财务管理(9360)
- 划(9036)
- 企业财务(8866)
- 机构
- 大学(234633)
- 学院(230809)
- 管理(94994)
- 济(85026)
- 理学(83260)
- 经济(83074)
- 理学院(82313)
- 管理学(80911)
- 管理学院(80502)
- 研究(75932)
- 中国(53639)
- 科学(50852)
- 京(49602)
- 农(39384)
- 所(38534)
- 业大(37254)
- 财(36969)
- 研究所(35729)
- 中心(33645)
- 江(31743)
- 范(31597)
- 农业(31383)
- 师范(31166)
- 北京(31136)
- 财经(30720)
- 经(28016)
- 院(27753)
- 州(26291)
- 师范大学(25421)
- 技术(25180)
- 基金
- 项目(165687)
- 科学(129039)
- 研究(119854)
- 基金(119291)
- 家(104692)
- 国家(103831)
- 科学基金(88456)
- 社会(72715)
- 社会科(68631)
- 社会科学(68611)
- 省(65084)
- 基金项目(64252)
- 自然(59490)
- 自然科(58066)
- 自然科学(58054)
- 自然科学基金(56987)
- 划(55316)
- 教育(54729)
- 编号(49358)
- 资助(49026)
- 成果(40183)
- 重点(36822)
- 部(35966)
- 发(34797)
- 创(34605)
- 课题(33401)
- 科研(32220)
- 创新(32167)
- 大学(30793)
- 项目编号(30779)
共检索到320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炎 康现江 穆淑梅 郭明申 张晗
采用半薄切片法对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性腺发生、性别分化过程及其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中华锯齿米虾性腺原基在孵化后第5天形成。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且二者分化方式上存在差异。卵巢从孵化后第10天开始分化,形成早期的卵原细胞,第23天形成卵巢腔,卵巢分化完成。精巢从孵化后第23天开始分化,先形成早期的精巢腔,腔中充满生殖细胞和间质细胞,第35天精巢中开始出现大量精原细胞,精巢分化完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甄胜涛 穆淑梅 刘涛 郭明申 康现江
通过对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早期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和第一腹肢的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其雌雄性腺分化的时间、分化过程中生殖细胞及第一腹肢变化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卵原细胞出现在孵化后发育12~18 d的幼体,此时期所有幼体的第一腹肢内肢均具有刚毛。孵化后发育18~22 d幼体的性腺出现了两种类型:类型1和类型2,类型1具有典型的卵巢特征,之后沿着卵巢发育方向分化;类型2兼备精巢和卵巢的一些特征,之后沿着精巢发育方向分化。精巢的分化要经过一个类卵巢的阶段,在该时期还出现了雄性生殖肢,其第一腹肢内肢刚毛数量减少且为卵圆形,而雌性第一腹肢的内肢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细华 危起伟 杨德国 朱永久 刘筠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态,划分为0期。9月龄(体重0.6~1.1kg),性腺出现组织学水平上的两性分化,性腺划入Ⅰ期。Ⅰ期性腺中,精(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初级精(卵)母细胞出现作为Ⅱ期开始的标志,精巢和卵巢分别于1.8~2.2年龄(1.55~5.6kg)和2.5~3.0年龄(3.1~8.2kg)进入Ⅱ期。3年龄以后,性腺发育分化陆续达到肉眼可分辨性别的程度,5~5.6年龄(18~35...
关键词:
养殖中华鲟 性腺发生 性腺分化 组织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令令 薛毓才 蒋刚 时立秋 黄旭雄
锯齿新米虾为刀鲚幼鱼阶段的优质生物饵料。为探究不同温度(20℃、25℃和30℃)和不同饵料(虾片、沼虾商品饲料和小球藻)对锯齿新米虾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实验室孵化后7 d的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仔虾为对象进行为期91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锯齿新米虾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20℃组的存活率(93.33%±7.20%)显著高于30℃组(P<0.05);温度对锯齿新米虾体长、体质量及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温度升高锯齿新米虾发育显著加快,30℃、25℃和20℃下初次抱卵时间分别为(39.25±3.20) d、(55.00±1.00) d和(162.33±1.53) d;但20℃锯齿新米虾初次抱卵时的体长、体质量及抱卵量均显著高于25℃和30℃(P<0.05),25℃组与30℃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温度下锯齿新米虾的相对繁殖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胚胎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显著性降低;锯齿新米虾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6.57℃,有效积温为507.54℃·d;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6.69℃,有效积温为279.98℃·d。投喂小球藻组锯齿新米虾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显著低于投喂其它饵料组(P<0.05),投喂沼虾商品饲料可以显著提高锯齿新米虾的初次抱卵体长、体质量、抱卵量及相对繁殖力(P<0.05)。综上所述,人工养殖锯齿新米虾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沼虾商品饲料是锯齿新米虾的适宜饵料。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毓才 高逸鸣 黄旭雄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下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耐受低溶解氧能力及生理响应,将锯齿新米虾置于不同温度(20℃、25℃和30℃)下的密闭呼吸瓶中进行急性低氧胁迫,测定其呼吸速率、窒息点及与抗氧化及呼吸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锯齿新米虾的耗氧率随温度和水体溶解氧的升高而显著升高; 3个温度下其窒息点均小于0.1 mgO2/L。在富氧对照组,锯齿新米虾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低氧胁迫组中锯齿新米虾COX与LDH活性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 SDH活性随水温的升高无显著变化,而SOD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相比富氧对照组,低氧胁迫组中锯齿新米虾SDH活性显著降低,但LDH活性显著升高,COX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相比富氧对照组, 30℃下低氧胁迫组中锯齿新米虾SOD活性显著降低,但在20℃和25℃下锯齿新米虾SOD活性在富氧对照组和低氧胁迫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锯齿新米虾具有很强的耐低氧胁迫能力和快速提升无氧呼吸酶活性并降低有氧呼吸酶活性以适应低氧胁迫的生理机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卉 王树迎 彭克美 尹逊河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性腺的分化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观察了雌雄性腺的形成过程及各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多鳞铲颌鱼卵巢和精巢开始分化的时间分别在80日龄和90日龄,雌鱼和雄鱼的性成熟年龄分别为36月龄和24月龄,精子和卵子的发育均可分为5个时期。在多鳞铲颌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12月龄(雄鱼)和30月龄(雌鱼)性腺质量与体长、体质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多鳞铲颌鱼 性腺分化发育 组织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美平 庄平 张涛 颜世伟 章龙珍 刘婷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人工繁育、养殖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仔、幼、成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的迁移,生殖褶的生成,性腺雌雄分化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于3dph(Days post-hatch)时,PGC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仔鱼卵黄囊上方两中肾管之间,10dph时其迁移到背侧的腹膜上皮上,13dph时其沿腹膜上皮朝肾管区下方迁移,22dph时生殖嵴形成,31dph时原始性腺形成,40~60dph时原始性腺发育形成裂腔,PGCs沿腔壁排列,裂腔经过进一步发育并从背离腹膜上皮的底端慢慢愈合成实体,90dph时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游秀容 蔡明夷 姜永华 王志勇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2.0~25.8℃,养殖水温11.5~25.6℃。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 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 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 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 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 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
关键词:
大黄鱼 性腺分化 发育 组织学观察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马学坤 柳学周 温海深 徐永江 张立敬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和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的性腺发育为雌雄异体的分化类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性腺的原始阶段、性腺分化前期阶段和性腺分化完成阶段。在50日龄以前,原始性腺形成但未分化。62日龄,个体达到40.5mm时,一种性腺形成了成簇发育的原始细胞群,性腺迅速增大变宽,后来发育成为卵巢;另一种仍处于休止阶段,相对较小,后来发育为精巢。雌鱼在120日龄形成明显的卵巢腔,开始了细胞学的分化;精巢在100日龄精原细胞开始快速增殖,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输精管原基,在150日龄左右开始细胞学的分化,并形成精小叶,190日龄左右出现初级精母细胞,性腺分化基本完成。雌鱼性腺分化时期早...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苏敏 林丹军 尤永隆 唐良华
对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早期性腺分化的过程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研究。结果显示:在5日龄仔鱼中,观察到生殖嵴出现;在28日龄稚鱼中,观察到精巢的早期分化;在32日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而直到42日龄幼鱼中,才观察到早期卵巢的早期分化;在90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的精巢分化要明显早于卵巢的分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叶海辉 李少菁 黄辉洋 王桂忠 林琼武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以OlympusBH-2型显微镜对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促雄腺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促雄腺附着于射精管近末端,发育过程可分为4期:Ⅰ期促雄腺短小,腺细胞数量少;Ⅱ期促雄腺呈明显的索状;Ⅲ期促雄腺体积达到最大,一些部位膨大增生;Ⅳ期促雄腺不再生长,腺体急剧退化。腺细胞具有2种类型:A型细胞,核圆、异染色质少、胞质染色浅;B型细胞,核扁平、异染色质多,细胞染色深、界限不清晰,有时细胞质消失。促雄腺发育过程中,A、B型细胞数量、比例发生变化。B型细胞为A型细胞完成分泌后的存在形式,B型细胞比例反映了促雄腺分泌活动的状况。锯缘青蟹促雄腺发育和精巢成熟具有一定的相关...
关键词:
锯缘青蟹 促雄腺 发育 组织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文银 李家乐 练青平
在长江的南通及安庆江段捕捞刀鲚样本,对样本进行各种常规生物学数据的测量,并对解剖标本的性腺用Bouin氏液进行固定保存后,将性腺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洄游至南通及安庆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的状况。切片观察表明,刀鲚自当年2-3月洄游入长江后,不断溯江而上,在南通江段性腺发育处在II-III期,历经3-4个月洄游到达安庆江段,其性腺由入江时的Ⅱ-Ⅲ期,逐渐发育到Ⅳ-Ⅴ期。切片观察还表明,在不同洄游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卵巢发育程度不一致,有些发育的较快,有些稍慢,但对于雄性个体来说,洄游到安庆江段后,90%以上已达到成熟阶段。此外,文中还对发育中的卵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叙。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德奎 陈毅峰 陈自明 蔡斌
采用组织切片法 ,对西藏特有鱼类色林错裸鲤的性腺发育、产卵时间和产卵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其性腺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 ,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 5个时相。在第 2时相晚期到第 3时相早期 ,卵母细胞中具有卵黄核和核仁物质外排现象 ,核仁排出物可能与核周的颗粒卵黄形成有关。第 2时相到第 4时相早期 ,核膜外侧具有一透明层。产卵后未排出的成熟卵粒通过颗粒细胞吸收和利用。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活动 ,具有繁殖间隔现象。产卵时间始于 4月上旬 ,持续到 8月上旬。色林错裸鲤属于分次同步产卵类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冰玉 温海深 王灵钰 李金库 齐鑫 李昀
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rus) 1~214 dph (day post hatching)的仔稚鱼、幼鱼以及 18 月龄的雌鱼和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花鲈早期性腺发生、发育和分化情况;分析了性腺分化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cypllb和cyp19ala)的表达及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0 dph [全长为(1.28±0.10) cm],首次在中肾管前端的腹腔膜周围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说明30 dph前是花鲈胚后PGCs迁移至生殖嵴的关键时期;在55 dph [全长为(2.45±0.19) cm],观察到一对呈对称分布的原始性腺已经形成,说明花鲈幼鱼的原始性腺在30~55 dph (全长为1.28~2.45 cm)之间发生;55~180 dph时(全长为2.45~12.28 cm),原始性腺不断发育变大,并且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180 dph后性腺开始分化;在195 dph [全长(14.54±1.54) cm]观察到精巢开始分化,卵巢于205 dph[全长为(15.86±0.94) cm]开始分化,且性腺的解剖学分化要早于细胞学分化;18月龄的花鲈幼鱼性腺发育到Ⅱ期。性别分化相关基因cyp19ala在花鲈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精巢,说明其在卵巢的分化及维持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而cypllb在18月龄幼鱼Ⅱ期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卵巢及Ⅰ期精巢,说明其主要在精巢的分化及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花鲈的繁殖生理学资料,也为其性别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洁明 柳凌 郭峰 张涛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人工诱导 性腺发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