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90)
2023(2110)
2022(1835)
2021(1864)
2020(1612)
2019(3490)
2018(3590)
2017(6241)
2016(3534)
2015(4383)
2014(4474)
2013(4263)
2012(4172)
2011(3826)
2010(4039)
2009(4049)
2008(4142)
2007(4031)
2006(3605)
2005(3383)
作者
(12824)
(10768)
(10716)
(10223)
(6835)
(5332)
(4928)
(4231)
(3982)
(3970)
(3849)
(3567)
(3526)
(3498)
(3492)
(3430)
(3294)
(3214)
(3116)
(3052)
(2835)
(2693)
(2653)
(2523)
(2410)
(2397)
(2394)
(2390)
(2294)
(2195)
学科
(13052)
经济(13033)
管理(11763)
(9533)
(8690)
企业(8690)
方法(5821)
(5636)
数学(4354)
数学方法(4177)
中国(3893)
理论(3653)
(3370)
(3332)
(3227)
业经(2901)
(2743)
银行(2733)
(2584)
(2484)
(2430)
教学(2415)
教育(2413)
(2395)
金融(2392)
技术(2285)
(2215)
贸易(2210)
(2174)
(2151)
机构
大学(59166)
学院(57316)
研究(20675)
管理(19394)
(17317)
经济(16696)
中国(16601)
理学(16055)
理学院(15828)
管理学(15232)
科学(15215)
管理学院(15147)
(14201)
(11521)
(11461)
研究所(10434)
中心(9964)
业大(9904)
(9823)
农业(9282)
北京(9175)
(8843)
(8523)
师范(8307)
(7970)
技术(7952)
(7451)
(7067)
工程(6761)
财经(6742)
基金
项目(35686)
科学(26963)
基金(25093)
研究(23397)
(23044)
国家(22835)
科学基金(18819)
(13628)
自然(13619)
自然科(13326)
自然科学(13323)
社会(13076)
自然科学基金(13069)
基金项目(12800)
社会科(12258)
社会科学(12255)
(12126)
教育(11318)
资助(11261)
编号(9457)
成果(8635)
重点(8307)
计划(7549)
(7260)
科技(6902)
科研(6890)
课题(6887)
(6823)
(6760)
大学(6481)
期刊
(22915)
经济(22915)
研究(16039)
中国(14406)
学报(13239)
科学(10920)
(10292)
大学(9726)
学学(8988)
管理(8855)
教育(8430)
(7591)
农业(7013)
技术(6492)
(4916)
金融(4916)
图书(4590)
(3931)
业大(3862)
(3623)
财经(3550)
书馆(3284)
图书馆(3284)
农业大学(3131)
(3113)
统计(3036)
业经(3021)
科技(3014)
技术经济(2970)
经济研究(2927)
共检索到93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念  吴民耀  王宏元  李忻怡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静  柴丽红  吴民耀  王宏元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发育阶段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以处于变态高峰前后5期(28,33,38,42,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用Motic BA300光学显微镜对各个发育时期蝌蚪的甲状腺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蝌蚪的全长、体质量和肝质量等形态指标,并分析这些形态指标与甲状腺直径、滤泡平均直径及最大直径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在28期时,中华蟾蜍蝌蚪甲状腺出现但无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33期时,甲状腺具备了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此后甲状腺进一步发育,在蝌蚪前肢展开期甲状腺活性达到最强;至尾完全吸收期,甲状腺机能减弱。蝌蚪全长、体质量及肝质量与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莹  王立志  
研究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和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对不同渗透压溶液的耐受性和对体液渗透压的调节能力。结果显示,不同的渗透压溶液中两种蝌蚪的存活率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蟾蜍蝌蚪(P<0.001),即中国林蛙蝌蚪调节体液渗透压的能力明显强于蟾蜍蝌蚪。大蟾蜍蝌蚪对失水的耐受能力大于中国林蛙蝌蚪。不同渗透压溶液中两种蝌蚪的活泼性都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中国林蛙蝌蚪的活泼性显著大于蟾蜍蝌蚪(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业辉  张守纯  刘超  
对沈阳地区中华大蟾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拍摄各期图片,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在19~20℃的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卵期至鳃盖完全愈合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6期,明确孵化期单独作为胚胎发育的一个时期,胚胎发育历时198.46h。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革锋  刘洋  李永发  牟振波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2.0~16.2℃时,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在卵受精后125~165 h,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脊索开始分化;卵受精后201 h,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为单层的扁平细胞;卵受精后480 h,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呈直管状;卵受精后552 h,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刚  赵彩红  
用5种不同剂量的三氯杀螨醇(d icofo l,DCF)分别对48只中华蟾蜍(B uf o g arg arizans)成体进行体腔注射法染毒1~4次,观察并统计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核异常及细胞异常的细胞数。结果表明,注射DCF后所有剂量组均能引起中华蟾蜍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显著升高;除5,10 m g/kg剂量组在第1次注射后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注射剂量和次数均引起核异常细胞率升高,DCF对细胞膜与细胞质的影响小于其对细胞核的影响,在4次注射中以第2次注射后对红细胞的毒性效应最大。说明DCF是一种强诱变剂,对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毒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蒋远胜  李天  杜宗君  李志琼  
研究了在四川盆地不同水温下美国青蛙蝌蚪和不同初放体重的变态蛙的越冬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在水温7-2 —25 ℃的范围内, 温度对蝌蚪的成活率无影响; 而生长率与水温变化显著相关(P< 0-05) , 数学模型为: Y= 2-02 + 0-186t, 变态蛙的初放体重在1-7—7-2 克的范围内时, 随着体重增加, 成活率也快速上升, 最大值为97-8 % , 两者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1 = 1/ [0-693+ 20-6exp ( - w)] ; 同样生长率和初放体重也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2 = 1/ [ - 9-68+ 2-93exp ( - w)] , 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跃  宋敏国  杨仙玉  袁进强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皮肤总核糖核酸(RNA)反转录第1链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为模板,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galectin-3基因片段并通过TA克隆将其插入到pGM-T载体,通过DNA测序确定该基因片段序列,然后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ORF finder查找基因的全长开放阅读框(ORF)。筛选到9个编码galectin-3的cDNA序列,其中2个序列编码N-端截短型galectin-3(galectin-3C)。Clustal X2.0多序列比对和DnaSP4.0分析cDNA序列的多样性。结果发现:中华大蟾蜍galectin-3C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宁昌  高国富  
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视神经纤维的数量和纤维直径谱。黑斑蛙视神经纤维总数为714303,其中有髓纤维数25839;大蟾蜍纤维总数为908529,其中有髓纤维数11079。有髓纤维直径范围和平均直径黑斑蛙分别为0.73~3.79μm和1.64μm,大蟾蜍为0.33~3.78μm和1.65μm。无髓纤维的直径范围和平均直径黑斑蛙分别为0.07~0.66μm和0.24μm,大蟾蜍为0.05~0.35μm和0.20μm。结果提示:黑斑蛙和大蟾蜍的视神径均能传导较大的信息量,黑斑蛙视神径传导信息的速度可能较大蟾蜍快。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阮佳佳  袁进强  杨仙玉  
为研究日本蟾蜍Bufo japonicus formosus皮肤中多肽类有效成分,通过菌落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日本蟾蜍皮肤cDNA质粒文库进行筛选,克隆到2条claudin-4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481975和JX481976),并对它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日本蟾蜍claudin-4的2条cDNA全长分别为1 707 bp和1 697 bp,开放阅读框均为630 bp,其中虽有5个碱基不同,但编码的209个氨基酸完全相同。两者的5′端非翻译区域序列长度不同,前者为50 bp,后者为41 bp,3′端非翻译区域则分别为1 027 bp和1 026 bp。氨基酸序列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富亿  邵庆春  李景林  陈国双  
为了解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对水环境中碳酸盐碱度和pH的适应能力,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7 0~8 5、盐度0 18g/L时,碳酸盐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h、48h、72h和96hLC50值分别为14 36、11 83、10 35和7 68mmol/L,安全值(SC)为2 41mmol/L。在相同盐度下,碳酸盐碱度为1 41mmol/L时,中国林蛙蝌蚪的pH为24、48、72和96hLC50值,碱性范围分别为10 33、10 18、10 08和10 02,酸性范围分别为3 92、4 07、4 11和4 16。建议野外蝌蚪养殖水体的pH...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敏国  袁进强  杨仙玉  张姝芳  诸葛慧  徐跃  
为研究蟾酥、蟾衣、蟾皮中多肽类有效成分,通过菌落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日本蟾蜍Bufo japonicus formosus皮肤cDNA质粒文库进行了筛选,获得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α,ProTα)全长cD-NA序列,并对它们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日本蟾蜍ProTαcDNA全长为1 480 bp,包括33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5′端125 bp及3′端1 016 bp的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根据cDNA序列推导的日本蟾蜍ProTα由1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丁戈野   李纯   徐杨   陈晓颖   张秋实   胡亮   邓新兰   刘小燕   冯兴浪   李军华  
为探明2023年3月初引起中国重庆市渝北区某牛蛙养殖场暴发疾病的原因,本实验从患病美国牛蛙蝌蚪肝脏和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组织病理学观察、毒力基因检测、生长特性研究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患病濒死美国牛蛙蝌蚪的肝脏和肠道中分离得到的其中一株优势菌命名为LT202303,经鉴定为约氏不动杆菌。该菌株携带OmpA、Omp34和OmpTsx等3种毒力基因,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在广泛的pH范围内生存的能力,对美国牛蛙蝌蚪的半数致死浓度为6.8×10~6CFU/mL,发病临床症状为肝脏红肿并伴有大量白色结节,肠道透明发黄。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菌株可引起美国牛蛙蝌蚪肝脏和肠道的明显炎症反应和病灶性坏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LT202303是一种产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细菌。本研究表明,约氏不动杆菌对牛蛙蝌蚪具有高致病力,可引起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本研究首次报道约氏不动杆菌感染引起的美国牛蛙蝌蚪传染病的暴发,为该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海燕  樊晓丽  林植华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β-胡萝卜素对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幼蛙形态和运动表现及肝脏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 200 mg/kgβ-胡萝卜素,直至镇海林蛙蝌蚪变态发育完全。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组间蝌蚪发育中期的体重、体长和尾长组间差异不显著,而蝌蚪中期发育的历期在组间差异显著,对照组中期发育的历期显著快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2)不同处理组间蝌蚪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变态时间显著短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β-胡萝卜素处理组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态时间缩短。(3)不同处理组间幼蛙体长、头长、前臂及手长和后肢长差异显著,但幼蛙体重差异不显著。(4)不同处理组间幼蛙平均跳跃距离差异显著,50和500 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幼蛙平均跳跃距离显著大于另外两组。(5)幼蛙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50 mg/kgβ-胡萝卜素组的酶活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组,但是幼蛙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 mg/kgβ-胡萝卜素试验组,可以显著减缓镇海林蛙蝌蚪的早期发育,延长变态时间,形成较大的幼蛙个体,积累能量较多,运动性能显著增强,个体的适合度增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思锋  张志峰  张全启  王开顺  
对初始孵化到孵化后26 d(变态前)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legel)仔鱼的消化系统发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研究表明,在水温为12.5~15.5℃时,初始孵化仔鱼消化道细而直,两端封闭,位于卵黄囊背方。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延长,肝胰脏出现。孵化后6 d,仔鱼开口,消化道贯通,开始摄食。孵化后10 d,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直肠,黏膜上皮褶皱增多。孵化后14 d,卵黄囊消失,仔鱼完全依靠外源性营养。孵化后26 d,胃壁较厚处出现胃腺,但不发达,幽门盲囊尚未出现。由结果可见,孵化后6 d仔鱼开口,可开始投喂轮虫;孵化后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