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76)
2023(4712)
2022(4147)
2021(3837)
2020(3105)
2019(6786)
2018(6729)
2017(12994)
2016(6920)
2015(7359)
2014(6813)
2013(6468)
2012(5711)
2011(4952)
2010(4996)
2009(4831)
2008(4249)
2007(3632)
2006(3134)
2005(2712)
作者
(17935)
(15271)
(14825)
(14251)
(9530)
(7400)
(6708)
(5797)
(5679)
(5294)
(5094)
(5020)
(4778)
(4682)
(4606)
(4572)
(4462)
(4423)
(4339)
(4164)
(3773)
(3773)
(3569)
(3537)
(3371)
(3358)
(3327)
(3267)
(3004)
(2968)
学科
(26056)
经济(26036)
管理(15760)
(14952)
方法(11102)
(10979)
企业(10979)
数学(10032)
数学方法(9910)
(8066)
中国(7211)
(6567)
地方(6245)
(6196)
农业(5695)
(5443)
贸易(5439)
(5286)
业经(5144)
(4269)
环境(4133)
税收(4100)
(4083)
地方经济(4075)
(3930)
理论(3724)
(3563)
金融(3560)
(3556)
银行(3538)
机构
学院(87400)
大学(84151)
(35099)
经济(34443)
研究(31035)
管理(29856)
理学(25836)
理学院(25519)
管理学(24911)
管理学院(24769)
中国(23149)
科学(20364)
(17502)
(16264)
(15925)
(15721)
研究所(14959)
中心(13799)
业大(13164)
(12980)
财经(12550)
农业(12484)
(11777)
(11604)
师范(11588)
(11373)
经济学(11173)
北京(10571)
技术(10454)
(10382)
基金
项目(60982)
科学(47568)
研究(43666)
基金(43607)
(38974)
国家(38679)
科学基金(32537)
社会(27361)
社会科(25862)
社会科学(25860)
(24307)
基金项目(22521)
自然(21328)
自然科(20828)
自然科学(20825)
(20483)
自然科学基金(20425)
教育(20223)
编号(18303)
资助(17767)
重点(14584)
(13980)
成果(13905)
(12776)
(12743)
课题(12621)
科研(11953)
创新(11945)
计划(11477)
国家社会(11422)
期刊
(39391)
经济(39391)
研究(24734)
中国(16006)
学报(15100)
(14528)
科学(13759)
(12538)
管理(11076)
大学(10746)
学学(10324)
农业(10163)
教育(9481)
经济研究(7707)
业经(7550)
技术(6953)
(6587)
金融(6587)
财经(5831)
(5110)
(5090)
资源(4793)
问题(4722)
商业(4508)
(4387)
(4369)
统计(4007)
科技(3840)
(3654)
技术经济(3639)
共检索到127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莉  朱翔杰  徐新建  周姝婧  付中民  温雄昭  周冰峰  
蜜蜂昼夜巢温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反映蜜蜂巢温调节能力.蜜蜂作为社会性的模式昆虫,通过蜂群的社会行为保持了巢温相对稳定.为了研究中华蜜蜂昼夜巢温分布和变化规律,在春季增长阶段,以每分钟一次连续测定了中华蜜蜂蜂巢均匀分布的180个位置的蜂巢温度.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0℃条件下,巢温昼夜的分布模式具有明显差异,白天高温的区域大于夜间,白天巢温变化幅度小于夜间.白天巢温比夜间高0.5-1.0℃.根据巢温以及巢温昼夜变化的幅度,将蜂巢划分为6个温区.蜂巢中仅中蜂路温区1的子脾中心区的巢温昼夜变化不显著,保持在34.5-35.0℃,其他区域巢温昼夜差异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峰源  苏远航  刘滨辉  
【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1)近20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35,其中混交林增加趋势最大,每10年增加0.037,阔叶林最小。东北森林以改善为主,占总面积55.59%,另有43.84%的森林保持基本不变,仅有0.57%的区域森林属于退化状态。(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NDVI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与最高气温关系不密切,同时生长季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增加;不同林型对气候响应不完全相同:3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生长主要受最低气温影响,阔叶林生长由降水和最低气温共同控制,混交林生长对降水最为敏感。(3)从逐月特征来看,生长季前期(4-5月)NDVI主要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共同影响,旺盛生长期(6-8月)对降水敏感性较高,生长季末期(9-10月)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共同控制;NDVI对降水、温度敏感性均呈现明显的时滞性特征。(4)利用Hurst指数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显示东北森林将由改善转为退化,有71.94%的森林将面临退化风险,尤其是中部和北部气候变化剧烈区域。【结论】白天和夜晚升温的不对称性和NDVI对最高、最低气温差异性响应特征,导致白天和夜晚温度对东北森林NDVI近20年变化具有不对称影响;2000-2019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未来面临退化风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云录  郑建初  张彬  陈金  董文军  杨飞  张卫建  
【目的】设计旱地开放式增温系统,并从田间温度变化和冬小麦生育期改变等方面来监测系统的增温效果与可靠性。【方法】参考国际已有增温系统,于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设计了中国首个麦田开放式增温系统(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进行冬小麦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试验。【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的增温效果明显。3种情景下各增温小区的均匀有效增温面积在4m2以内,其中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分别使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下5cm的土温平均增加2.2、1.5和1.8℃,地表温度增加2.2、0.9和1℃,冠层温度增加1.5、0.9和1.1℃。3种增温情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利群  秦奋  孙九林  王浩  夏浩铭  
本文选取1982—2015年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10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日最高气温(T_(max))和夜间最低气温(T_(min))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并分植被类型探讨昼夜不对称性增温对植被的影响。研究表明:(1)1982—2015年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T_(max)及T_(min)都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植被生长季T_(min)的增温速率约为T_(max)增温速率的1.6倍,昼夜增温呈不对称性;(2)昼夜不对称性增温对植被动态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与T_(min)表现出比T_(max)更显著的相关性,即相对于白天增温,夜间增温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程度更加显著;(3)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与昼夜增温的偏相关分析可知,除草原、农作物外其他植被类型均与T_(max)表现为显著偏正相关(P<0.05);不同植被类型与T_(min)的偏相关关系差异明显,农作物与T_(min)表现为显著偏负相关(P<0.01),其他植被类型与T_(min)均呈偏正相关性(P<0.05)。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国忠  高雷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唐洪玉  
为了解长江中游洪湖段仔鱼漂流的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6-7月,在该江段进行了3次昼夜连续采样调查,共采集仔鱼101 349尾,分属于6目8科22种,数量以贝■氏最多(占93.6%),其次是鳊(占4.3%)。仔鱼种类数和平均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20∶00-22∶00,分别为18种和(15.73±2.03)ind./m3。以时间段为因素对部分仔鱼进行单因素分析检验,结果显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摄食的体长和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没有明显的体长变化,而食物组成却有明显的体长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类和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磷虾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109mm后有明显的增加。经检验,小黄鱼平均每个胃中含有的饵料个数显著减少而饵料重量则增加,这符合"最佳摄食理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体长达到109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小黄鱼的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林生  曹义锋  邹运鼎  毕守东  
为了保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遗传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中华蜜蜂资源,用新法饲养和旧法饲养对安徽皖南山区的中华蜜蜂群体温度变化及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法和旧法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团中心温度分别为:春季(32.57±0.29)℃和(32.78±0.60)℃,夏季(34.03±0.33)℃和(34.26±0.31)℃,秋季(32.19±0.26)℃和(32.39±0.26)℃,冬季(26.14±0.39)℃和(27.47±0.31)℃;边缘温度分别为:春季(22.24±1.77)℃和(22.49±1.78)℃,夏季(33.71±0.64)℃和(34.08±0.66)℃,...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妹1  王中清1  2  茅海成1  王成辉1  
关键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姝  王中清  茅海成  王成辉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明  王红芳  刘振国  王颖  王帅  郗学鹏  刘春蕾  张卫星  胥保华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体内抗寒系统的组成,为探究中蜂和意蜂耐寒性能的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室外相同环境条件越冬的中蜂和意蜂各5群,于2015年12月20日每群随机选取蜜蜂立即测定两者的过冷却点、冰点,比较其耐寒性能差异。然后分别测定蜂体游离水、结合水、脂肪、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海藻糖酶的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淋巴中山梨醇、海藻糖、甘露醇的含量。在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通路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理  刘俊杰  赵芳  朱文博  董庆栋  朱连奇  
通过收集1982—2020年秦巴山地94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2000—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中国1100万植被数据集,利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以及二阶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秦巴山地昼夜增温时序变化及增速差异,探讨秦巴山地植被NDVI对昼夜不对称增温的响应特征,分析昼夜不对称增温对不同植被类型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1982—2020年秦巴山地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夜间增温速率是白天增温速率的1.3倍,表明昼夜增温存在不对称性。(2)昼夜增温对秦巴山地植被生长促进作用更明显,显著性分析结果存在空间差异,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数量不多。(3)不同植被类型对昼夜增温响应特征有所差别,白天增温促进草丛、草甸、灌丛、阔叶林、农作物的生长,抑制了针叶林的生长,而夜间增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仅对草甸起积极影响,对其他植被类型均为消极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峰源  苏远航  周婉莹  刘滨辉  
【目的】大兴安岭森林分布广袤,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林木基地和生态屏障。本研究旨在探讨昼夜不对称增温背景下大兴安岭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当地林业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MODIS NPP数据及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法分析气候和NPP的变化,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大兴安岭森林2000—2019年NPP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2000—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NPP总体上以6.26 g·C·m~(-2)·a~(-1)的速率显著增加,空间上大多数像元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 <0.10),仅5.60%的像元呈不显著变化或显著下降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区域;2)大兴安岭森林NPP主要受夏季气候条件的影响,NPP与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夏季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NPP的影响不同,NPP与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南部区域对气候的敏感性相较于北部区域更强;3)大兴安岭森林区域夏季降水和最低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最高气温呈降低趋势,均有助于促进NPP增加;空间上南部和中部降水变化较为强烈,最低气温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结论】2000—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NPP呈增加趋势,主要由夏季降水增加及夜晚气温上升导致;夏季白天和夜晚气温变化不对称,同时NPP与白天和夜晚温度响应特征存在差异,导致昼夜温度对大兴安岭森林NPP变化存在不对称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志勇  王子龙  王欢  曾志将  
【目的】分析不同地理群体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csd的多态性。【方法】以吉林长白山、海南海口、广西南宁、湖北神农架和江西靖安5个省市的中蜂工蜂为试验材料,提取每个工蜂样品的基因组DNA,对csd 3区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csd的多态性。【结果】对中国5个省市的中蜂csd 3区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获得32条csd基因单倍型,其中吉林长白山和江西靖安群体csd的多态性显著高于其它群体,而吉林长白山群体和江西靖安群体之间,广西南宁群体、海南海口群体和湖北神农架群体之间csd的多态性没有显著差异。利用csd进行群体分析表明江西靖安中蜂与吉林长白山中蜂的核苷酸...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颜伟玉  Yves LE CONTE  Dominique BESLAY  曾志将  
【目的】分析鉴定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幼虫是否含有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相同的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及其在不同日龄阶段幼虫的分布情况。【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取2日龄、6日龄(即将封盖)和7日龄(封盖后)的工蜂幼虫及2日龄、7日龄(即将封盖)和8日龄(封盖后)的雄蜂幼虫,经过正己烷浸泡碾碎,取上清液并进行层析过柱分离,应用气相色谱来研究中华蜜蜂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结果】本研究首次发现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含有甲基棕榈酸酯(MP)、甲基油酸酯((MO)、甲基硬脂酸酯(MS)、甲基亚油酸酯(ML)、甲基亚麻酸酯(MN)、乙基棕榈酸酯(EP)、乙基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明政  段中华  姜伟  刘焕章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38,p=0.00),表现为6∶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ind./100m3明显大于18∶00的密度3.28ind./100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62,p=0.00),8∶00的平均漂流密86.21ind./100m3明显大于1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