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2)
2023(8040)
2022(6781)
2021(6132)
2020(4744)
2019(10842)
2018(10530)
2017(20262)
2016(10926)
2015(12060)
2014(12168)
2013(12040)
2012(11652)
2011(10860)
2010(11431)
2009(10522)
2008(10370)
2007(9522)
2006(8937)
2005(8394)
作者
(31999)
(26522)
(26417)
(25082)
(17169)
(12684)
(12018)
(10289)
(10270)
(9829)
(9102)
(8823)
(8698)
(8656)
(8549)
(8233)
(7970)
(7749)
(7741)
(7677)
(6961)
(6617)
(6445)
(6181)
(6151)
(6140)
(5971)
(5936)
(5411)
(5314)
学科
(50370)
经济(50324)
管理(31951)
(30413)
(22175)
企业(22175)
中国(18731)
地方(18442)
(17078)
业经(12701)
方法(12301)
农业(11629)
(10496)
(10404)
银行(10396)
数学(10259)
地方经济(10253)
(10222)
(10130)
金融(10128)
(10102)
数学方法(10093)
(10010)
(9900)
贸易(9888)
(9837)
(9515)
(8561)
环境(8500)
及其(7906)
机构
学院(158421)
大学(153434)
(68588)
经济(66989)
研究(60431)
管理(58330)
理学(48106)
中国(47704)
理学院(47518)
管理学(46849)
管理学院(46518)
科学(34695)
(33841)
(33118)
(30956)
中心(27419)
研究所(27399)
(27111)
(26094)
财经(24230)
(23334)
师范(23102)
北京(22413)
(21888)
(21854)
(21801)
业大(19976)
经济学(19959)
农业(19879)
(19750)
基金
项目(94806)
科学(75023)
研究(74698)
基金(65848)
(55959)
国家(55374)
科学基金(47380)
社会(46688)
社会科(44250)
社会科学(44245)
(38578)
教育(33629)
基金项目(33376)
(31966)
编号(31744)
自然(28142)
自然科(27450)
自然科学(27445)
资助(27304)
(27194)
成果(27077)
自然科学基金(26932)
课题(23458)
发展(22611)
(22194)
重点(21551)
(20537)
(19746)
(19310)
(19234)
期刊
(90467)
经济(90467)
研究(55352)
中国(39551)
(26113)
管理(24583)
(23408)
教育(22896)
(22396)
金融(22396)
科学(20038)
学报(19251)
农业(17905)
业经(17116)
大学(15133)
技术(14674)
经济研究(14347)
学学(13990)
财经(11746)
问题(11277)
(10165)
(9563)
(9033)
国际(8788)
商业(8576)
世界(8449)
(8288)
论坛(8288)
现代(7966)
(7872)
共检索到269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敏玉  王小蕊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目前有些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品牌形象中庸、品牌定位模糊、价值分化严重、区域特点过于明显、管理模式相对保守等。本文通过分析老字号品牌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品牌发展的前景和对策,以供这些企业作为借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冷志明  
“中华老字号”的发展问题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滞后的原因,即缺乏品牌 运作、品牌文化创新、品牌保护和有效的品牌传播,探讨了“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晓东  
在探寻"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大多集中于全国性的"老字号"企业,如全聚德、茅台等,而对于占据大多数的地区性"中华老字号"企业却较为忽略,而正是这些企业在品牌化的过程中困境重重,因此我们以辽宁省为例,基于地方经济及品牌的相关理论,对于地区性特征明显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品牌战略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品牌定位、品牌创新、品牌传播、品牌延伸与品牌维护等策略方面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以期促进"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全面发展与振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晓琴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茶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在于知名品牌的缺失。分析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和品牌战略规划,必须按照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宣传、品牌维护、品牌内涵扩展和品牌远景规划等步骤,对茶产业进行长远的品牌战略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勇  
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涌入,我国企业面临着发展困境,尤其是一些老字号品牌运营能力较欠缺。本文以中华老字号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指出老字号品牌必须充分识别、挖掘其原有的品牌基因,与现代传播手段有效结合,与消费者实现积极的互动沟通,从而提升其品牌价值。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甘小红  
一、制约网上银行发展的瓶颈1.我国信用等级体系尚待健全。近年来,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相对滞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缺乏信任。2.网上银行业务产品尚待开发。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产品只是一些传统银行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实现,是传统银行业务在网上的简单移植,金融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的限制,科技含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志梅  
信用消费在微观上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流动性约束,自由进行跨时期消费选择,实现家庭效用和福利的最大化;在宏观上是扩大居民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认为消费者观念滞后、商业银行对信用消费态度消极、法律与制度环境不利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等四方面因素是制约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的瓶颈。为了促进信用消费发展,应培育居民合理的信用消费方式,提高其个人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个人资信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保持宏观经济快速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二平  
村镇银行对改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发展中阻滞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完善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尹海洁  庞文  
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因此,应采取有效方式补充师资力量,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和质量,全社会应为特殊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华  祁小玲  肖兰  何宝华  龚继文  
分析了制约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发展的四大"瓶颈",提出了加强行内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子验印系统功能、规范业务操作、强化支票信用管理等促进支票影像业务发展的对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家瑾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仍处在较为困难的成长阶段,现行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性及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的同时,重点阐述了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物流瓶颈的应对措施,继而阐明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沈凌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因素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些因素包括:人口因素、资源与能源因素、管理因素、政府行为因素、资金因素、伦理因素、教育因素等。在详细分析了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宏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各项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基于中国能源供需现状,我们必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推进中国节能减排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秀梅  辛广茜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但是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政策缺乏、技术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等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标准化促进绿色化,积极传播绿色理念;企业应大力推行绿色采购,进行绿色流通加工,加强绿色包装管理,完善绿色仓储与保管,推行绿色运输,实行绿色营销策略;消费者要积极倡导绿色需要、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行为方式迫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以绿色消费舆论促进政府加强绿色物流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