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4)
- 2023(8460)
- 2022(7680)
- 2021(7345)
- 2020(6127)
- 2019(14396)
- 2018(14427)
- 2017(28058)
- 2016(15345)
- 2015(17348)
- 2014(17303)
- 2013(17200)
- 2012(15537)
- 2011(13878)
- 2010(13599)
- 2009(12239)
- 2008(11661)
- 2007(9863)
- 2006(8460)
- 2005(7099)
- 学科
- 济(57995)
- 经济(57931)
- 管理(43457)
- 业(40920)
- 企(34737)
- 企业(34737)
- 方法(29426)
- 数学(25445)
- 数学方法(25165)
- 农(14819)
- 学(14119)
- 中国(14024)
- 财(13764)
- 业经(12897)
- 地方(12033)
- 理论(10413)
- 和(10227)
- 农业(9961)
- 贸(9956)
- 贸易(9952)
- 易(9644)
- 技术(9609)
- 环境(9503)
- 务(9195)
- 财务(9138)
- 财务管理(9124)
- 制(9002)
- 教育(8689)
- 企业财务(8641)
- 划(8371)
- 机构
- 大学(214444)
- 学院(212137)
- 管理(89071)
- 济(78643)
- 理学(78340)
- 理学院(77483)
- 经济(76756)
- 管理学(76149)
- 管理学院(75786)
- 研究(68617)
- 中国(48299)
- 京(45614)
- 科学(45327)
- 所(34385)
- 农(34241)
- 财(34124)
- 业大(33910)
- 研究所(31849)
- 中心(30664)
- 江(29068)
- 北京(28621)
- 财经(28361)
- 范(28250)
- 师范(27925)
- 农业(27064)
- 经(25841)
- 院(25169)
- 州(24167)
- 技术(22941)
- 师范大学(22711)
- 基金
- 项目(154303)
- 科学(120397)
- 研究(112202)
- 基金(111195)
- 家(96863)
- 国家(96059)
- 科学基金(82582)
- 社会(68154)
- 社会科(64463)
- 社会科学(64445)
- 省(60635)
- 基金项目(60296)
- 自然(55500)
- 自然科(54178)
- 自然科学(54163)
- 自然科学基金(53170)
- 划(51172)
- 教育(50962)
- 编号(46447)
- 资助(45746)
- 成果(37072)
- 重点(33959)
- 部(33452)
- 发(32241)
- 创(32197)
- 课题(31297)
- 创新(29909)
- 科研(29828)
- 项目编号(29004)
- 大学(28610)
共检索到291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介华 贺路 曾令兵 周剑光
本文作者将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内脏匀浆,30000r.p.m离心30分,将沉淀重悬,细菌过滤器过滤后,注射病蟹内脏接种健康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染蟹表现出与野外发病中华绒螯蟹同样的症状。超薄切片后,电子显微镜下在细胞质中可观察到病毒样颗粒及略小于细胞核大小的病毒包埋体样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强 郭爱珍 陆承平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BY0 )组织匀浆 ,经除菌处理 ,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 ,约 10d发病 ,出现典型症状 ,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 (BY1)除菌后 ,接种健康绒螯蟹 ,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 )。电镜观察BY0、BY1、BY2的超薄切片 ,其神经组织和肝胰脏等的细胞质中发现圆形病毒颗粒 ,大小约 5 5~ 6 5nm ,具有外膜样结构。因此 ,可以认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人工复制 病毒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沈锦玉 尹文林 钱冬 刘问 曹铮 沈智华 吴颖蕾 张念慈
于1998~1999年对中华绒螯蟹主要细菌性疾病“腹水病”、“抖抖病”并发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细菌学鉴定 6株病原菌,其中 5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1林为拟态弧菌( Vibricmimicus),用细菌人工感染蟹,其LD_50为8.88 × 10_3~1.42 × 10_5CFU/只;6株细菌对13种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文 顾志峰 朱宁宁 李正荣 杜开和 徐在宽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 ,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 ,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 (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 )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 ,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类立克次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祖国掌 李槿年 余为一 杨启超 任祥芳
本文报道了在稻田养殖环境下发生的一例河蟹颤抖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结果表明 ,本例河蟹颤抖病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和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denitrificans)混合感染引起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细菌均对喹诺酮类、氯霉素和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大黄、地锦草、五倍子、薄荷、大青叶、板兰根等有高度敏感。
关键词:
河蟹 细菌性颤抖病 中草药 诊断 治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俊杰
全球的资源和环境恶化日益加剧的危机,已不是昨天的话题,而是今天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这虽不是人们愿望,而却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人类必须无选择地承担起环保这一重任,尤其是新兴的农业资源环保事业,更应加强之。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地球在颤抖”,“对环境的破坏无异于‘慢性自杀’”、“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等等警告。务必采取补救性的断然措施,强化资源与环境管理,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万夕和 李筠 张美如 荆燕 裴鸿生 纪伟尚 徐怀恕 许璞
从江苏省如东县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苗期暴发丝状细菌病的蚤状幼体分离得到丝状细菌HL 1,经感染试验证实其为中华绒螯蟹苗期丝状细菌病的病原。对HL 1的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HL 1为无色、不分枝的丝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指纹状菌落,菌丝可断裂形成微生子,在液体培养基中所形成的微生子可聚集成玫瑰花环样结构;HL 1过氧化氢酶阳性,几丁质酶阴性,需氧,鉴定为毛霉亮发菌(Leucothrixmucor),其生长的pH适宜范围为5.0~10.0,盐度最适范围为10~40;在常用的32种抗生素中,HL 1仅对乙基西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其他3...
关键词:
丝状细菌病 毛霉亮发菌 中华绒螯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强 金业 陆承平
用纯化的河蟹“颤抖病” (暂定名 )病毒分别免疫家兔和山羊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羊抗血清经硫酸铵盐析纯化。经方阵滴定 ,选择P/N =2 95时作 1∶10 0稀释的抗血清为工作浓度 ,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 14 4份 ,包括来自长江水域的野生河蟹、人工感染发病的河蟹、 1999年和 2 0 0 0年从江苏采集的自然发病的病蟹及市场购买河蟹。结果显示 ,病蟹和市场购买河蟹的阳性率为 6 6 7%~ 10 0 % ,人工感染的病蟹和人工感染石蟹致病组阳性率均为 10 0 % ,来自长江水域的健康河蟹及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石蟹阳性率均为 0 ,表明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河蟹“颤抖病...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槿年 李玉英 胡守奎 李琳 方兵 余为一 张晓华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腹水病 拟态弧菌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卜云江
在室内越冬的中华绒螯蟹亲蟹上检出一种嗜腐性纤毛虫,经鉴定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 carci-ni。在感染初期,多寄生于新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在感染后期,侵蚀到蟹体,进入血淋巴,甚至可分布全身,致使器官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亲蟹死亡。对越冬亲蟹危害严重,短期内使亲蟹死亡率达40%左右。用15~30ppm的福尔马林或0.1~0.5ppm的孔雀石绿短期药治无效,改用25ppm的福尔马林或0.3~0.5ppm的孔雀石绿每天药浴8h,连续10~15d,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关键词:
中华绒螫蟹 亲蟹 蟹栖拟阿脑虫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彭婕 甘金华 陈建武 周殿芳 何力 陈细华
选取不同性别、重量规格为30~100g中华绒螯蟹,分别测定其不同组织中氨基脲含量,并以蟹壳中主要成分为待测物,验证氨基脲的产生与其相关性,从而探究中华绒螯蟹中氨基脲产生机理。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脏、腮、性腺等组织中均未检出氨基脲,而蟹壳中均有氨基脲检出,进一步验证氨基脲作为内源性物质普遍存在于蟹壳中;壳中氨基脲并不是由甲壳素产生,究其来源可能与壳中结合蛋白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有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马贵华 钟青 曹义虎 陈道印
研究了在自然状态下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和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溶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溶菌酶的活性,为(0.0286±0.0081)活力单位(n=30),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溶菌酶的活性,为(0.0318±0.0073)活力单位(n=4)。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肖美南 徐佳念 蔡生力 刘红
将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的蛋白提取物经凝胶过滤后所得到的各个组分分别进行促雄性腺素(AGH)生物活性的初步检测,以输精管和精巢的蛋白提取物作为阴性对照,保幼激素(JHⅢ)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发现其中7个组分对卵巢组织的氨基酸吸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磷酸缓冲液(PBS)存在显著差异,初步判断该7个组分可能存在AGH生物活性;阴性对照组对卵巢组织的氨基酸吸收没有抑制作用,JHⅢ阳性对照与PBS差异极为显著。再将上述可能具有AGH活性的7个组分分别注射到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体内,观察是否真正具有AGH活性,结果其中2个样品注射后雌性幼蟹产生了性别逆转现象,证明该2个样品组分中确实存在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