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39)
- 2023(2913)
- 2022(2480)
- 2021(2315)
- 2020(1977)
- 2019(4481)
- 2018(4211)
- 2017(7609)
- 2016(4354)
- 2015(4969)
- 2014(4758)
- 2013(4937)
- 2012(4786)
- 2011(4554)
- 2010(4594)
- 2009(4388)
- 2008(4343)
- 2007(3972)
- 2006(3584)
- 2005(3423)
- 学科
- 济(17640)
- 经济(17605)
- 学(11296)
- 管理(11240)
- 业(9816)
- 企(8775)
- 企业(8775)
- 方法(6900)
- 数学(5088)
- 数学方法(5003)
- 中国(4390)
- 农(4380)
- 理论(4239)
- 业经(3928)
- 财(3394)
- 和(3329)
- 制(3269)
- 教育(3159)
- 经济学(3148)
- 体(2946)
- 农业(2871)
- 水产(2822)
- 策(2623)
- 贸(2565)
- 贸易(2560)
- 易(2477)
- 动物(2473)
- 融(2407)
- 金融(2405)
- 划(2342)
- 机构
- 大学(71907)
- 学院(67437)
- 研究(29432)
- 济(24110)
- 经济(23596)
- 管理(21820)
- 科学(21119)
- 中国(20792)
- 农(18811)
- 理学(18345)
- 理学院(18061)
- 管理学(17591)
- 管理学院(17480)
- 所(16867)
- 京(16418)
- 研究所(15637)
- 农业(15444)
- 业大(13483)
- 中心(12334)
- 江(11393)
- 财(10761)
- 院(10583)
- 北京(10358)
- 省(10008)
- 范(9940)
- 室(9799)
- 农业大学(9635)
- 师范(9626)
- 科学院(8924)
- 业(8910)
- 基金
- 项目(45635)
- 科学(34442)
- 基金(33047)
- 家(31651)
- 国家(31420)
- 研究(28411)
- 科学基金(24885)
- 自然(18223)
- 自然科(17790)
- 自然科学(17779)
- 自然科学基金(17476)
- 省(17258)
- 社会(16797)
- 基金项目(16458)
- 划(15935)
- 社会科(15633)
- 社会科学(15626)
- 资助(14378)
- 教育(13340)
- 重点(11145)
- 计划(10514)
- 编号(10223)
- 部(9875)
- 科技(9761)
- 成果(9670)
- 发(9549)
- 科研(9329)
- 创(9206)
- 业(8710)
- 创新(8673)
共检索到108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梁箫 沈春燕 刘志强 邱高峰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脑和胸腹神经团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脑位于2个眼柄基部之间,由前脑、中脑、后脑和各部分发出的神经束组成;在脑的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多种髓质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体群。中华绒螯蟹胸腹神经团呈圆盘状,靠近腹甲中央,向外发出多条神经束;在其切片中也可观察到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群。详细地描述了中华绒螯蟹的脑和胸腹神经团的组织学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华绒螯蟹的神经分泌细胞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其它甲壳类生物的脑和胸腹神经团的组织结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脑 胸腹神经团 细胞体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管卫兵 王桂忠 李少菁 林琼武 孔详会 谭树华
采用组织学、扫描电镜方法对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促雄腺和胸腹神经团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射精管末端存在促雄腺,促雄腺和胸神经团来源的支配第五步足(即游泳足)的神经紧密相连。该神经在游泳足基部的肌肉内部紧贴射精管并行,其分支支配着射精管周围肌肉,可能也是控制精荚排放的神经。本研究可为促雄腺对性别控制的机制及蟹类精荚电促排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锯缘青蟹 促雄腺 胸神经团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佳念 蔡生力 肖美南 刘红
中华绒螯蟹初次排卵后,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基本处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大生长期,整个卵巢的性腺指数仍然高达10%左右。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卵巢的发育呈现两种趋势:一种卵巢继续处于成熟状态而进一步发育,7 d左右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几乎全都到达大生长期的中后期,即即将完全成熟前的卵母细胞,此时的性腺指数相比前期有所下降;而另一类卵巢到第7天时可以观察到卵母细胞的萎缩退化现象。继续发育的卵巢性腺指数缓慢上升,到第15天时卵巢发育再次呈现退化与继续发育两种趋势。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初次排卵后 卵巢发育 组织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筱珍 黄坚 李彤 张佳鑫 杨志刚 何杰 成永旭
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壁分别进行分层铺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中肠和后肠中Ach 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相应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对所获得铺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中肠肌层较后肠薄,肌纤维较细,肌纤维间隔明显;肠道黏膜下层细胞分布密集,后肠黏膜下层细胞分布较中肠更为密集。2Ach E和NOS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而肌层和基膜未见分布,两种神经元在后肠黏膜下层的分布均较中肠密集。Ach E阳性产物为棕色沉淀,阳性神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筱珍 黄坚 李彤 张佳鑫 杨志刚 何杰 成永旭
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肠壁分别进行分层铺片,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观察中肠和后肠中Ach 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相应递质乙酰胆碱(Ach)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NA+,K+-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对所获得铺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中肠肌层较后肠薄,肌纤维较细,肌纤维间隔明显;肠道黏膜下层细胞分布密集,后肠黏膜下层细胞分布较中肠更为密集。2Ach E和NOS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而肌层和基膜未见分布,两种神经元在后肠黏膜下层的分布均较中肠密集。Ach E阳性产物为棕色沉淀,阳性神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吴旭干 成永旭
为探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肌肉生长机制,采用石蜡切片、电镜技术及生物化学方法,以中华绒鳌蟹幼蟹为对象,研究了其蜕壳过程中螯足闭螯肌肌肉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蜕皮间期,螯足肌纤维充分伸展,多核,横截面呈不规则圆形或者多边形;肌原纤维排列有序,具有甲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特征,A带、I带及肌质网、二联体、线粒体等细胞器清晰可见。蜕皮前期,肌纤维降解以致其横截面大小不一;肌原纤维内部降解,出现腐蚀性空洞。蜕皮之后,在肌纤维末端的肌节处于超收缩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姝 王中清 茅海成 王成辉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蜕壳 增长率 相关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解志龙 姜晓东 范陈伟 荆晶 成永旭 吴旭干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雄体:100~400g;雌体:50~300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及总可食率(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河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河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河蟹(雄体≥300g、雌体≥150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河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沈蓓杰 杨筱珍 吴旭干 常国亮 成永旭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文 顾志峰 朱宁宁 李正荣 杜开和 徐在宽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类立克次体 (Richettsia like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 ,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 ,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 (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 )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 ,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类立克次体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卜云江
在室内越冬的中华绒螯蟹亲蟹上检出一种嗜腐性纤毛虫,经鉴定为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 carci-ni。在感染初期,多寄生于新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在感染后期,侵蚀到蟹体,进入血淋巴,甚至可分布全身,致使器官组织受到严重损害,造成亲蟹死亡。对越冬亲蟹危害严重,短期内使亲蟹死亡率达40%左右。用15~30ppm的福尔马林或0.1~0.5ppm的孔雀石绿短期药治无效,改用25ppm的福尔马林或0.3~0.5ppm的孔雀石绿每天药浴8h,连续10~15d,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关键词:
中华绒螫蟹 亲蟹 蟹栖拟阿脑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婷 蔡春芳 朱健明 何捷 吴韬 叶元土
为揭示中华绒螯蟹围食膜的分泌、形态和功能,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及围食膜的基本形态,采用几丁质酶溶解法和SDS-PAGE电泳法研究了围食膜的基本组成成分,采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MS)分析了围食膜蛋白的种类。显微切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整个消化道表面都有围食膜存在,除中肠外围食膜区室化作用明显;围食膜与上皮细胞分离时,柱状细胞变成不规则圆形,核消失。电镜结果显示,围食膜形成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分泌泡;中肠上皮细胞表面密生微绒毛。围食膜能被几丁质酶溶解,围食膜蛋白质SDS-PAGE图谱显示有7条比较清晰的电泳条带,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围食膜 结构 组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袁维佳 隋玉发 张慧绮 盛春
用电镜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状幼体复眼的结构 ,结果显示出从状幼体I期到状幼体V期复眼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表面积从I的 15 40 0μm2 增加到V的 0 .4mm2 ,组成复眼的小眼由泡状突起发育成扁平六角形。小眼的折光部分的角膜、成角膜细胞、晶锥等均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感光部分从II起组成小眼的 8个小网膜细胞分化成远端的 1个细胞和近端 7个细胞二部分 ,小眼的感杆束直径随幼体发育从 3.6μm增加到 5 .3μm ,同时组成的微纤毛数量增多。状幼体复眼结构中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多的高尔基体 ,随着幼体的发育小网膜细胞中的胞器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V时小眼的结构基本上表...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溞状幼体 复眼 超微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昊 张小民 轩瑞晶 李颖君 邹恩民 王兰
为研究河南华溪蟹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征,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光镜等技术,对河南华溪蟹成蟹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河南华溪蟹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主要包括食道、胃、中肠和后肠,消化腺为肝胰腺。胃包括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钙化的几丁质齿、隆嵴、短刺及刚毛等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内侧可见特殊形态的梳状结构,可过滤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食道、中肠和后肠均由黏膜层、肌层和结缔组织层构成,其各段内表面均有由上皮细胞与基膜内凸形成的多级皱褶和嵴,有由环形、纵形和辐射状排列的肌层。仅中肠表面有典型微绒毛结构,无角质膜。食道与后肠上皮表面均有...
关键词:
河南华溪蟹 胃磨 消化系统 组织形态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