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04)
- 2023(6180)
- 2022(5232)
- 2021(4646)
- 2020(3594)
- 2019(8186)
- 2018(7906)
- 2017(14517)
- 2016(8205)
- 2015(9171)
- 2014(9273)
- 2013(9270)
- 2012(9302)
- 2011(8739)
- 2010(9008)
- 2009(8297)
- 2008(8061)
- 2007(7500)
- 2006(6980)
- 2005(6737)
- 学科
- 济(39463)
- 经济(39428)
- 业(18485)
- 管理(17312)
- 地方(16571)
- 中国(15173)
- 农(12752)
- 企(12208)
- 企业(12208)
- 学(10695)
- 业经(10125)
- 地方经济(9563)
- 农业(9028)
- 发(8972)
- 方法(8277)
- 融(8013)
- 金融(8010)
- 银(7832)
- 银行(7796)
- 行(7699)
- 环境(7105)
- 制(6841)
- 发展(6660)
- 展(6633)
- 数学(6577)
- 贸(6505)
- 贸易(6495)
- 数学方法(6474)
- 易(6166)
- 技术(6141)
- 机构
- 学院(123028)
- 大学(120092)
- 研究(54651)
- 济(46890)
- 经济(45749)
- 中国(41001)
- 管理(37597)
- 科学(37348)
- 所(31266)
- 农(30536)
- 理学(30345)
- 理学院(29774)
- 管理学(29053)
- 京(28827)
- 管理学院(28817)
- 研究所(28380)
- 农业(23857)
- 中心(23130)
- 江(22149)
- 业大(21650)
- 财(21504)
- 省(20683)
- 院(20159)
- 范(19289)
- 北京(19208)
- 师范(18976)
- 州(17681)
- 科学院(17594)
- 技术(16563)
- 财经(15575)
- 基金
- 项目(77617)
- 科学(58576)
- 研究(53977)
- 基金(51832)
- 家(47853)
- 国家(47389)
- 科学基金(37839)
- 省(33010)
- 社会(31335)
- 社会科(29520)
- 社会科学(29516)
- 划(27786)
- 基金项目(26794)
- 自然(24923)
- 自然科(24285)
- 自然科学(24276)
- 发(24103)
- 自然科学基金(23784)
- 教育(23527)
- 编号(21748)
- 资助(21670)
- 重点(18939)
- 发展(18938)
- 展(18589)
- 成果(18150)
- 课题(17336)
- 计划(16302)
- 科技(16174)
- 创(15749)
- 部(15195)
共检索到212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晓荣 庄平 章龙珍 屈亮 姚志峰 刘婷 冯广朋 刘鉴毅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16.2±1.5)℃和盐度20的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几种重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原溞状幼体期、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1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40 d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0 758 h.℃。乳酸脱氢酶(LDH)、总ATPas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都随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LDH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囊胚期中活性最高;总ATPase活性在原溞状幼体期最高,在原肠期最低...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发育 积温 酶活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华梅 王群 赵云龙 罗文 樊玉杰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胚胎发育过程中7个发育期的5种水解酶(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脂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和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各阶段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组成的变化与其发育关系密切。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脂酶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淀粉酶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在原蚤状幼体期,5种酶的活力均显著升高,这与孵化后幼体开口摄食的自身调控机理有关。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明显与相关酶的活力有关。氨基酸含量在前6期变化不大,在原蚤状幼体期显著下降。所有氨基酸中...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发育 消化酶活力 氨基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瑞芳 庄平 黄晓荣 冯广朋 章龙珍 陆建学 王海华 王妤
研究了高渗与低渗胁迫对离体培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期胚胎中生化成分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原肠期发育到出膜前期,对照组(盐度15)胚胎中蛋白含量降低(P<0.05)、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升高(P0.05)和脂肪酶活性(P<0.05)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眼点期升高(P<0.05)而在出膜前又降低(P<0.05);低渗胁迫引起胚胎蛋白含量降低(P<0.05),而高渗胁迫导致胚胎蛋白含量升高(P0.05),而低渗胁迫引起出膜前期胚胎中脂类含量显著降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慕峰 吴旭干 成永旭 陆剑锋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6±1)℃的条件下,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发育时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早期卵径无显著变化,保持在2 mm水平,仅在预备孵化期卵径开始显著增大;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表现为橄榄绿色—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红褐色—暗红色的变化趋势;水温2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15 d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类似。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胚胎发育 形态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斌 陈先均 温涛 龙治海 李孟均
为了研究中华沙鳅胚胎的各发育期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采用莱卡体视显微镜对中华沙鳅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描述和拍照记录。结果表明:成熟卵直径为0.9~1.3 mm。受精卵吸水膨胀之后卵膜外径为4.21~4.98 mm,漂流性。在水温23℃±0.5℃时,中华沙鳅胚胎需要33 h 15 min发育后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6个发育期。初孵仔鱼身体透明,全长约4.8~5.1 mm,肌节数为24+14。
关键词:
中华沙鳅 胚胎发育 受精卵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文 赵云龙 曾错 崔丽丽 李嘉尧 杨受保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糖类、蛋白质及氨基酸、脂类及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了解胚胎形态发生与营养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总体含量很低。总蛋白与总氨基酸(TAA)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必需氨基酸(EAA)中亮氨酸(Leu)和精氨酸(Arg)的含量较高,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较高。总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性脂和磷脂的主要脂肪酸均为C16:0、C18:0、C18:1ω9和C18:3ω3。研究认为:在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主要参与多种特异复合物的合成以及甲壳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蒋左玉 姚俊杰 安苗 熊铧龙 朱忠胜
为探究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胚胎发育中脂质代谢中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总脂酶(TL)比活力与全活力变化及葡萄糖对它们的影响,采用正常组和葡萄糖浸泡实验组进行普安银鲫胚胎孵化试验,并测定LPL、HL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酶活特点。结果显示:(1)胚胎中LPL、HL和TL比活力与全活力比成熟卵中高。(2)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LPL、HL和TL比活力与全活力随发育呈上升趋势,发育至原肠中期时,LPL和HL的比活力与全活力明显升高,出膜前期时两种脂酶比活力与全活力达到最高。(3)15 g/L葡萄糖溶液浸泡能提高普安银鲫胚胎发育过程中LPL、HL和TL比活力与全活力。...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新美 曹维孝 邹世平
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我国长江、瓯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酯酶、乳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长江、瓯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柳学周 徐永江 兰功刚
利用半滑舌鳎胚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Cu、Hg、Zn、Cd、Pb5种重金属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胚胎在0.01、0.08和0.1mg/LCu2+溶液中孵化率较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除0.125、0.25和0.5mg/LCd2+会促进胚胎发育速率外,其余4种重金属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减慢胚胎孵化速率。重金属离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畸形现象,如眼睛残缺、胚胎异常死亡、胚体解体模糊、胚胎尾部弯曲;初孵仔鱼不能破膜而出,初孵仔鱼脊椎弯曲成“S”形、“V”形、“L”形等。综合孵化率、仔鱼畸形率和胚胎畸形程度等指标可以得出5种重金属对胚胎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Hg>Cd>Zn>Pb...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重金属 胚胎和仔稚鱼 毒性效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孔祥会 王书平 江红霞 聂国兴 李学军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胚胎为研究对象,于受精卵发育24 h时开始取样,以后每隔24 h分别取正常发育胚胎作为实验样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金鱼胚胎发育不同时期溶菌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在金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下降的趋势,受精后96 h胚胎中LSZ活性降至最低点,为(0.450±0.064)U/mg;96 h和以后的120 h、144 h胚胎LSZ活性均显著低于24 h胚胎LSZ活性(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薛素燕 毛玉泽 方建光 赵法箴
采用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观察描述了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了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抱卵量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抱卵雌虾通过抱卵板附着胚胎,在育卵袋内孵化幼体。水温15~27°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发育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1°C恒温条件下,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全程大约需要220 h,离体培养受精卵和亲体抱卵孵化基本同步。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公式计算出胚胎的发育温度阈为6.02°C,有效积温为137.30°C·d。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的前几次卵裂为全裂,后转为表面卵裂,初孵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温度对其胚胎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中华原钩虾 胚胎发育 水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业辉 张守纯 刘超
对沈阳地区中华大蟾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并拍摄各期图片,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在19~20℃的水温条件下,从受精卵期至鳃盖完全愈合期胚胎发育可分为26期,明确孵化期单独作为胚胎发育的一个时期,胚胎发育历时198.46h。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胚胎发育 形态特征 沈阳地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石林 吴旭干 成永旭 王春琳 朱冬发 周波 王金峰 龚良军
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单卵干重、湿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规律,探讨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来源和消耗规律。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体积持续增加,由受精卵时的(24.5±1.72)×106μm3增加到孵化前的(39.2±2.8)×106μm3(P<0.01);胚胎体积增加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后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单卵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水分绝对量由受精卵的(19.88±1.65)μg上升到心跳期的(28.82±1.77)μg,单卵水分含量升高了44.97%,故单卵湿重显著上升(P<0.0...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胚胎发育 生化组成 能量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