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93)
2023(8394)
2022(7629)
2021(7293)
2020(6082)
2019(14296)
2018(14353)
2017(27949)
2016(15232)
2015(17213)
2014(17203)
2013(17080)
2012(15413)
2011(13768)
2010(13483)
2009(12103)
2008(11532)
2007(9744)
2006(8333)
2005(7000)
作者
(43723)
(35959)
(35708)
(33984)
(22950)
(17285)
(16270)
(14341)
(13684)
(12743)
(12547)
(11925)
(11222)
(11206)
(11144)
(10896)
(10840)
(10732)
(10222)
(10122)
(8985)
(8687)
(8542)
(8184)
(8022)
(7999)
(7988)
(7837)
(7190)
(7163)
学科
(57859)
经济(57795)
管理(43388)
(40855)
(34698)
企业(34698)
方法(29372)
数学(25419)
数学方法(25139)
(14780)
(14084)
中国(13979)
(13732)
业经(12869)
地方(11999)
理论(10378)
(10200)
农业(9942)
(9939)
贸易(9935)
(9627)
技术(9606)
环境(9498)
(9180)
财务(9123)
财务管理(9109)
(8884)
教育(8712)
企业财务(8626)
(8377)
机构
大学(212731)
学院(210322)
管理(88819)
(78315)
理学(78173)
理学院(77324)
经济(76481)
管理学(75999)
管理学院(75636)
研究(67151)
中国(47594)
(45154)
科学(44191)
(34000)
(33174)
业大(33075)
(32694)
研究所(30717)
中心(30147)
(28645)
北京(28310)
财经(28279)
(28240)
师范(27918)
农业(25820)
(25768)
(24806)
(23841)
师范大学(22756)
技术(22429)
基金
项目(152888)
科学(119533)
研究(111783)
基金(110326)
(95815)
国家(95012)
科学基金(81903)
社会(68048)
社会科(64362)
社会科学(64344)
(59895)
基金项目(59861)
自然(54844)
自然科(53537)
自然科学(53526)
自然科学基金(52538)
教育(50848)
(50511)
编号(46385)
资助(45373)
成果(37028)
重点(33546)
(33233)
(31870)
(31841)
课题(31132)
创新(29563)
科研(29512)
项目编号(28982)
大学(28478)
期刊
(81394)
经济(81394)
研究(59330)
中国(34774)
学报(34254)
科学(31448)
管理(30973)
(28682)
大学(25362)
教育(24004)
(23825)
学学(23778)
农业(20816)
技术(17979)
业经(13828)
(13828)
金融(13828)
图书(13079)
财经(12626)
经济研究(12401)
理论(11597)
科技(11180)
实践(11000)
(11000)
问题(10572)
(10512)
情报(10251)
(10063)
技术经济(10020)
现代(9628)
共检索到288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学宏  程建新  朱茂晓  蔡春芳  杨彩根  沈振华  
2002年10月以来,通过逐户访问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001~2002年东太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区"白膏症"发病症状、扣蟹的来源、投饵模式、水草覆盖率、螺蛳投入量、底泥状况、回捕率、产量等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同时对病蟹进行寄生虫检查、病原微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病变组织的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结果未发现致病性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白膏症"的发病率雄蟹显著高于雌蟹,其症状为甲壳发黄,头胸甲腹面下肝区发白色或青黑色,肝胰腺由正常的橘黄色变成淡黄或白色;症状严重的病蟹胸腔积水,肌肉松驰萎缩,肝胰腺呈糜烂状,鳃丝发黑。调查结果显示,"白膏症"的发生与饵料的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学宏  朱茂晓  王永玲  李义  曹萍  沈振华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患有肝胰腺白化症的中华绒螯蟹病变组织和细胞进行观察。发现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细胞中脂肪颗粒锐减,线粒体水肿、嵴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溶酶体解体成小泡。鳃组织增厚,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疏松、不规则,部分线粒体嵴消失,出现膜性退化。坏死的肝细胞和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肌细胞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肌丝松驰、水肿、断裂、肌质网溶解形成小泡。中华绒螯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肝胰腺、鳃组织发生了严重病变,使其功能损伤,不耐运输;而肌肉的松驰、肝胰腺脂肪的锐减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同时,病变组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志杨  沈辉  万夕和  任乾  蒋葛  范贤平  乔毅  甄晓然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e sinensis)肝胰腺坏死综合征(HPNS)的病因,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健康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蟹及IHHNV-WSSV共感染蟹的肝胰腺菌群结构。结果显示,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组与IHHNV-WSSV共感染蟹组首先聚类(相似度0.72),随后依次与IHHNV感染组(相似度0.69)及WSSV感染组(相似度0.62)聚类,最后与健康蟹组聚类(相似度0.56),表明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的肝胰腺菌群结构与IHHNV-WSSV共感染蟹的较为一致,与健康蟹的差异明显。此外,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WSSV感染蟹、IHHNV感染蟹、IHHNV-WSSV感染蟹与健康蟹相比,肝胰腺菌群多样性降低,肝胰腺菌群中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致病菌的丰度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减少,甚至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中未出现慢生根瘤菌属。初步推论, HPNS的发生可能与IHHNV-WSSV共感染有关,IHHNV-WSSV共感染改变了河蟹肝胰腺菌群结构,可能引发肝胰腺正常的生理功能下降,继而停止了摄食行为,从而逐渐发展形成HPNS初期的肝胰腺白化现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学宏  杨彩根  程建新  沈振华  吴林坤  蔡春芳  贡成良  
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水体水草覆盖率、活螺蛳投放量、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4个因子设计成9种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指标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进行比较研究。每个模式设3个重复,以540只初始体重为每只(9.67±0.47)g的二龄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在东太湖中华绒螯蟹围养区的27个独立网围(6m×5m×2.5m)中进行为期24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其中模式4的养殖效果最好,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影响作用顺序为:水草覆盖率>动物性饵料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王武  成永旭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在520nm波长测定了未成熟、早熟和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与性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表明:(1)各组蟹肝胰腺ACP和ALP活性都显著高于性腺;(2)早熟蟹肝胰腺中ACP活性都显著高于未成熟蟹而低于正常成熟蟹,在各发育阶段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早熟雌蟹和正常成熟雌蟹卵巢中ACP活性都较早熟雄蟹和正常雄蟹精巢低,早熟与正常成熟个体没有差异;(3)早熟雌蟹肝胰腺ALP活性显著高于未成熟和正常成熟雌蟹,而与三组雄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早熟和正常成熟雌雄蟹的性腺中AL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1)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动员或合成主要与肝胰腺AC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志环  康现江  焦传珍  
取一年生未成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甲壳宽度在15 40 mm,暂养在75 cm×50 cm×45 cm的玻璃缸内,24 h充气,自然光照,每天换水1/3,每次换水后投喂土豆、杂鱼等食物,动物适应实验室条件1周后进行实验。为得到蜕皮后的样本,将处于蜕皮前晚期的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单独饲养。根据已报道方法,将中华绒螯蟹的蜕皮周期分为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D0、D1和D3–4期、蜕皮后A-B期等5个时期。采用细胞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肝胰腺细胞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R细胞数量在蜕皮间期和蜕皮前期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在蜕皮前早期D0期数量显著下降(P<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洪美玲  陈立侨  顾顺樟  刘超  龙章强  张伟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蟹初始体质量为(71.25±1.13)g。设计对照组(不额外添加氨氮,水中本底氨氮质量浓度约为1 mg/L)、低浓度组(10 mg/L NH4Cl)、中浓度组(50 mg/L NH4Cl)、高浓度组(100 mg/L NH4Cl)4种不同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于胁迫的第1天、3天、5天、15天抽取血淋巴进行相关免疫指标测定,并观察氨氮胁迫15 d后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处理组的血细胞密度(DHC)在胁迫初期(第1天和第3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胁迫第5天,各组血细胞密度均升至最高;但至第15天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成永旭  王武  
实验采用称量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性早熟前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HI)、肝脂含量(LC)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雌雄蟹的HI和LC在早熟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早熟个体低于未成熟个体。在性早熟前,雌雄蟹的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只是雌蟹中C20∶5n-3较高(P<0.05)。然而,对早熟前后的个体作比较时,发现雌雄蟹变化情况有很大差异:(1)早熟雌蟹中C16∶1n-7、C16∶0和C18∶0高于未成熟雌蟹(P<0.01),而C20∶5n-3、C20∶4n-6和C22∶6n-3则低于后者(P<0.01);(2)早熟雄蟹中C18∶1高于未成熟雄蟹(P<0.05),而C14∶0(P<0.0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冼才凝  范立成  郭学骞  王锡昌  
渔光一体养殖模式是一种采用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的新兴环保养殖模式。本研究比较了渔光一体养殖模式(PM)与普通池塘养殖模式(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基本营养成分、感官评价、气味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对雌蟹肝胰腺和性腺进行人工及电子感官,并测定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对气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提高雌蟹的性腺指数,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M组肝胰腺表现青草味,电子鼻的响应值最高,PM组性腺的青草味和油脂味更明显;在肝胰腺中,鉴定出44(PM组)和33(CM组)种物质,PM组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70.53± 2.91) ng/g显著高于CM组(16.63±0.73) ng/g (P0.05),但CM组的三甲胺为PM组的17倍,且CM组检测到含硫化合物,异味物质较多,CM组气味品质不如PM组。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提高肝胰腺中的青草气味和油脂气味,降低性腺中的异味物质含量,对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气味品质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优化及推广渔光一体养殖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明君  王春  吴旭干  何杰  龙晓文  李国祥  汤北伟  成永旭  
以越冬后即将进入蜕皮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实验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其蜕皮周期肝胰腺及肌肉脂类的动态变化。本实验将其幼蟹蜕皮周期分为蜕皮前期(D期)、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AB期)和蜕皮间期(C1期和C2期)。结果发现,(1)蜕皮各期肝胰腺总脂含量变化显著,呈现为"高-低-高"的趋势,其中D期最高,AB期最低,C1、C2期开始回升;而肌肉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肝胰腺相反,为先上升后再下降趋势,在D期最低,AB期含量最高。(2)肝胰腺脂类中以甘油三酰(TG)为主,其次是磷脂(PL);而肌肉脂类主要是PL,其次是TG和胆固醇(CHO)。肝胰腺中TG含量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C1期含量最低,肝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刚   张晨晨   江青青   陈阿琴   成永旭   王爱民  
微塑料污染对水生动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多集中于海洋,对淡水生物潜在影响的研究有限。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研究了3种不同粒径(5 μm、1 μm、100 nm)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将中华绒螯蟹幼蟹分别暴露于三种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1d、3d、7d后,对其肝胰腺损伤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神经毒性指标:乙酰胆碱酯酶(AchE)进行分析:此外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鳃、肝胰腺组织病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微塑料7 d后,100 nm组的MDA含量显著增高,CAT活性显著降低,3个处理组的AKP活性均显著降低,1 μm,100 nm组的ACP活性显著降低。AST、ALT和AchE活性均随着粒径减小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降低。不同粒径的聚苯乙烯都能对中华绒螯蟹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胰腺损伤、使其氧化应激和免疫能力下降,其毒性排序依次是100 nm > 1 μm > 5 μm,说明粒径大小是影响中华绒螯蟹健康和造成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微塑料对淡水甲壳动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嘉敏  姜新耀  
中华绒螯蟹扣蟹性腺发育与肝胰腺和血淋巴的蛋白质浓度相关。性早熟前后 ,雌雄扣蟹肝胰腺总蛋白浓度分别由 (12 1.17± 44 .5 0 )mg·g-1和 (89.43± 2 1.86 )mg·g-1下降至 (81.0 8± 5 .84)mg·g-1和(70 .5 8± 9.90 )mg·g-1,雌性扣蟹的肝胰腺占体重的比值也由 8.18%降至 3 .90 %。血淋巴总蛋白浓度正常发育的雌性扣蟹为 (99.5 5± 12 .0 6 )mg·mL-1,明显高于性早熟雌性扣蟹的 (72 .2 6± 17.87)mg·mL-1;而雄性扣蟹性早熟前后的血淋巴总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肝胰腺总蛋白浓度二秋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戚常乐  卜宪勇  郑佳君  何轶松  石朦雨  孔有琴  丁志丽  陈立侨  叶金云  
为了解外骨骼矿化期虾蟹类脂代谢特点及与钙离子的关系,实验选择蜕壳前期和蜕壳后期中华绒螯蟹,比较2个时期不同组织离子和营养物质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其肝胰腺营养物质代谢特点。结果显示,蜕壳后期肝胰腺和血淋巴钙离子含量显著降低,而蜕壳后期附肢肌肉中钙离子的含量则显著升高,蜕壳后期肝胰腺中钙磷比极显著降低,附肢肌肉钙磷比与之呈相反的趋势。与蜕壳前期相比,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和钙离子呈极显著的相关性。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发现肝胰腺脂代谢相关差异基因113个,89个为上调基因,24个为下调基因。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类固醇激素合成、甘油酯代谢、脂肪酸分解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亚油酸代谢。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外骨骼矿化过程中,肝胰腺中储存的钙离子被运送至肌肉组织用于新表皮的矿化,该过程和肝胰腺甘油三酯相关;甘油三酯可能为外骨骼矿化提供了能量或者物质基础,以及参与类固醇类激素的合成并作用于外骨骼的矿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力硕  杨宗英  胡鲲  杨先乐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腺坏死症病理特征和发病规律,确定该病临床诊断标准,实验从80只自然发病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中,选取12只具有典型临床症状且病变程度不同的病蟹,解剖检查并采集肝胰腺、鳃、肌肉三种病灶组织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进行了病原检测实验。剖检结果显示,病蟹体表发黑,肝胰腺有肿大、部分白化、完全白化、坏死萎缩症状,副肢肌肉萎缩,部分个体腮部变黑。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肝小管发生不同程度有规律的病变,患病早期的肝小管上皮细胞增生,中期部分肝小管空泡化,中后期全部肝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最终肝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溶解,认为肝胰腺为该病的主要受损器官,同时可依据肝小管组织病理变化,将该病完整病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命名;鳃组织出现局部充血、水肿、鳃小叶上皮融合等症状,个体差异性较大,未发现规律性病变;副肢肌肉纤维随着肝胰腺病变的恶化而逐步萎缩。病原检测结果,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病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91.7%和83.3%,微孢子虫在病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3.3%和0%,结果表明:WSSV和微孢子虫分别属于携带和继发性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非生物因素作为该病致病因子的观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成永旭  王宗凯  堵南山  赖伟  
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快速发育阶段(9-12月初),经三个月饥饿后,卵巢指数从平均3.23增加到8.19,卵巢总脂含量略有增加,绝对脂肪含量每只蟹从开始的191 mg增加到513 mg。但饥饿后的卵巢与正常的成熟卵巢指数及脂肪含量相比,显著降低,这说明饥饿较大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发育和成熟;肝胰腺指数从5.85~7.48降为0.75~4.13,其绝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每只蟹平均降低1270 mg,大大高于卵巢在饥饿时增加积累的脂肪,说明肝胰腺的脂肪除了转运到发育的卵巢中去以外,大部分脂肪应作为能量被消耗。饥饿期间卵巢对来源于肝胰腺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C20:5和C20:4优先选择利用,暗示这些脂肪酸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