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32)
2023(3133)
2022(2636)
2021(2523)
2020(2078)
2019(4946)
2018(4952)
2017(9249)
2016(5521)
2015(5942)
2014(5821)
2013(5840)
2012(5903)
2011(5308)
2010(5500)
2009(4960)
2008(5168)
2007(4601)
2006(4097)
2005(3742)
作者
(18766)
(15917)
(15784)
(14990)
(10301)
(7849)
(7102)
(6134)
(6099)
(5788)
(5607)
(5508)
(5338)
(5329)
(5304)
(4907)
(4778)
(4743)
(4689)
(4637)
(4341)
(4087)
(4039)
(3724)
(3707)
(3576)
(3484)
(3415)
(3369)
(3292)
学科
(21401)
经济(21375)
管理(12241)
(11934)
方法(9284)
(9199)
企业(9199)
(8510)
数学(8018)
数学方法(7903)
(6905)
(5399)
中国(5371)
结构(5081)
(4738)
业经(4365)
产业(4267)
地方(4257)
农业(4155)
(4129)
贸易(4128)
(4002)
(3819)
(3438)
金融(3433)
(3206)
(3184)
体制(3180)
财务(3180)
银行(3175)
机构
大学(84896)
学院(82932)
研究(35417)
(31637)
经济(31071)
管理(26236)
科学(25565)
(24751)
中国(24697)
理学(23002)
理学院(22614)
管理学(21971)
管理学院(21829)
(20577)
农业(20163)
研究所(19289)
(18671)
业大(17219)
中心(14479)
(13985)
(13699)
(12471)
农业大学(12395)
(11891)
科学院(11664)
(11605)
师范(11597)
(11502)
财经(11361)
北京(11285)
基金
项目(58731)
科学(45315)
基金(43269)
(40872)
国家(40590)
研究(37190)
科学基金(32609)
自然(22982)
社会(22923)
(22770)
基金项目(22633)
自然科(22443)
自然科学(22431)
自然科学基金(22078)
社会科(21733)
社会科学(21726)
(20354)
资助(17958)
教育(16892)
重点(14515)
计划(13293)
编号(13290)
(12956)
(12886)
科技(12356)
科研(11881)
(11700)
成果(11573)
(11189)
创新(11170)
期刊
(34666)
经济(34666)
研究(22714)
学报(22671)
(22545)
科学(18553)
中国(16070)
农业(15664)
大学(15626)
学学(15080)
(9964)
管理(9107)
(8225)
业大(6997)
教育(6952)
(6287)
农业大学(6025)
(5882)
金融(5882)
财经(5849)
经济研究(5482)
技术(5403)
业经(5278)
(5083)
问题(4981)
世界(4450)
(4304)
中国农业(4297)
资源(4043)
科技(4042)
共检索到122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婷  蔡春芳  朱健明  何捷  吴韬  叶元土  
为揭示中华绒螯蟹围食膜的分泌、形态和功能,实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及围食膜的基本形态,采用几丁质酶溶解法和SDS-PAGE电泳法研究了围食膜的基本组成成分,采用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MS)分析了围食膜蛋白的种类。显微切片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整个消化道表面都有围食膜存在,除中肠外围食膜区室化作用明显;围食膜与上皮细胞分离时,柱状细胞变成不规则圆形,核消失。电镜结果显示,围食膜形成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分泌泡;中肠上皮细胞表面密生微绒毛。围食膜能被几丁质酶溶解,围食膜蛋白质SDS-PAGE图谱显示有7条比较清晰的电泳条带,蛋白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田志环  焦传珍  吴旭干  成永旭  
为探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蜕皮过程中肌肉生长机制,采用石蜡切片、电镜技术及生物化学方法,以中华绒鳌蟹幼蟹为对象,研究了其蜕壳过程中螯足闭螯肌肌肉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及主要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蜕皮间期,螯足肌纤维充分伸展,多核,横截面呈不规则圆形或者多边形;肌原纤维排列有序,具有甲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特征,A带、I带及肌质网、二联体、线粒体等细胞器清晰可见。蜕皮前期,肌纤维降解以致其横截面大小不一;肌原纤维内部降解,出现腐蚀性空洞。蜕皮之后,在肌纤维末端的肌节处于超收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王群  赵晓勤  禹娜  倪娟  
设计了蛋白质含世为45%、35%和25%的三种饵料,以鲜活饵料作对照,研究饵料蛋白质对中华绒螫蟹仔蟹(6±0.5g)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于饲养后第10天、20天和40天时取其肝胰腺,测定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1)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在投喂鲜活饵料时,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差异(P>0.05);三个实验饵料组蛋白质至第20天时对胰蛋白酶活性才产生显著影响,其中25%蛋白饵料组显著低于其它三个饵料组(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璐  陈立侨  洪美玲  高启平  顾顺樟  李二超  冷永智  
以氧化钇(Y2O3)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试验原料"的原则配制饲料,测定了体重(97.34±7.36)g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选取鱼粉、血粉、肉骨粉、乌贼内脏粉、虾壳粉、啤酒酵母、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玉米蛋白粉共11种商品蛋白质饲料原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40.62%~89.75%,其中,鱼粉和血粉组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6.07%和89.75%,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组;而菜籽粕(42.41%)和玉米蛋白粉组(40.62%)的粗蛋白消化率则明显低于其他饲料蛋白源(P<0.05)。其他蛋白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冯海洋  邱高峰  
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卵巢cDNA中克隆了cyclin B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连接到pGEX-2T和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GST-EsCB和Trx-MrCB。通过优化培养温度、IPTG浓度以及诱导时间,得出重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分别为:0.1 mmol/L IPTG、37℃、4 h和0.1 mmol/L IPTG、30℃、6 h。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GST-EsCB和Trx-MrCB多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袁维佳  隋玉发  张慧绮  盛春  
用电镜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状幼体复眼的结构 ,结果显示出从状幼体I期到状幼体V期复眼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其表面积从I的 15 40 0μm2 增加到V的 0 .4mm2 ,组成复眼的小眼由泡状突起发育成扁平六角形。小眼的折光部分的角膜、成角膜细胞、晶锥等均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感光部分从II起组成小眼的 8个小网膜细胞分化成远端的 1个细胞和近端 7个细胞二部分 ,小眼的感杆束直径随幼体发育从 3.6μm增加到 5 .3μm ,同时组成的微纤毛数量增多。状幼体复眼结构中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多的高尔基体 ,随着幼体的发育小网膜细胞中的胞器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V时小眼的结构基本上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梁箫  沈春燕  刘志强  邱高峰  
利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脑和胸腹神经团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脑位于2个眼柄基部之间,由前脑、中脑、后脑和各部分发出的神经束组成;在脑的切片中可以观察到多种髓质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体群。中华绒螯蟹胸腹神经团呈圆盘状,靠近腹甲中央,向外发出多条神经束;在其切片中也可观察到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群。详细地描述了中华绒螯蟹的脑和胸腹神经团的组织学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华绒螯蟹的神经分泌细胞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其它甲壳类生物的脑和胸腹神经团的组织结构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钱国英  朱秋华  
在水族箱中 ,用体重 19~ 2 5g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对配饵中蛋白质的能蛋比与蟹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蛋白质设定为 36 %、4 0 %和 4 4 % 3个水平 ,能蛋比设定了 4 0、4 5和 50kJ/kg 3个水平 ,每个水平各有 6个重复。结果表明 ,配饵中的粗蛋白含量和能量蛋白比与蟹体生长、蛋白增加量和饲料系数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邱高峰  陈洁  
Dmrt是性别调控因子Doublesex和Mab-3的相关基因,近年报道了中华绒螯蟹EsDmrt-like只在精巢中表达,为了验证EsDMRT-like蛋白是否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特异表达及其功能,根据中华绒螯蟹EsDmrt-like基因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ET-32a-EsDmrt-like,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融合表达和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46ku。利用Ni柱亲和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制备获得EsDMRT-like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检测表明该抗体既能特异地识别重组蛋白,又能特异识别精巢中EsDMRT-like蛋白,并...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沈蓓杰  杨筱珍  吴旭干  常国亮  成永旭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姝  王中清  茅海成  王成辉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邱凉  刘红  蔡生力  
通过RT-PCR,RACE等技术克隆得到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的cDNA序列全长,其长度为7 921bp,软件分析后知其含有一个7 689 bp的开放阅读框,其5'和3'的非翻译区分别为28 bp和204 bp;预测该序列编码一个含2 56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和其它已知卵黄蛋白原序列的蟹类相比,理化性质、空间构型相似,且含有2个结构域:参与脂质转运的卵黄蛋白原N端结构域(Vitellogenin_N),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D型结构域(VWD)。将其开放阅读框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后进行数据库对比(BLASTP),与其他已知的甲壳类卵黄蛋白原序列间存在3...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江立  陈廷荣  穆淑梅  张晗  康现江  
精子发生是指由精原细胞发育为成熟精子的过程。在大多数的物种中,此过程涉及到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的变化。体细胞类型的组蛋白全部或者部分被过渡蛋白替代,随后又被碱性更强的鱼精蛋白替代,伴随蛋白的逐级替换,此类动物精子核为浓缩的,染色质包装紧密。中华绒螯蟹的精子染色质呈松散的结构,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2A基因的编码区,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了组蛋白H2A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2A基因编码区为369 bp,编码12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1 ku。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H2A与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同源性极高,均为99.19%。免疫荧光显示,H2A存在于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的整个过程,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H2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表达,在精细胞和成熟的精子中的H2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华绒螯蟹成熟精子核内组蛋白H2A的保留可能与其非浓缩核有一定关联。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玲芝  陈舜胜  曲映红  金庭正树  
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肌肉、肝脏、性腺)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分抽提液中主要有19种氨基酸,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牛磺酸、脯氨酸、赖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这12种氨基酸在各可食部分中的含量均超过10mg/100g,而其中又以精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牛磺酸为主,这5种氨基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此种游离氨基酸组成模式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中的游离氨基酸分布基本相似。而中华绒螯蟹区别于蛛雪蟹、勘察加拟石蟹等海水蟹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肌肉抽提液中的丙氨酸...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贾二腾  闫明军  赖起铖  罗文涛  蒋广震  刘文斌  张定东  
为了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最适宜的投喂时间,本实验将120只初重约68 g的幼蟹随机分养在24个塑料缸(70 cm×40 cm×50 cm)中。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昼夜分为8个时间点:10:00、13:00、16:00、19:00、22:00、01:00、04:00、07:00,每个时间段作为1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1次)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的昼夜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幼蟹在不同投喂时间点表现出24 h周期性的摄食节律,且总摄食高峰期在22:00。从其中6d的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河蟹主要在19:00~22:00时间段摄食;在肝胰腺酶活性方面,淀粉酶活性在19:00~22:00内高于其他各组,且在22:00获得最高值;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钠钾ATP酶酶活性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13:00~22:00时间段这些酶的酶活呈现上升的趋势,且最高值均在22:00获得。在相关摄食基因表达方面,肝胰腺中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著低于13:00和16:00,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中胆囊收缩素(C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22:00点显示出最低值,与10:00、13:00、04:00和07:00点相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存在明显的摄食节律,这可能与光照紧密相关,最适宜的投喂时间为22:0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