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9)
- 2023(3519)
- 2022(2855)
- 2021(2512)
- 2020(1973)
- 2019(4324)
- 2018(4042)
- 2017(6567)
- 2016(4058)
- 2015(4560)
- 2014(4546)
- 2013(4211)
- 2012(3935)
- 2011(3326)
- 2010(3418)
- 2009(2962)
- 2008(3232)
- 2007(3144)
- 2006(2532)
- 2005(2208)
- 学科
- 管理(12515)
- 济(12379)
- 经济(12374)
- 业(9408)
- 企(8173)
- 企业(8173)
- 方法(6287)
- 数学(5313)
- 数学方法(5123)
- 中国(4222)
- 财(4152)
- 学(4120)
- 理论(3585)
- 教学(3509)
- 农(3428)
- 务(3215)
- 财务(3201)
- 财务管理(3192)
- 业经(3066)
- 企业财务(2994)
- 教育(2424)
- 和(2311)
- 地方(2264)
- 制(2206)
- 划(2190)
- 银(2173)
- 银行(2168)
- 环境(2088)
- 学法(2084)
- 教学法(2084)
- 机构
- 学院(54019)
- 大学(52290)
- 管理(19211)
- 研究(17449)
- 济(16764)
- 理学(16270)
- 经济(16253)
- 理学院(16085)
- 管理学(15546)
- 管理学院(15458)
- 中国(13600)
- 科学(12148)
- 京(11568)
- 农(9841)
- 中心(8955)
- 财(8917)
- 所(8915)
- 江(8889)
- 技术(8690)
- 业大(8664)
- 研究所(8165)
- 农业(7890)
- 范(7315)
- 州(7298)
- 北京(7287)
- 师范(7140)
- 院(7098)
- 财经(6844)
- 省(6345)
- 职业(6255)
- 基金
- 项目(37129)
- 科学(28016)
- 研究(27317)
- 基金(24441)
- 家(21750)
- 国家(21523)
- 科学基金(18282)
- 省(15948)
- 社会(15304)
- 社会科(14553)
- 社会科学(14549)
- 教育(13490)
- 划(13044)
- 基金项目(12209)
- 编号(12079)
- 自然(11852)
- 自然科(11568)
- 自然科学(11564)
- 自然科学基金(11310)
- 资助(10535)
- 成果(10170)
- 重点(8820)
- 课题(8796)
- 发(7853)
- 项目编号(7654)
- 创(7521)
- 年(7409)
- 部(7246)
- 科研(7199)
- 计划(7154)
共检索到82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杜楠 张婷婷 耿智 张涛 杨刚 赵峰 庄平
生境质量评价研究作为一种量化评估水域生境功能现状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制定渔业生境管理策略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撑。为探究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产卵场生境质量状况,本研究从反映产卵场生境质量的中华绒螯蟹繁殖产卵行为特征出发,侧重于繁殖表现特征并结合数量分布特征作为中华绒螯蟹产卵场生境质量评价依据。通过评价指标的筛选和权重分析以及评价规则的确立等步骤构建了中华绒螯蟹产卵场生境质量指数(HQI)。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选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相对繁殖力和肝胰腺指数为评价指标。基于评价指标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了解环境特征对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作为权重分析的主要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最终,通过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计算各调查站点的HQI。结果显示,构建的HQI对生境特征的解释率达到94.9% (F=12.0, P=0.038),具有量化评估水域生境功能现状的明显优势。各调查站点的HQI介于0.33~0.84之间,47%站点的生境质量等级的评价结果在“中等”及以上。整体上,横沙北岸水域的生境质量水平高于深水航道水域。其中,溶氧、盐度和水温是影响中华绒螯蟹产卵行为及产卵场生境质量水平的关键环境因子。本研究通过构建中华绒螯蟹产卵场生境质量指数为工具,进一步从生境功能的角度探究了长江口水域中华绒螯蟹产卵场生境质量状况,以期为中华绒螯蟹河口产卵生境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蒋金鹏 冯广朋 章龙珍 侯俊利 杨刚 庄平
采用栖息地适合度模型法研究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抱卵蟹空间分布和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抱卵蟹主要栖息在盐度9~15、水体流速1.3~1.5 m·s-1、水深3~6 m、透明度10~23 cm水域,平均适合度均达0.6以上。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分布显示,长江口23个调查站点中,南支北港和九段沙水域Z6、Z7、Z11、Z22、Z23的HSI较高,均在0.5以上。其中Z6的HSI值最大,为0.669 2。初步推测抱卵蟹主要适宜分布范围是横沙以东20 n mile及九段沙下游5 n mile海域,中...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抱卵 栖息地适宜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德高 柯福恩 张国良 罗俊德 龚明华
本文对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地点、范围、成熟比例、产卵量、敌害鱼类危害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初步评价,同时为拯救中华鲟资源提出具体意见。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卵场 调查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贺露露 耿智 黄晓荣 冯广朋 庄平 赵峰 张涛 杨刚
为探究盐度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交配和产卵前后对血淋巴中5种激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置了0、2、4、6的交配盐度和3、6、9、12、15、18、21的产卵盐度,分析了不同交配和产卵盐度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双羟基孕酮(DHP)、促性腺激素(GTH)、前列腺素(PG)、雌二醇(E_(2))和睾酮(T)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1)在淡水中,雌蟹无交配行为发生,当盐度0.05)。(3)随盐度的升高,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_(2)和T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产卵后血淋巴中DHP、PG、E_(2)则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当盐度为18时,雌蟹产卵后血淋巴中DHP、GTH、 PG、E_(2)和T均降到最低,且与产卵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4)当盐度为6时,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_(2)和T的含量均最高,产卵后DHP和PG的含量下降,而GTH、E_(2)和T的含量均上升,但产卵前与产卵后相比除DHP有显著差异外(P0.05);此后随着盐度的逐渐升高,产卵前后血淋巴中T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蟹交配和产卵前后血淋巴中5种激素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5种激素在中华绒螯蟹低盐度交配中的变化不显著,DHP、GTH和PG这3种激素参与了中华绒螯蟹的产卵活动。本研究通过探讨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蟹交配及产卵前后血淋巴中激素的影响,旨在了解中华绒螯蟹繁殖的生理机制,为中华绒螯蟹的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
盐度 中华绒螯蟹 交配 产卵 激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甜 王玉蓉 徐爽
流量变化与栖息地环境响应关系研究可以为河流生态建设及河流健康评价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通常是将加权可利用面积(WUA)作为栖息地环境的主要评判依据,据此判断最适宜的生态流量,而影响栖息地优劣的因素除了考虑有效栖息地面积外,还应包括栖息地的大小、形状、适应性、连通性及破碎性等指标。以大渡河金川坝址下游的复兴村及李家河坝产卵场为例,以山区河流较具有代表性的优势种群齐口裂腹鱼为研究对象,基于IFIM法对研究河段进行栖息地二维计算,分析不同流量下齐口裂腹鱼产卵场栖息地的适应性指数、破碎性指数、连通性指数,研究发现随流量增大三个产卵场生境指标均呈现出先增大至某一峰值然后逐渐减小的变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超伦 王荣 孙松
于2001年6月对南黄海产卵场的主要饵料生物———中华哲水蚤的数量分布及摄食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中华哲水蚤是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绝对优势种,在所有站位上均有分布,平均密度为244ind·m-3,数量密度最大值高达1555ind·m-3。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平均为1.19ng·ind-1(0.21~4.14ng·ind-1),与水体中叶绿素a的最大浓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中华哲水蚤种群具有一定的昼夜摄食节律,夜间的肠道色素含量明显高于白天。在A和B站中华哲水蚤的个体摄食率分别为76.9ng·ind-1·d-1和39.6ng·ind-1·d-1,分别相当于体碳含量的7.5%和3.9%。除了饵...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分布 摄食 产卵场 南黄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的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倪勇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塜本胜已助教授在1991年7月26日发表报告说,1991年6月下旬~7月22日该研究所调查研究船《白凤丸》在菲律宾东侧海沟附近34个地点,成功地采集到孵化2周、体长10毫米的日本鳗鲡幼体991尾。从鳗鲡幼体分布状况和海流等来看,日本鳗鲡的产卵场在北纬1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恩
内蒙达里湖人工产卵场的建造周恩(内蒙古赤峰市水电水产局)达里湖是内蒙主要水产品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属内陆高原、半咸水、封闭型湖泊,有大小四条河流注入,以盛产高背银鲫和瓦氏雅罗鱼而闻名。达里湖湖周开阔平坦,南边是绵延百里的丘岭,西、北和东面是平坦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志强 冯建彬 邱高峰
为了快速准确判断中华绒螯蟹卵细胞是否发育成熟,实验根据斑马鱼卵细胞透明液的配方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最终发现用无水乙醇、冰乙酸和甲醛按60∶1∶30的体积比混合成的透明液处理中华绒螯蟹卵细胞,在细胞内可以观察到一白色斑点。对卵巢组织进行切片观察,证实该斑点即为中华绒螯蟹卵细胞的细胞核。在发育成熟的卵细胞中则不能观察到白色斑点。研究表明,无水乙醇、冰乙酸和甲醛按60∶1∶30的体积混合成的透明液能够有效透明中华绒螯蟹卵细胞,为准确判断其卵母细胞是否发育成熟,及时对卵母细胞进行人工诱导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卵细胞 细胞核 透明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崔青曼 袁春营 吴婷婷
通过卵巢离体实验研究性激素、大豆黄酮、生物胺及神经组织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雌二醇可显著地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的直径,黄体酮可显著增大卵黄发生前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对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直径有极显著地促进作用;大豆黄酮具有增大卵母细胞直径的作用,但作用不显著;脑和胸神经团对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直径有显著增大作用,对于次级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直径有极显著增大作用;视神经节作用不明显;5-羟色胺通过脑可显著促进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卵巢卵母细胞直径的增大,极显著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罗佳 姜伟 陈求稳 刘德富 唐锡良 涂志英 石小涛
为了解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食卵鱼的资源量,于2011年8—12月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利用三层流刺网张网采集渔获物样品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显示:采集渔获物共有24亚种,分属于3目5科,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共有14种,未发现外来物种。食卵鱼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所捕获渔获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79.31%;在11月份的捕获物中,食卵鱼的捕捞数量足过10月和12月的2~8倍;在中华鲟产卵期间,食卵鱼...
关键词:
葛洲坝 中华鲟产卵场 渔获物 食卵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玉梅 赵国强
利用制冷装置将水温控制在 6℃左右 ,使亲蟹仍处于冬眠状态 ,成功地控制了胚胎发育 ,解决了中华绒螯蟹多批育苗的亲蟹来源问题。并能及时准确地保证供苗时间 ,效益显著。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胚胎发育 制冷装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