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02)
2023(5888)
2022(4963)
2021(4659)
2020(4030)
2019(8995)
2018(9013)
2017(16390)
2016(9431)
2015(10793)
2014(10909)
2013(10685)
2012(10313)
2011(9259)
2010(9324)
2009(8473)
2008(8144)
2007(7469)
2006(6651)
2005(6054)
作者
(32133)
(26914)
(26702)
(25769)
(17343)
(13071)
(12020)
(10848)
(10547)
(9861)
(9438)
(9237)
(9176)
(9101)
(8928)
(8392)
(8131)
(8027)
(7857)
(7797)
(7060)
(6974)
(6935)
(6418)
(6303)
(6189)
(6075)
(6023)
(5818)
(5666)
学科
(35515)
经济(35469)
管理(21720)
(18382)
方法(14991)
(13777)
企业(13777)
数学(13328)
数学方法(13116)
(12985)
中国(10522)
(10003)
地方(8852)
(8432)
(8266)
(7107)
农业(6551)
理论(6427)
业经(6267)
(6259)
金融(6252)
(5932)
银行(5875)
(5716)
(5523)
贸易(5520)
(5341)
地方经济(5265)
环境(5235)
教育(5125)
机构
大学(134692)
学院(132925)
研究(57547)
(48818)
经济(47614)
管理(41704)
中国(41694)
科学(40499)
(36668)
理学(35149)
理学院(34601)
管理学(33410)
管理学院(33201)
(32890)
(30707)
研究所(30405)
农业(29750)
业大(27025)
中心(24948)
(22775)
(22624)
(21662)
(21571)
北京(19350)
(19025)
技术(18756)
农业大学(18641)
(17930)
师范(17456)
研究院(17323)
基金
项目(93368)
科学(69539)
基金(65090)
(62209)
国家(61724)
研究(60097)
科学基金(48552)
(38034)
社会(34778)
自然(34274)
自然科(33438)
自然科学(33421)
基金项目(33088)
(32976)
自然科学基金(32801)
社会科(32638)
社会科学(32628)
资助(28717)
教育(28032)
重点(22844)
编号(22613)
计划(21561)
科技(20491)
(20394)
(19645)
成果(19475)
科研(18910)
(18572)
课题(18403)
创新(17563)
期刊
(55714)
经济(55714)
研究(38967)
学报(35888)
中国(33248)
(32623)
科学(27696)
大学(25428)
学学(24299)
农业(22095)
(17659)
教育(16692)
管理(16442)
(11749)
技术(11212)
(11109)
金融(11109)
业大(10913)
经济研究(9530)
农业大学(9195)
(9148)
财经(8794)
业经(8069)
林业(7899)
统计(7700)
(7635)
科技(7442)
问题(6975)
(6403)
图书(6341)
共检索到213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彭涛   张冬冬   姜晓东   罗明   陈文彬   成永旭   吴旭干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以下简称“长荡湖1号”)选育群体包括A系和B系两个平行选育系,分别以耐高密度和大规格为选育目标。为评估“长荡湖1号”奇数年群体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本研究在室外池塘生态养殖条件下,进行大眼幼体至扣蟹以及扣蟹至成蟹养殖实验,实验周期约为20个月。实验期间通过多次生长打样及性腺发育解剖,结合最终收获时的规格分布,以未选育群体为对照,综合评估了两选育品系的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和养殖效果。结果表明:(1)两选育品系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平均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两选育品系扣蟹7月和9—11月体重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成蟹养殖过程中10月“长荡湖1号”B系体重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月份3组成蟹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2)成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7月30日—9月10日和8月20日—9月30日,在此期间对照组的生殖蜕壳率略高于两选育品系。在肝胰腺指数(HSI)方面,前期(9月20日)对照组雄体HSI显著高于两选育品系(P<0.05),而后期(11月10日)两选育品系雌体HS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性腺指数(GSI)而言,两选育品系的GSI和对照组接近,其中11月10日“长荡湖1号”B系雌体G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重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长荡湖1号”B系最终平均体重略高于“长荡湖1号”A系;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饲料系数(FCR)均低于对照组,其中“长荡湖1号”A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F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选育品系大规格扣蟹(≥15 g)和成蟹(雄蟹≥200 g,雌蟹≥175 g)百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小规格扣蟹(≤9 g)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综上,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A系具有生长速度快、单位产量高及饲料系数低等特点,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B系具有平均体重大、大规格蟹比例高和生殖蜕壳迟等特点,两选育品系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威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刘青  王幼鹏  成永旭  
采用群体选育、养殖实验和定期采样的方法,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选育群体第三代(G3)和非选育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成活率、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分布比例和产量,结果显示:(1)二龄早熟雌体在7-8月和9-10月的增重率(WGR)及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二龄晚熟雌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晚熟群体在7-10月总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早熟G3>晚熟G3(P>0.05);(2)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接近,但二龄晚熟群体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扣蟹;二龄早熟群体G3最终扣蟹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晚...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海宁  姜晓东  吴旭干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的扣蟹为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组,采用养殖实验、免疫指标测定和攻毒实验等方法,从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性能的角度分析并评价不同群体的蟹种质量。结果显示:①养殖实验中两选育群体的最终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SGR)均优于对照组,且2龄早熟群体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晚熟群体,但差异不显著;②养殖效果方面,三群体成活率和最终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早熟G4、晚熟G4和对照组,三群体1龄早熟率的大小次序与之相反,其中雌体产量和1龄早熟率差异显著;③免疫指标方面,两选育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雄体肝胰腺中AKP活性以及雌体血淋巴中T-AOC水平差异显著;④两选育群体在攻毒实验中最终死亡率均较低,分别比对照组低29.50%和22.94%。研究表明,选育G4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相关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比未选育群体优良的特性,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刘青  王幼鹏  葛永春  成永旭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胡玉婷   凌俊   江河   汪焕   潘庭双   段国庆   周华兴   杨敏   李彤  
为评估奇数年江苏和安徽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进而为后续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都较高且相近(等位基因数N_(a)=16.0~18.4,有效等位基因数N_(e)=10.1~12.4,观测杂合度H_(o)=0.759~0.836,期望杂合度H_(e)=0.897~0.916,多态信息含量PIC=0.870~0.892)。群体间遗传距离D_(n) (0.154~0.277)、遗传分化系数F_(st )(0.001~0.011)均较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中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0.47%,一致表明群体间不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养殖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高淳群体与其他群体亲缘关系最远,结合其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淳群体可作为选育基础群之一。Structure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每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组成多样且比例近似,结合近交系数和瓶颈效应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程度的外源种质混杂。综上,苏皖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仍然较高,具有潜在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但其可能存在种质混杂,在开展后续的良种选育时,需对养殖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纯种质,使其种质资源得到合理的可持续性利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会  赵金山  吴旭干  成永旭  
为了解不同地理纬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差异,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并进一步比较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中华绒螯蟹体质量与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均呈幂函数相关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体质量始终小于雄体,且7—9月差异显著(P0.05)。(2)雌体生殖蜕壳略早于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8—9月,9月中旬成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0月,雌雄蟹GSI显著增加,HSI则为下降趋势(P<0.05),而MY和CF则以雄体为高(P<0.05)。成蟹雌体可食组织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均高于雄体,而水分含量则以雄体为高,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大。综上,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高峰集中于8—9月,雌雄成蟹总可食率均较高,分别为46.47%和44.81%,可食组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何杰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以野生和养殖蟹种及其选育后代作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和养殖群体原代(G0)雌雄个体分别有16和15个形态指标差异显著,而选育2代后36个形态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2)判别分析中野生和养殖G0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3%~100%,而2群体G1和G2个体判别准确率仅为56.67%~76.67%,且G2判别率低于G1;(3)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野生群体G0与G1、G2个体分别可以形成较集中的区域,而主成分分析难以区分养殖群体G0、G1和G2个体;(4)聚类分析将6种群蟹种分为2支,其中养殖群体G0、G1和G2与野生群体G1和G2聚为一支,而野生G0单独聚为一支。研究表明,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蟹种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但在选育过程中逐渐消失,最终与养殖群体趋于一致,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作为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的可靠指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殷乐   姜晓东   成永旭   吴旭干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繁殖过程中亲本规格差别较大,目前大多选用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尚不清楚超大规格亲本的生殖性能及其繁育效果,本研究以超大规格亲本(规格Ⅰ:雌体300 g,雄体400 g)为研究对象,以小规格亲本(规格Ⅱ:雌体150 g,雄体250 g)为对照,比较不同亲本规格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两种规格亲本的生态繁育效果。结果表明:(1)生殖性能方面,规格Ⅱ亲本在配对期间的抱卵率一直显著高于规格Ⅰ亲本,但两规格亲本的最终抱卵率接近;虽然规格Ⅰ亲本的抱卵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亲本成活率、生殖力及生殖指数均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两规格亲本在卵经、卵重及胚胎常规生化方面无显著差异。(2)就育苗效果而言,饵料投喂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变态为大眼幼体期间明显饵料投喂量最高,且规格Ⅱ组幼体的饵料日投喂量整体高于规格Ⅰ组幼体;虽然规格Ⅰ亲本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规格Ⅱ亲本,但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规格Ⅱ亲本;此外,规格Ⅰ亲本所产大眼幼体的淡化率也低于规格Ⅱ亲本。综上,虽然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量和单蟹产苗量显著高于小规格亲本,但超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速度、成活率及淡化率均明显低于小规格亲本,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提高超大规格亲本的繁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坚  陈义培  岳武成  陈晓雯  刘庆华  彭智文  王军  王成辉  
为了解水中添加营养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单体养殖的效果,利用自行开发的"个体养殖系统"设施进行了成蟹30 d的单体暂养试验。暂养A组为自来水中添加1‰的葡萄糖和1‰的谷氨酸钠作为营养液,暂养B组为不添加营养液的自来水。结果显示:暂养期间的成活率为71. 43%~73. 21%;与暂养前相比,体重、肥满度和水煮前的背甲颜色色度值均有极显著增加(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曹侦  冯广朋  庄平  侯俊利  
为了确定长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系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两个亲蟹群体的38个形态指标。结果显示,通过两个群体雌蟹与雄蟹的逐步判别分析,均筛选获得5个主要因子,分别对其建立了判别公式,雌蟹与雄蟹的平均拟合率分别为94%与92%,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雌蟹与雄蟹的判别率均高于养殖群体。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之间有16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其中有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差异系数值范围为0.294~0.614。两个群体的雌蟹间有11个形态参数差异显著,而雄蟹间为12个。外额齿间距和第4步足指节长度跟壳宽的比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凯军  王静安  倪康达  陈海红  陈晓雯  王军  王成辉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会  王海宁  李清清  吴旭干  成永旭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F_1不同规格仔蟹对扣蟹养殖性能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产量、养成规格和饵料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生长阶段,小规格组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大规格组。就雌体而言,6—7月和8—9月,小规格组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就雄体而言,6—7月和7—8月,小规格组扣蟹的WGR和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最终养成扣蟹无一龄早熟现象,而大规格组则存在一定的早熟率。小规格组饵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大规格组(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军伟  马旭洲  王武  杨永超  陶程  
为比较中华绒螯蟹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后代的生长发育,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开展了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按照亲本来源和规格不同设置3个处理,处理A:育种群体后代,母本质量为(150.39±5.82)g,父本质量为(300.23±9.61)g;处理B、C:野生群体后代,母本质量分别为(150.47±6.28)g和(250.33±8.68)g,父本质量均为(300.56±10.27)g。每个处理设4个平行,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500只,以水花生为隐蔽物,从大眼幼体开始养殖,保持生长环境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处理A、B和C的体质量分别增长1273.00、1258.17和1363.95倍。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雨  张成  李清清  郑海地  成永旭  吴旭干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本研究基于线粒体DNAD-loop区评估辽河野生群体(LW)和养殖群体(LC)、黄河野生群体(HW)和养殖群体(HC)及长江野生群体(YW)和养殖群体(YC)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显示:(1)用于本研究的D-loop基因片段长度为477 bp,共包含234个变异位点和131个简约信息位点, 6个群体的262个个体中共有110个单倍型,包括90个独有单倍型和20个共享单倍型;(2)6个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范围为0.88889~0.9652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范围为0.00887~0.01602,养殖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HC>YC>LC及HW>LW>YW;(3)6个群体的遗传距离(Da)范围为0.0119~0.0173,不论是养殖群体还是野生群体,辽河群体和长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均最小,且6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2938。对6个群体进行中性检验显示Tajima’s D和Fu’s Fs的值均为负值。综上,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三水系养殖和野生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辽河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该研究为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估、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帅帅  朱筛成  张冬冬  潘祯祥  李嘉尧  吴旭干  郑善玉  
为了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