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
2023(1176)
2022(1046)
2021(1023)
2020(791)
2019(1760)
2018(1737)
2017(3415)
2016(1740)
2015(1903)
2014(1881)
2013(1878)
2012(1792)
2011(1575)
2010(1613)
2009(1582)
2008(1701)
2007(1798)
2006(1601)
2005(1199)
作者
(4509)
(3809)
(3673)
(3657)
(2375)
(1912)
(1823)
(1518)
(1422)
(1369)
(1360)
(1346)
(1241)
(1162)
(1132)
(1128)
(1122)
(1105)
(1032)
(1028)
(987)
(975)
(901)
(876)
(870)
(818)
(817)
(814)
(783)
(752)
学科
(7276)
经济(7146)
(4838)
企业(4838)
管理(4318)
(4153)
(3830)
理论(3786)
方法(3776)
社会(3437)
业经(3411)
中国(3231)
经济理论(2753)
企业经济(2731)
(2708)
(2183)
教育(2144)
(1924)
(1623)
保障(1622)
社会保障(1622)
福利(1567)
工作(1466)
(1436)
农业(1390)
地方(1332)
(1214)
政治(1189)
数学(1145)
数学方法(1136)
机构
大学(25334)
学院(24473)
管理(9396)
(9232)
经济(8994)
研究(8431)
理学(8090)
理学院(7975)
管理学(7820)
管理学院(7766)
中国(5840)
(5213)
(5157)
科学(4879)
(4343)
师范(4282)
(4134)
(4019)
财经(3940)
社会(3894)
中心(3821)
研究所(3509)
(3499)
师范大学(3475)
(3239)
北京(3232)
(3000)
财经大学(2852)
教育(2823)
(2789)
基金
项目(15748)
科学(12771)
研究(12756)
基金(11555)
社会(10478)
(9529)
国家(9365)
社会科(8470)
社会科学(8462)
科学基金(8340)
教育(6127)
基金项目(6035)
(5908)
编号(5478)
成果(5090)
(4933)
自然(4453)
自然科(4357)
自然科学(4357)
自然科学基金(4297)
资助(4253)
(3834)
国家社会(3669)
课题(3650)
项目编号(3498)
重点(3471)
教育部(3461)
(3406)
人文(3345)
大学(3232)
期刊
(12718)
经济(12718)
研究(8377)
中国(7126)
教育(5052)
(4535)
学报(4079)
科学(3839)
管理(3678)
大学(3404)
(3295)
学学(3088)
财经(2377)
农业(2103)
(2068)
社会(2019)
业经(1787)
图书(1781)
经济研究(1735)
(1710)
技术(1592)
社会科(1532)
社会科学(1532)
问题(1465)
书馆(1368)
图书馆(1368)
(1269)
金融(1269)
经济管理(1248)
改革(1235)
共检索到40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前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精神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升华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古今传承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丰厚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人民基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历览前贤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的勤劳简朴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等等,中华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髓,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世杰  
“中消协”2007年的年主题是“消费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3月10日,湖南师大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和谐”的理论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童玉贤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精神文化消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目前,我国公众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仍然是喜忧参半。政府和民众要进一步共同努力,让对人自身发展有益的那些精神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和发展,而对那些无益的甚至有害的精神消费需求则要有效加以抑制和克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制度建设已成为共识。诚然,制度不可或缺,同时也需社会各层面的自觉意识,只有制度触及了意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是经济系统的基础单元,因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层面是企业家精神的提升和自觉,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要体现时代要求。这一要求就是要将和谐意识内化为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为人本意识、环境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晁钢令  
本文认为,和谐流通即流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全体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能保证各阶层消费群体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得以满足;能促使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得以建立,使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能鼓励健康消费,抑制不良消费,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以不损害消费者、企业和国家利益为基本原则,能确保消费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促进和谐流通,应从“主体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流通管理和协调机制;坚持用法规与政策的手段抑制流通领域中的垄断与不公平竞争现象,维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舆论监督、行业自律和商德教育,不断提升流通企业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建国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建设,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协调性、持续性、多样性。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崇尚学术理念、服务社会理念、持续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领社会理念。坚持人的协调发展,提升全面发展的认识能力,弘扬团结合作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未兵  
“中消协”2007年的年主题是“消费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3月10日,湖南师大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和谐”的理论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汤美莲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和谐消费,实现和谐消费的前提之一是经济和谐增长。经济和谐增长使人们的消费目标由温饱走向小康,消费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经济增长的不和谐也会导致消费的不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消费一定要保持经济的和谐增长。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柳思维  
本文认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市场横向联系是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方式,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和谐,而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和谐、经济和谐必然要通过市场状态表现出来,市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指出,当前我国转轨经济阶段市场不和谐矛盾突出,市场繁荣与混乱并存,市场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市场开放度上升与制度建设滞后并存,市场过度竞争与非正常垄断并存,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分割并存,市场动力结构失衡与组织结构失衡并存。因此,必须本标兼治营造现代和谐市场,高扬民主法治大旗,努力建设现代市场文明;加大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构建和谐市场的制度基础;加大对市场丑恶现象与违法行为的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邓伟志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包容共生、结构合理、规范有序、运筹得当的社会。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社会均衡论等多种理论支撑,又是对国外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城乡关系,要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松龄  唐义德  
生产力和谐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范畴的概念。它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的有效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二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不同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有赖于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范国睿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具有独到的价值。现阶段,增加政府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大力缩小城乡、地区、性别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处境不利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吴绍中  
2007年11月25-26日,全国第十一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由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会议的主题为"消费和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八十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交论文近百篇。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下一期续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生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谐社会的基石是社会公平,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是机会公平。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扩大,一个规模庞大的以贫困为主要特征的弱势群体的存在,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竞争、财富分配的机会不公平,这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高度的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