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3)
2023(2703)
2022(1920)
2021(1886)
2020(1542)
2019(3492)
2018(3463)
2017(6236)
2016(3649)
2015(4285)
2014(4173)
2013(3905)
2012(3796)
2011(3537)
2010(3782)
2009(3396)
2008(3684)
2007(3273)
2006(2996)
2005(2785)
作者
(11884)
(10076)
(9996)
(9356)
(6569)
(4919)
(4443)
(3882)
(3798)
(3748)
(3740)
(3649)
(3328)
(3307)
(3246)
(3077)
(2993)
(2955)
(2909)
(2858)
(2708)
(2622)
(2495)
(2468)
(2275)
(2248)
(2218)
(2156)
(2072)
(2069)
学科
(13303)
经济(13281)
(8200)
管理(7512)
(5780)
(5684)
企业(5684)
(5525)
方法(4717)
中国(4575)
农业(4270)
业经(3961)
数学(3539)
数学方法(3426)
理论(3408)
地方(3111)
教育(2884)
资源(2862)
土地(2656)
(2600)
(2525)
(2522)
(2239)
(2126)
金融(2122)
(2018)
银行(2004)
(1995)
(1970)
环境(1951)
机构
大学(58476)
学院(56502)
研究(22955)
(18376)
经济(17922)
管理(17475)
科学(16257)
中国(15585)
理学(14869)
理学院(14556)
管理学(14061)
管理学院(13960)
(13331)
(13235)
(12755)
研究所(11880)
(10882)
师范(10744)
农业(10693)
业大(9731)
(9535)
中心(9268)
师范大学(8863)
(8846)
北京(8305)
(7959)
教育(7542)
(7319)
科学院(7258)
财经(7012)
基金
项目(37531)
科学(28995)
研究(26710)
基金(26623)
(24584)
国家(24365)
科学基金(19458)
社会(16213)
社会科(15156)
社会科学(15148)
(14098)
基金项目(13858)
(12950)
教育(12813)
自然(12632)
自然科(12300)
自然科学(12293)
自然科学基金(12071)
编号(11354)
成果(10650)
资助(10230)
重点(9081)
课题(8311)
(8279)
(8262)
计划(7258)
(7218)
科研(7148)
(7089)
国家社会(6802)
期刊
(23357)
经济(23357)
研究(18247)
中国(12982)
学报(12769)
(12490)
科学(11496)
教育(10596)
大学(9114)
农业(8896)
学学(8348)
(6163)
管理(6055)
图书(5010)
(4699)
技术(4352)
(4321)
书馆(3998)
图书馆(3998)
业经(3773)
资源(3703)
(3631)
金融(3631)
财经(3586)
业大(3526)
经济研究(3231)
(3115)
问题(3106)
农业大学(2961)
(2911)
共检索到87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存山  
中华民族的先民在伏羲和神农之世,就已从渔猎生产逐渐进化到了农业文明。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崇尚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至迟在夏、商、周三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以"明人伦"为宗旨的学校教育。简言之,农业文明加上以"明人伦"为主的学校教育,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等,是中华民族在耕读传统中形成的文化"常道",这些在当今时代也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刘向辉  
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改良派、革命派一直奋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恢复了与西方对等的自信心,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推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以及各群体为寻求东西文明平行存在而付出的努力;一方面可以看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对现代化的全面认识,现代化转型经历的波折,进而在现当代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的更广阔方法论、世界观和方向,在思维上认知到传统与现代各自代表着一个复杂思想的选择机会。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宋清员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在先秦至清这一历史时空内,基于对"华夷之辨"的积极诠释,得以抟聚各方人心,巩固族群关系,维系国家稳定。受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影响,近人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逐渐偏离中国历史传统的本真面貌。因此,重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既可追本溯源以正各方视听,亦可对当下民族和融提供历史镜鉴。此外,站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性立场,与创建中国学术之旨十分切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鸿  
"日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素质的核心要素。在成就中华民族的各种历史传统中,内涵丰富、作用积极、超越时代、意义普遍的"日新"精神传统居于首要位置。从社会变革、政治发展及其思想动因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传承"日新"精神的历史过程,可以揭示这种精神传统的五个历史特征,即"日新"精神传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相始终;"日新"精神传统是提升文明程度的主要思想动因;综合素质卓越的人才是"日新"精神传统的主要载体;弘扬"日新"精神传统的政治理论不断发展;每当危难之时"日新"精神传统都会大幅度激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中  王琪  
该文探讨了"中华民族传统赏花理论"的八种主要理论表现形态。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赏花趣味与理论体系是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审美趣味一脉相承的。为了促进我国民族花卉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自然花卉资源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深入研究并进而开发利用中华传统花文化资源的优秀遗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利诚   丁爵连  
关键词: 妈祖文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黄俊贵  
文章在阐述我国古代耕读文化的产生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就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现状,提出振兴现代耕读文化,深化农村图书馆网建设的意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谭刚  
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本文试图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本文尝试从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方面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本文认为需要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逄锦聚   荆克迪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要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蕴藏其中的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做到“八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齐付清   张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凌云  
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跟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占领人类文明高地。当前,中国开始进入民族复兴加快推进时期,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时期。要利用后发优势,在现有工业文明基础上,通过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为民族振兴和崛起奠定坚实的文明基础,从新的文明中吸取强劲的民族复兴动能。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钱仓水  
龙的形象是经常可以接触到的;雕塑、绘画、刺绣、器物、建筑上可以看到龙;神话、传说、寓言、小说、诗歌、散文里可以读到龙;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有龙舟在波涛里竞渡.有龙灯在夜晚里飞舞;天安门华表上腾空飞跃的龙.故宫大殿阶石上浮云遨游的龙,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龙在中国.普及是跨时空的.几乎包罗了万象。 早已有人说过,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象征.可以用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可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