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5)
2023(9639)
2022(8002)
2021(7421)
2020(6424)
2019(14858)
2018(14331)
2017(27697)
2016(15141)
2015(17511)
2014(17778)
2013(17547)
2012(16559)
2011(14921)
2010(15489)
2009(15061)
2008(14624)
2007(13540)
2006(11724)
2005(10772)
作者
(45504)
(37933)
(37865)
(36299)
(24035)
(18427)
(17598)
(14735)
(14362)
(13690)
(12952)
(12871)
(12062)
(11999)
(11982)
(11876)
(11794)
(11141)
(11042)
(10938)
(9546)
(9371)
(9358)
(8671)
(8621)
(8609)
(8603)
(8371)
(7815)
(7793)
学科
(64164)
经济(64095)
(42561)
管理(41508)
(34374)
企业(34374)
方法(29674)
(26640)
金融(26636)
数学(26122)
数学方法(25782)
(24599)
银行(24571)
中国(24287)
(23767)
(19187)
(18601)
(16184)
地方(15655)
业经(14578)
(13791)
农业(13125)
(12495)
(12474)
贸易(12464)
财务(12461)
财务管理(12425)
(12094)
企业财务(11800)
理论(11248)
机构
大学(222366)
学院(221645)
(90025)
经济(87877)
管理(79602)
研究(75350)
理学(67550)
理学院(66767)
管理学(65375)
管理学院(64977)
中国(63861)
(46963)
科学(46747)
(43538)
(40839)
(39270)
中心(37493)
研究所(35509)
(34601)
财经(34240)
业大(33314)
农业(32390)
(30794)
北京(29902)
(29594)
师范(29216)
经济学(28677)
(28413)
(26352)
经济学院(26069)
基金
项目(140091)
科学(107942)
研究(102606)
基金(99130)
(86110)
国家(85335)
科学基金(71603)
社会(63664)
社会科(60250)
社会科学(60226)
(55702)
基金项目(52063)
教育(47779)
(46501)
自然(44925)
自然科(43837)
自然科学(43822)
自然科学基金(43021)
编号(42824)
资助(41511)
成果(36232)
重点(32132)
(30982)
(30872)
课题(29843)
(28676)
科研(27027)
创新(26894)
(26874)
大学(26495)
期刊
(100854)
经济(100854)
研究(66953)
中国(45483)
(37682)
学报(37199)
(35528)
金融(35528)
(35269)
科学(32054)
大学(27919)
管理(27914)
学学(26257)
教育(25395)
农业(24537)
技术(19890)
财经(17563)
业经(16076)
经济研究(15730)
(15086)
问题(13485)
(13051)
(11823)
理论(11615)
技术经济(11498)
统计(11353)
(11080)
实践(10520)
(10520)
图书(10481)
共检索到342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刘向辉  
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改良派、革命派一直奋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恢复了与西方对等的自信心,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推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以及各群体为寻求东西文明平行存在而付出的努力;一方面可以看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对现代化的全面认识,现代化转型经历的波折,进而在现当代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的更广阔方法论、世界观和方向,在思维上认知到传统与现代各自代表着一个复杂思想的选择机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谭刚  
从教育领域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揭示的一个关键教育命题就是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解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系统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何以需要存在?本文试图廓清其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言的必要性,从增强文明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指引文明走向来论证其存在的价值逻辑。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需要以何存在?本文尝试从文明本质理解、文明特性把握以及文明知识传授方面思考其生成逻辑。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如何实现存在?本文认为需要依托价值逻辑,紧扣生成逻辑,找准实践抓手,在对话交往的生活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教育、开放包容的通识教育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落地。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观教育的基本逻辑得以明晰,从而有助于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齐付清   张健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是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机制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遵循“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强化培育践行机制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推动传播弘扬机制建设,切实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重机制相互作用、彼此联结,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新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北京同仁堂有着333年悠久历史,是中医药行业中的著名老字号,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了许多广大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双月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尤为明显。西方现代文明在产生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在科学分析线性历史观的角度,对比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伟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熊远明  陈超  陈建龙  王惠君  陈军  郭欣萍  吴雪勇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中华版本传世工程“一总三分”保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从强化收藏主业、优化分类保护、深化保藏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版本收藏保护和保藏研究工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敦荣  张曾明  张嘉巽  
苏南教育与现代文明●顾敦荣张曾明张嘉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复兴“伟大的中国文明”!《决议》指出:“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冬华  陈彦斌  冯根福  黄先海  龙登高  李涛  李曦辉  陆铭  史晋川  杨瑞龙  张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本次座谈会的重要精神,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三大体系,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利涛  韩喜运  
本文论述了电子文献、网络信息在图书馆所引发的服务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了定位模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明月   雷尚君  
促进国潮文化产业发展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国潮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是新时代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国潮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时代动力;具有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为国潮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受众支撑;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为国潮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在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下,国潮文化产业发展在供给格局、创新格局、消费格局、竞争格局、辐射格局等方面呈现跨场景发展、数智技术驱动、消费群体扩容、中华文化产业渗透力不断提升、国潮文化海外传播增效等趋势。基于此,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积极有序发展国潮文化产业的行动指南,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国潮文化产业内涵;加强国潮文化产业现代化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国潮文化产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加强政策配套与保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美真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长华  
墨西哥是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也是拉丁美洲地区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首都墨西哥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指定的少数几个历史名城之一。在墨西哥城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留下了众多包括玛雅古文明、托尔蒂克古文明、阿兹特克古文明在内的印第安文化遗存和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本世纪该城的重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