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4)
2023(3135)
2022(2520)
2021(2691)
2020(1949)
2019(4535)
2018(4561)
2017(6263)
2016(4712)
2015(5423)
2014(5654)
2013(4707)
2012(4444)
2011(4165)
2010(4403)
2009(3638)
2008(3473)
2007(3160)
2006(2926)
2005(2826)
作者
(10405)
(8581)
(8580)
(8414)
(5511)
(4375)
(4102)
(3541)
(3263)
(3237)
(3144)
(2951)
(2837)
(2785)
(2782)
(2767)
(2715)
(2615)
(2599)
(2570)
(2406)
(2184)
(2142)
(2078)
(2043)
(2023)
(1970)
(1834)
(1826)
(1759)
学科
教育(18612)
中国(10040)
(8113)
经济(8100)
理论(5870)
教学(5696)
管理(5163)
(5152)
(3799)
(3654)
发展(3560)
地方(3507)
(3437)
(3410)
思想(3294)
研究(3277)
政治(3197)
改革(3171)
高等(3115)
(3070)
思想政治(2985)
政治教育(2985)
治教(2985)
德育(2959)
教育改革(2782)
学校(2687)
学法(2625)
教学法(2625)
技术(2431)
(2406)
机构
大学(58129)
学院(52959)
教育(26411)
研究(24272)
(19802)
师范(19691)
师范大学(16591)
(14324)
科学(14115)
(11966)
(11663)
管理(11541)
职业(11210)
经济(11068)
研究所(10986)
中国(10667)
技术(10643)
(10288)
教育学(10202)
北京(9947)
理学(9593)
中心(9308)
理学院(9296)
管理学(8879)
(8837)
管理学院(8741)
(7871)
职业技术(7640)
教育学院(7513)
研究院(7263)
基金
项目(32351)
研究(31663)
科学(26439)
教育(23659)
基金(18992)
社会(16848)
成果(16328)
编号(15986)
(15930)
国家(15611)
社会科(15521)
社会科学(15519)
课题(14931)
(14313)
(13806)
(13250)
科学基金(12065)
规划(10560)
(9553)
项目编号(9471)
重点(9276)
(9209)
(8893)
基金项目(8867)
研究成果(8650)
(8591)
年度(8514)
(8446)
(8418)
阶段(8392)
期刊
教育(45423)
研究(28454)
中国(22596)
(14129)
经济(14129)
职业(10869)
技术(8753)
技术教育(7139)
职业技术(7139)
职业技术教育(7139)
学报(7071)
大学(6539)
科学(6071)
高等(5174)
(5130)
(4841)
论坛(4841)
成人(4704)
成人教育(4704)
高等教育(4603)
(4543)
(4275)
学学(4249)
管理(4017)
发展(3862)
(3862)
职教(3662)
农业(3619)
比较(3452)
图书(3042)
共检索到95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寒冰  刘泽锋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需要依靠教育来培根铸魂、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源自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当下这一史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时代的任务,其推进有着三重进路,一是把握人民主体性的民族历史认同,以唯物史观阐明中华民族的“人民”本质;二是抓住统一延续性的国家发展脉络,以平衡的历史立场明晰“中国”国家性质与疆域变迁;三是激扬历史共融性的共同体建设情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出发构建多学科协作下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大势,而历史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让中华民族历史回应各族人民的根本问题,才能鼓舞中华民族迸发出更为磅礴的前进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文兵  吴连才  
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实践导向价值。在这项教育实践中,课程存在虚化泛化倾向,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创新融合有难度;教师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学实践效能流于浅层,实效性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途径协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常态化;需要夯实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目标导向,推进教育内容体系创新;需要增强主体力量,聚焦实践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转化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实效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光  胡明  马宜果  
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共同”的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贡献,“四个共同”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国家发展、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和“华夷共祖”民族思想及其实践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观与“四个共同”的内在逻辑,以“四个共同”为前提追溯中华各民族的动态关系,可以避免对中华民族进行简单“一体”的讨论,从而强调中华民族超越差异性的主体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姚文帅   刘云喜  
“形”“感”“效”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重要维度。“形”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具象化之维,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具有形式、形态、形象三重向度;“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受和表达,它经历了自觉到升华的过程,具有感知、情感、感同三重含义;“效”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和社会动员效能,包括功效、效法、效应三重指向,经历了从宣传动员到人民自觉凝练与维护的过程。形是感与效的具体表征,奠定了感与效的实现基础。感是形与效相互关联的途径与中介,连接着形与效的互动生成。由“形”入“感”、再转化为“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之间共生互补、兼和相济,构成了层层递进、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过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龙安邦  黄甫全  
基于教育的不同侧面,教育过程公平存在排除外部侵扰、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品性三重进路。其中,排除外部侵扰进路强调能力主义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侧重于从教育制度和教师专业德性两个方面防止和排除外部集团和个体对教育过程的不当侵扰。调配教育资源进路针对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体系建立以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为主体的分配框架。优化教育品性进路关注源于蔑视和压迫的教育不公,强调正视和承认学生的真实存在,构建以尊重、关怀和超越为精神内核的教育形态。这三重进路根本上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共同推动教育过程公平的发展。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黎波  王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和研究热点,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历史源流研究不够。经研究发现,中华民族意识教育在清末民初即已酝酿萌芽,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正式提出,抗战爆发前后基本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其缘起历程呈现出由构想到实践、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系统的发展特点;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边疆实践别具特点,被作为重点区域,出台了专门政策,边疆的地方政治自主性未影响其对国族教育的认知共性。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近代缘起具有开创、探索和奠基性意义,在内在发展理路上可归结为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近代形态;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芳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使命的新论断。这一论断要求教育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教育事业应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框架下,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宫军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 ,回溯经济史学史 ,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 ,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 ,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 ,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理解为"阶级斗争论""经济决定论"和"人本主义"三种解释模式,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延续和统一。目前人们大多以"人本主义"的文化结构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观,看似高扬人主体地位的背后其实是人的价值的缺失和实践的不在场。要想深入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问题的关键还应该在于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识,以人的"在场"问题为核心观点,表明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实践生成,整个社会历史也是向人而生并通过实践创造发展的,进而明确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性运动,在实践中也具有现实趋向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