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02)
2023(15293)
2022(13087)
2021(12267)
2020(10085)
2019(22803)
2018(22698)
2017(43221)
2016(23493)
2015(26297)
2014(26076)
2013(25303)
2012(22932)
2011(20582)
2010(20613)
2009(19242)
2008(17579)
2007(15242)
2006(13291)
2005(11585)
作者
(66030)
(54393)
(54029)
(51382)
(34376)
(26066)
(24732)
(21360)
(20803)
(19325)
(18691)
(18150)
(17038)
(17029)
(16934)
(16676)
(16280)
(16175)
(15647)
(15329)
(13490)
(13458)
(13094)
(12417)
(12289)
(12030)
(12025)
(11880)
(10924)
(10779)
学科
(87783)
经济(87679)
管理(65348)
(60431)
(50718)
企业(50718)
方法(37611)
数学(32381)
数学方法(32000)
中国(29438)
(27246)
金融(27237)
(25632)
银行(25589)
(24700)
(23866)
(23742)
地方(22891)
业经(20601)
(20303)
(19619)
理论(16680)
农业(16234)
(15597)
财务(15521)
财务管理(15497)
(15181)
贸易(15167)
企业财务(14710)
(14677)
机构
学院(317453)
大学(316215)
管理(123549)
(120501)
经济(117630)
理学(106886)
研究(105810)
理学院(105673)
管理学(103709)
管理学院(103160)
中国(83558)
科学(67138)
(66932)
(56361)
(52789)
(51099)
中心(49797)
研究所(48375)
业大(47219)
(46046)
财经(45205)
(43230)
师范(42748)
北京(42086)
(40955)
农业(40102)
(39041)
(38400)
经济学(35831)
技术(35217)
基金
项目(222060)
科学(173694)
研究(164330)
基金(158785)
(138296)
国家(137118)
科学基金(117318)
社会(101435)
社会科(95988)
社会科学(95965)
(88200)
基金项目(84333)
自然(76009)
教育(75470)
自然科(74204)
自然科学(74187)
(74073)
自然科学基金(72787)
编号(68947)
资助(64747)
成果(55964)
重点(49955)
(48160)
(47738)
课题(47523)
(46508)
创新(43339)
项目编号(42746)
科研(42454)
大学(41132)
期刊
(130971)
经济(130971)
研究(93149)
中国(61770)
学报(51006)
(46273)
科学(46258)
管理(43936)
(42041)
教育(39989)
(38600)
金融(38600)
大学(37971)
学学(35725)
农业(31687)
技术(27197)
业经(22682)
财经(21084)
经济研究(21073)
(17917)
图书(17317)
问题(16290)
理论(15928)
(15579)
科技(15338)
实践(14790)
(14790)
(14609)
商业(13990)
现代(13858)
共检索到465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联廉   杨妍茜  
时下正处信息技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远非过去所能及。新媒体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表现路径。新媒体是认同机制的重要要素,达成认同共识离不开新媒体传播。新媒体已成为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云南加快新媒体矩阵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矩阵平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新媒体+文化+生态+产业+治理+致富的经典整体传播模式。面对当前新媒体“社群”传播时代的新挑战,云南持续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影响,对其内容、载体、手段、监管和机制创新,实现新媒体的角色由想象的感性到印象的理性命题转变的自觉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连锋  孙振东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王垚芝  
"民族互嵌"视域是以党中央"民族互嵌"理论为依据确立的多民族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其基本内涵包括立足空间互嵌、促进思想交融、实现文化相美、达成生存相依。在此视域下,多民族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为:满足成员归属感,培养民族精神;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终身学习;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提升社区软实力;优化社区治理路径,促进民族和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培育多元化的核心成员,凝练特色化的发展愿景,形成民主型的交流格局,丰富共享型的学习资源,营造支持型的学习氛围。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林  赖海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认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樊篱",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出现了认同的"同质化"和"混合化"代替和冲淡民族认同的声音,使民族意识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不过,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应当也完全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舜粤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杨文帅  
准确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兼具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多元一体结构,共同性与差异性生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结构之内,两者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共生融合中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功能则要在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中,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论是增进共同性还是尊重和包容差异性,都旨在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亚明   王巧  
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个恒久主题是对“一”与“多”关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就包含着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内在需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既要在哲学层面上深刻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者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也要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定位,还要在实践层面上秉持着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来指导民族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文心  何虎生  
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化世情复杂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依托,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词"共同体"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都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立足主体性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属于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范畴,是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的实现在理论维度上要求顺应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主体性发展导向,包容中华民族的结构张力;在历史维度上要求理清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主体性生成进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现实维度上要求保障从思想观念到物质利益的主体性实现路径,落实民族平等的价值原则。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开玉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月   戴学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