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7)
2023(8916)
2022(7136)
2021(6448)
2020(5146)
2019(11258)
2018(11113)
2017(20410)
2016(11336)
2015(12724)
2014(12816)
2013(12062)
2012(10922)
2011(9846)
2010(9925)
2009(9478)
2008(9157)
2007(8508)
2006(7387)
2005(6950)
作者
(31981)
(26972)
(26525)
(25453)
(16801)
(12713)
(12121)
(10281)
(10097)
(9627)
(9233)
(9002)
(8669)
(8566)
(8523)
(8106)
(7918)
(7868)
(7860)
(7605)
(6771)
(6603)
(6473)
(6125)
(6091)
(6022)
(5993)
(5849)
(5372)
(5372)
学科
(37441)
经济(37358)
管理(37011)
(30757)
(26164)
企业(26164)
(14547)
(13430)
中国(12823)
(12811)
业经(11379)
方法(11215)
(11153)
(9023)
(8880)
银行(8862)
数学(8855)
数学方法(8701)
(8512)
(8320)
金融(8313)
体制(8262)
农业(8110)
理论(7993)
(7844)
财务(7812)
财务管理(7790)
地方(7458)
企业财务(7365)
环境(7157)
机构
学院(157854)
大学(156234)
(59845)
经济(58331)
管理(55514)
研究(54574)
理学(46760)
理学院(46217)
管理学(45388)
管理学院(45080)
中国(41591)
(32963)
(32834)
科学(32157)
(27127)
(25778)
(25669)
中心(24995)
财经(24615)
研究所(24205)
(22054)
业大(21871)
(21301)
师范(21008)
北京(20605)
(20430)
(20073)
农业(20005)
技术(18608)
经济学(18498)
基金
项目(104280)
科学(81561)
研究(80661)
基金(73332)
(63615)
国家(63019)
科学基金(53298)
社会(50814)
社会科(47895)
社会科学(47888)
(41831)
教育(38007)
基金项目(37762)
(34929)
编号(34048)
自然(31768)
自然科(30962)
自然科学(30953)
自然科学基金(30393)
成果(29901)
资助(28552)
(25543)
课题(25105)
重点(23948)
(23008)
(22741)
(22210)
(21778)
项目编号(21224)
国家社会(21008)
期刊
(73589)
经济(73589)
研究(49686)
中国(38709)
(27449)
学报(25528)
(25517)
教育(24829)
管理(22551)
科学(22315)
大学(19961)
学学(18735)
农业(16801)
(16248)
金融(16248)
技术(14145)
业经(12704)
财经(12687)
经济研究(11165)
(10944)
问题(9204)
(8724)
职业(8234)
(7734)
科技(7406)
(7298)
(7204)
论坛(7204)
财会(7072)
会计(6929)
共检索到249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月季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敏  陈文元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能够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关键符号中的节庆符号,广西南宁市以三月三民歌节为重要"推手",从交流互动、文化自信、民族认同、道德素质、日常生活等领域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实现了民歌节多维度的空间拓展、多元化的面向展示、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付倩  么加利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平  高宇  薛金洋  
民族社会建构观认为,"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等因素建构而成的用于标记文化的标签。这一标签超越了个体固有的生理属性,能够随着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有民族由于各种原因共同建构而形成的。本研究从发展的视角总结了民族社会建构观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民族社会建构观的水平及各学段的教育特点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了建议。在幼儿园阶段要教育幼儿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小学阶段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逐步树立民族建构观;在中学阶段深化共同体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在大学阶段通过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政治认同。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甘峰  
基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体制性原因,东亚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应该说,这是区域合作的政治构想。然而,作为政治构想的东亚一体化是一种"经济增长型政治"的意图,它走出了一条与欧盟完全不同的路径。首先,在欧洲,以"欧洲人"为核心的欧洲主义成为地域统合的原动力,可是,东亚经济统合缺乏"欧洲人"那种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地域结构性的差异。其次,东盟"10+3"模式是东亚共同体的推进机制,然而,与欧盟比较,东亚缺少一个既有共同政治基础、又有法律约束力的推进机构。再次,冷战从欧洲全面退却,但是,在东亚,"冷战"呈进攻态势,"亚洲主义"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最后,文章指出,应以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东亚机构建设,以机构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并推动东亚共同的经济政治制度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