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9)
- 2023(13898)
- 2022(11999)
- 2021(11197)
- 2020(9300)
- 2019(21450)
- 2018(21516)
- 2017(41142)
- 2016(22663)
- 2015(25688)
- 2014(25900)
- 2013(25126)
- 2012(22961)
- 2011(20716)
- 2010(20675)
- 2009(19164)
- 2008(18612)
- 2007(16556)
- 2006(14614)
- 2005(12866)
- 学科
- 济(83822)
- 经济(83629)
- 管理(69019)
- 业(62053)
- 企(53662)
- 企业(53662)
- 方法(37465)
- 数学(30731)
- 数学方法(30358)
- 财(24540)
- 中国(23481)
- 农(23416)
- 业经(21079)
- 制(20633)
- 学(20316)
- 理论(17280)
- 地方(16572)
- 和(15816)
- 务(15236)
- 财务(15158)
- 财务管理(15127)
- 农业(15029)
- 体(14899)
- 企业财务(14347)
- 银(13983)
- 银行(13938)
- 环境(13862)
- 教育(13630)
- 贸(13594)
- 贸易(13588)
- 机构
- 大学(320705)
- 学院(317850)
- 管理(125180)
- 济(120423)
- 经济(117550)
- 理学(108305)
- 理学院(107030)
- 研究(105404)
- 管理学(105103)
- 管理学院(104527)
- 中国(77392)
- 京(68459)
- 科学(65807)
- 财(59283)
- 所(52614)
- 农(50398)
- 研究所(47736)
- 中心(47500)
- 业大(47269)
- 江(47132)
- 财经(46716)
- 范(43324)
- 北京(43209)
- 师范(42866)
- 经(42273)
- 农业(39403)
- 院(38426)
- 州(37922)
- 经济学(35581)
- 财经大学(34707)
- 基金
- 项目(218320)
- 科学(171293)
- 研究(162276)
- 基金(157169)
- 家(136280)
- 国家(135094)
- 科学基金(115875)
- 社会(101860)
- 社会科(95666)
- 社会科学(95639)
- 省(85323)
- 基金项目(83502)
- 教育(75282)
- 自然(74528)
- 自然科(72730)
- 自然科学(72714)
- 划(71955)
- 自然科学基金(71383)
- 编号(67406)
- 资助(63904)
- 成果(56482)
- 重点(48479)
- 部(48249)
- 课题(46801)
- 发(45385)
- 创(45218)
- 制(42603)
- 创新(42079)
- 项目编号(42035)
- 教育部(41481)
- 期刊
- 济(135466)
- 经济(135466)
- 研究(95789)
- 中国(64842)
- 学报(51959)
- 科学(46829)
- 管理(46696)
- 农(46437)
- 财(46231)
- 教育(42417)
- 大学(39575)
- 学学(36996)
- 农业(31831)
- 技术(27337)
- 融(25872)
- 金融(25872)
- 财经(22949)
- 业经(22060)
- 经济研究(20477)
- 经(19465)
- 图书(17482)
- 问题(17268)
- 理论(15760)
- 版(15694)
- 科技(15637)
- 业(15433)
- 实践(14482)
- 践(14482)
- 技术经济(14070)
- 现代(14039)
共检索到46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宇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集体性为基础的认知取向内涵、以体验性为基础的情感取向内涵、以参与性为基础的行动取向内涵,三重内涵分别包含国家与共同体两个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指标建构满足信度效度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认知取向内涵为核心、以情感取向内涵为动力、以行动取向内涵为目的,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内涵的逻辑闭环。未来可以从铸牢效果、运行机制与测量工具开发3个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化实证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金菊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政治战略及其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本研究认为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心理属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战略性、思想引导性与心理可塑性特征。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及其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教育推行中有必要依托于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其内在关联性来看,充分体现在思想生成、思想疏导以及内化与外化的有效联动过程中。进而聚焦政治心理生成的内在结构,认为应该从学习目标规制中的动机审视、知识体系框构中的认知建构、认同符号凝练中的情感驱动、行为倾向规约中的意志锻造、政治信仰铸就中的人格养成这五个层面深入探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政治心理机制的凝聚策略。主张在学习被动型的显性教育阶段加强外力介入,而在学习主动型的隐性教育阶段逐渐弱化外力介入,尊重个体内生动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由被动情态顺利走向主动情态,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转化、融合与统一,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月季
元符号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文化原型的功能,生成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但同时元符号的表意机制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面临着现代性语境转换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文化根基,我们一方面要夯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域"的意义内核,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和机制,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立场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型内涵,并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国家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提供持久的意义资源和文化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许锋华 闫领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鉴 胡红杏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雪 段超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王敏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机构。从政治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理论契合性和逻辑自洽性。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人格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结构,而健全的人格结构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从认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形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政治认知教育、文化认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水平;通过乐情、冶情、融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通过情境、结构、关系的协调来形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者的共生、叠加与递进推动着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与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石婧逸 熊冰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关键词:
心理场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