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4)
2023(9629)
2022(8303)
2021(7560)
2020(6728)
2019(15627)
2018(15498)
2017(29328)
2016(16262)
2015(18539)
2014(19107)
2013(18897)
2012(17788)
2011(16420)
2010(16976)
2009(16003)
2008(15982)
2007(15055)
2006(13118)
2005(12022)
作者
(51270)
(42903)
(42765)
(40796)
(27022)
(20619)
(19600)
(16784)
(16069)
(15467)
(14469)
(14459)
(13848)
(13752)
(13547)
(13442)
(13021)
(12563)
(12445)
(12297)
(10919)
(10771)
(10500)
(9910)
(9709)
(9624)
(9586)
(9496)
(8755)
(8657)
学科
(68014)
经济(67933)
管理(44794)
(40768)
(33054)
企业(33054)
方法(29749)
数学(25011)
数学方法(24688)
(19432)
中国(18885)
(18341)
(17317)
(15110)
业经(14141)
地方(13658)
理论(13480)
农业(12465)
(12068)
贸易(12061)
(11952)
银行(11915)
(11623)
(11541)
金融(11532)
(11404)
(11199)
(11022)
教育(10125)
(9758)
机构
大学(249186)
学院(244887)
(94638)
经济(92317)
管理(87446)
研究(87121)
理学(73573)
理学院(72650)
管理学(71068)
管理学院(70613)
中国(65648)
科学(55595)
(54784)
(46975)
(46692)
(46252)
研究所(41859)
中心(40023)
(39863)
业大(38715)
农业(37162)
财经(36169)
(35574)
师范(35129)
北京(34986)
(32423)
(31489)
(30528)
经济学(28832)
师范大学(28109)
基金
项目(155758)
科学(119995)
研究(113200)
基金(110027)
(97249)
国家(96412)
科学基金(79941)
社会(68795)
社会科(64878)
社会科学(64856)
(61272)
基金项目(57515)
教育(53418)
(52448)
自然(51327)
自然科(50045)
自然科学(50026)
自然科学基金(49111)
编号(47460)
资助(45335)
成果(41285)
重点(35974)
(34329)
课题(33786)
(33498)
(31330)
科研(29845)
创新(29235)
计划(29005)
大学(28868)
期刊
(109973)
经济(109973)
研究(75254)
中国(53528)
学报(45916)
(42440)
(38686)
科学(38489)
大学(33911)
教育(33524)
管理(31689)
学学(31388)
农业(27918)
技术(22780)
(21989)
金融(21989)
财经(19325)
业经(17384)
经济研究(16950)
(16657)
问题(15172)
(15116)
图书(15077)
(14123)
技术经济(12364)
(12212)
理论(11788)
统计(11737)
业大(11122)
科技(10928)
共检索到380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赵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关键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物的信息输入人脑,并通过人脑的机能进行转换后生成的。这种意识形成后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发挥特定的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无形的力量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可塑性和变动性,深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和主要过程,可以为下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基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马小婷  吴艳梅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民族工作应正确把握的"四个关系",借助"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可以凝练出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主要辩证关系,即意识形态层面的"国家核心意识与地方精英意识",意识生态层面的"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以及意识心态层面的"为建设家乡求学和为逃离乡土读书"。在思考"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正确关系导向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民族工作普适性和民族教育指向性的实施原则:树立统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发挥同质性的实体建设功能;培育互补性的文化生态观念,凝聚共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化共生性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整合秩序化的"五个认同"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施娜  王晓宇  吴明海  
建立健全基于诊断和干预功用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能提升。作为具有整体性视野的本土特色理论,“意识三态观”对于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范式指导意义。基于“意识三态观”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囊括宏观(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观(学校意识生态)、微观(个体意识心态)共3个一级指标,其中宏观层面涉及“政策引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和“社会支持”共4个二级指标;中观层面包括“工作统筹”“过程保障”“教育实施”和“实施反馈”共4个二级指标;微观层面关涉“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共2个二级指标。最终建构出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勾连互嵌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协同化、内容精准化、方法多元化和成效显性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宋春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我国56个民族对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共同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演进的客观进程和今天56个民族求发展求进步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元的、立体的,其核心是文化共同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意识。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增强国民对各民族相互依存、团结奋斗、共创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认同,增强国民对最具影响力和穿透力、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何以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金菊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政治战略及其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本研究认为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心理属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战略性、思想引导性与心理可塑性特征。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及其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教育推行中有必要依托于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其内在关联性来看,充分体现在思想生成、思想疏导以及内化与外化的有效联动过程中。进而聚焦政治心理生成的内在结构,认为应该从学习目标规制中的动机审视、知识体系框构中的认知建构、认同符号凝练中的情感驱动、行为倾向规约中的意志锻造、政治信仰铸就中的人格养成这五个层面深入探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政治心理机制的凝聚策略。主张在学习被动型的显性教育阶段加强外力介入,而在学习主动型的隐性教育阶段逐渐弱化外力介入,尊重个体内生动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由被动情态顺利走向主动情态,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转化、融合与统一,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刘宝琴   王耀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展开,但鲜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的探讨。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置于互文性理论框架下,构建以互文单元为基础,以互文模式为符意传递路径,以互文主体为意义建构方式,以互文目标为价值旨归,最终指向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系统建立、情感浸润涵养、人格雕琢成型、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模型。聚焦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模型应落实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逻辑,即回归对母体文本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形成特有性解构逻辑;关照互文本教学内在展开过程,形成类有性建构逻辑;重视教学过程互文本性与主体间性的转换,形成独有性重构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廉睿  
传统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承担着相应的思想涵化功能。但研究表明,国家在场下,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接续,催生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在实践中,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托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这一时空背景,并遵循“载体-话语-效力”的动态改造逻辑。面向未来,国家在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形塑仍将延续。但不论如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功能应主动服务于主体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话语融通。此外,还应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一体化的建构方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谢欧   张学敏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不仅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本研究认为,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即: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杭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实体的反映,其心理本质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核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多维系统,其中认知维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系统,情感维度是感受系统,意志维度是动机系统,行为维度是执行系统。助推理论认为,可从行为选择的心理规律与本质出发改变个体的行为,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具化为微观的个体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情、意、行四维系统为切入点,将助推策略这一微观路径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叙事中,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黎丽  于洁茹  
中国陆地边境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民众的民族、职业身份多元,因此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东中部地区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前期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的基础上,以142个中国陆地边境县市中选取99个边境口岸所在地州或地级市、县(自治县)或县级市、乡镇及村为调查点,涉及31个民族身份和10类60种职业身份,深度访谈人数3210人,按访谈对象认可的内容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整理分析显示,铸牢陆地边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其中国家层次内容有: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国家制度、落实在边境和邻国关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次的内容有:脱贫奔小康的经济生活、不断传承与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乡通行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个人层次的内容有:国家边境就是家乡的家国观念、居民与边民的两重身份等。以上内容为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供了内容借鉴。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社会及个人层面的内容,以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