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01)
2023(14242)
2022(11995)
2021(11490)
2020(9691)
2019(22555)
2018(22806)
2017(43132)
2016(23760)
2015(27450)
2014(27780)
2013(26837)
2012(24962)
2011(22116)
2010(22478)
2009(20749)
2008(20655)
2007(18708)
2006(15911)
2005(14046)
作者
(69123)
(57740)
(57439)
(54987)
(36618)
(27892)
(26607)
(22834)
(21845)
(20899)
(19759)
(19359)
(18310)
(18243)
(18014)
(17927)
(17876)
(17124)
(16817)
(16516)
(14374)
(14312)
(14287)
(13339)
(13062)
(13052)
(12884)
(12876)
(11841)
(11713)
学科
(93091)
经济(92960)
管理(67317)
(62313)
(51734)
企业(51734)
方法(46859)
数学(41331)
数学方法(40547)
(25968)
(24853)
中国(24396)
(20719)
业经(19450)
(19035)
理论(18358)
地方(17311)
农业(16718)
(16677)
贸易(16667)
(16172)
(15610)
财务(15532)
财务管理(15488)
(15207)
银行(15163)
(14728)
企业财务(14550)
(14365)
(14273)
机构
学院(336045)
大学(335963)
(128271)
管理(127921)
经济(125188)
理学(109952)
理学院(108719)
研究(108297)
管理学(106220)
管理学院(105619)
中国(82949)
(71165)
科学(69318)
(60192)
(58468)
(54896)
中心(52392)
(52108)
业大(51955)
研究所(49926)
财经(47557)
农业(46245)
(45768)
师范(45182)
北京(44397)
(43002)
(41463)
技术(39678)
(39297)
经济学(38638)
基金
项目(225285)
科学(175333)
研究(163382)
基金(160573)
(140491)
国家(139295)
科学基金(118884)
社会(99969)
社会科(94431)
社会科学(94404)
(89589)
基金项目(84035)
教育(78872)
自然(78241)
自然科(76435)
自然科学(76413)
(75454)
自然科学基金(75000)
编号(68451)
资助(67419)
成果(56462)
重点(51038)
(49478)
课题(47710)
(47187)
(46387)
科研(43544)
创新(43303)
大学(42539)
教育部(42207)
期刊
(138521)
经济(138521)
研究(93362)
中国(68511)
学报(56105)
(52440)
(49478)
科学(49400)
管理(46908)
教育(45003)
大学(42609)
学学(39903)
农业(35330)
技术(34378)
(28907)
金融(28907)
财经(23469)
业经(23302)
经济研究(21891)
(20140)
(19267)
统计(18756)
图书(18137)
问题(18127)
(17931)
(16757)
技术经济(16663)
理论(15408)
决策(15278)
科技(15111)
共检索到495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卉  
由于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自在性等特点,共同体建构在私人范畴可以成为一个普遍之物,但如果上升到精英语境或官方话语体系的公共领域范畴,还需要引入其他策略才有可能实现。尤良英在农场内与民族兄弟的交往,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共同体建构的个案;而当尤良英被赋予"民族团结模范"等一系列官方身份之后,她的行为便具有了双重内涵,私人范畴的互动仍然持续,国家意志也通过她实现了在场。官方身份和国家符号植入日常生活,私人范畴的情感联系也与国家层面的推动无缝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遂在私人范畴和公共领域范畴成为一个共同的事实。在这个意义上,尤良英在农场内的实践与经验,也有助于启发和拓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路径的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性事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文章围绕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再认识,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英杰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为了应对新时代不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民族的政治价值,中华民族概念得以提出并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7年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但忽视了民族价值也需要新的政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充实才能应对社会变化的、潜在的冲突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阶段,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我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统一民族的共识价值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重新审视,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上更重视开放性价值、更重视爱国主义的实践价值、更重视同胞之间的关联价值、更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范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韦铨   田钒平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是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将景区塑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阵地和宣介窗口。景区创建的开展不仅在理论上为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路,也是增进共同性开展实践工作中的新方法,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升级的新成效。云南的具体实践表明,景区创建能够在一定范畴中重释景观文化意象、重塑景区体验空间、激发景区聚集效应,促推景区成为各民族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文化之魅的平台,通过以旅为媒、以文化人,深化各族人民情系山河的情感和“五个认同”的认知,有力推动各族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海芳  
"被面"与"哈达"是我国民俗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用品,蕴含着我国早期的桑蚕信仰与丝帛礼制,由此衍生的"献帛之礼"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文化逻辑。从"搭被面"和"献哈达"这两种常见的献帛民俗入手,分析早期丝帛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认同与民俗传承,可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中,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之一的丝帛,承载着价值认同、文化互惠及关系调适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礼制延承的符号载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连锋  孙振东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明月   戴学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和根本之策。新疆通过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使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团结的稳疆产业,成为丰富完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润疆产业,成为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兴疆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建疆产业。新疆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依托“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于文化旅游业自身蕴含的开放机制、融合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内生机制,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进程,牢固了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成  宋清员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在先秦至清这一历史时空内,基于对"华夷之辨"的积极诠释,得以抟聚各方人心,巩固族群关系,维系国家稳定。受西方"民族国家"话语影响,近人对民族共同体的理解,逐渐偏离中国历史传统的本真面貌。因此,重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实,既可追本溯源以正各方视听,亦可对当下民族和融提供历史镜鉴。此外,站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性立场,与创建中国学术之旨十分切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