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52)
2023(9677)
2022(7862)
2021(7392)
2020(5701)
2019(12662)
2018(12336)
2017(22507)
2016(12040)
2015(13158)
2014(12390)
2013(11786)
2012(10781)
2011(9473)
2010(9545)
2009(8990)
2008(8512)
2007(7327)
2006(6345)
2005(5737)
作者
(33083)
(27475)
(27193)
(25859)
(17504)
(13265)
(12373)
(10623)
(10549)
(9804)
(9352)
(9344)
(8747)
(8706)
(8547)
(8519)
(8173)
(8136)
(8107)
(7920)
(6700)
(6685)
(6655)
(6484)
(6244)
(6114)
(6073)
(6002)
(5619)
(5546)
学科
(39754)
经济(39690)
管理(32848)
(27839)
(25129)
企业(25129)
方法(15682)
中国(12928)
理论(12246)
业经(12243)
(12101)
(12003)
(11001)
数学(10975)
数学方法(10770)
(8686)
(8392)
教育(8259)
(8220)
贸易(8214)
农业(8030)
(7965)
环境(7241)
地方(7062)
(6912)
银行(6889)
(6883)
金融(6880)
(6624)
(6599)
机构
学院(161571)
大学(160494)
(58951)
经济(57530)
管理(55997)
研究(55118)
理学(47922)
理学院(47346)
管理学(46327)
管理学院(46046)
中国(41168)
科学(34763)
(33805)
(28924)
(27345)
(27243)
中心(25235)
(25019)
研究所(24859)
(23687)
业大(23607)
师范(23325)
财经(22741)
农业(21629)
北京(20920)
(20716)
(20693)
(20349)
技术(19588)
经济学(18706)
基金
项目(109709)
科学(85494)
研究(82455)
基金(77339)
(68472)
国家(67835)
科学基金(57243)
社会(51340)
社会科(48353)
社会科学(48342)
(43703)
基金项目(39414)
教育(39350)
(37173)
自然(36123)
自然科(35075)
自然科学(35057)
编号(34650)
自然科学基金(34418)
资助(30650)
成果(28981)
重点(25745)
课题(24897)
(24048)
(23838)
(23498)
创新(21955)
项目编号(21516)
(21475)
国家社会(21262)
期刊
(69192)
经济(69192)
研究(47994)
中国(35231)
学报(28551)
教育(26902)
(25582)
科学(25172)
(22942)
管理(22736)
大学(21592)
学学(20082)
农业(17627)
技术(14107)
(12936)
金融(12936)
业经(12439)
财经(11596)
经济研究(11592)
(10237)
图书(9620)
(9418)
(9077)
职业(8577)
问题(8530)
科技(7322)
(7261)
(7216)
论坛(7216)
书馆(7187)
共检索到243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钟恢万   王玉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广博深邃的生态思想,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绿色智慧的生态文化宝库,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的一系列哲学思想,深刻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和探索实践。这些弥足珍贵的生态智慧,为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厚重的哲学基础与丰沛的思想源泉。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荣丽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语境冲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是增强民族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前提,也是提升在校大学生阅读体验的迫切需要。文章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和融合为切入点,从"适应时代要求、提供精神支撑、积极推陈出新、助力民族复兴"等逻辑路线出发,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双重实践向度。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金海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校长领导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据此可以推理出校长的领导行为是学校场域、符号资本及校长惯习相互作用的结构化的产物,这一行动逻辑对认识、理解现实学校中多样化的校长领导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谢贤胜   陈绍志   赵荣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两山”转化的重要桥梁,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厘清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资源领域87个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程序,解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生过程,并构建其一般性思维导图。结果表明:“识别资源本底—多元机制协同—产出综合效益”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的内在逻辑。通过识别资源本底明确治理方向,利用准备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驱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和增值,最终产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共治、生态共富以及生态共享的有机统一。本文是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的有益尝试,可为完善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实施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金明  张东昇  夏方舟  
研究目的:针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诠释不清、改革导向不明、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尚未充分体现等问题,本文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分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理论逻辑,明确未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当基于"权利—价值—经营—管理"的理论逻辑体系框架,其中自然资源资产权利应当包含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等对象内涵,以完整、明晰和稳定作为权利实现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显化应当基于生态、经济等价值的全面认知,针对不同资产类型分类采用不同价值评估方法,完善市场培育、价值调节和公平分配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既要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规避可能风险,又要实现高品质利用,因而应当以底量保安全,以存量、数量、质量、差量和流量保协同,优化完善编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则应当打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割裂的现状,实现系统统一管理并建立全平台、全过程、全资源和全空间的综合监督机制。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应以"三维立体多权化"、"生态价值具象化"、"安全品质六量化"和"系统监管综合化"为改革导向,以期全面推进未来多维、绿色、高效、安全、品质、有序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式的切实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晓蕾   吴飞   沈春竹   金志丰   陈诚   周秦  
研究目的:界定自然资源资产规划理论内涵,明确规划定位、层级和分类,剖析规划引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理顺规划编制逻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实践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自然资源资产规划即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提,以资产配置高效化、综合利益最大化、所有者收益最优化为根本目标,由不同履职主体对权责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的目标、方向以及空间时序进行统筹安排的过程。规划定位为国家发展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以及资产规划、专题规划和配置单元规划三类。(2)资产整备、资产配置和资产经营是规划关键策略和抓手,通过规划实施,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交易化、产品服务资金化,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要素价值—交换价值”演化。(3)资产规划编制实践要以“整体管护、整体配置、权责利统一”为根本原则,按照“目标导向+分区调控+策略牵引+协同落实”的逻辑开展。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规划是引导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明晰权利—高质供给—市场配置—价值显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系统监督”全链条管理的关键,从资产价值实现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做补充,是推进“两统一”协同的重要桥梁,需尽快完善规划体系,深化技术规范研究,统筹开展各层级规划试编工作。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崔柳  
旨在通过对"自然认知"进行概念解读,分析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形态与自然认知的逻辑关联,指出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以本土文化意识形态下自然认知方式为主导的过程化形态空间表达的重要含义。结合我国现阶段风景园林形态教学的内容,提出设计教学中逻辑性设计思维训练的实践方法与从业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温雪秋  
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融入当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让正处于人生价值观树立关键节点的青少年们沐浴在优秀文化阳光的照耀之下,是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完美契合了现代思想道德政治与法治课堂的要求。唯有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课堂建构的重要价值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跃胜  李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个伟大决议。深入贯彻学习第三个历史决议,包括深刻认识总结百年党史的必要性,牢牢把握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三次飞跃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理论逻辑的重要牵引力;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逻辑的主要推动力;“两个确立”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实践逻辑的必要行动力。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正确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