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49)
2023(2847)
2022(2317)
2021(2179)
2020(1786)
2019(3933)
2018(3485)
2017(6070)
2016(4007)
2015(4944)
2014(5188)
2013(4422)
2012(4115)
2011(3589)
2010(3565)
2009(2796)
2008(2629)
2007(2377)
2006(1899)
2005(1896)
作者
(9290)
(7512)
(7384)
(7002)
(4635)
(3538)
(3453)
(3013)
(2852)
(2825)
(2612)
(2564)
(2465)
(2415)
(2373)
(2358)
(2305)
(2290)
(2224)
(2067)
(2046)
(1853)
(1841)
(1811)
(1759)
(1711)
(1708)
(1671)
(1553)
(1548)
学科
中国(7764)
(7611)
经济(7599)
管理(6897)
理论(5568)
教育(5311)
(5234)
(5110)
企业(5110)
教学(3914)
文化(3723)
学校(3416)
业经(3325)
技术(3219)
(3058)
方法(2932)
学法(2768)
教学法(2768)
产业(2691)
职业(2501)
(2475)
学理(2463)
学理论(2463)
地方(2305)
政治(2228)
思想(2201)
(2176)
思想政治(2132)
政治教育(2132)
治教(2132)
机构
学院(47997)
大学(41298)
研究(15678)
职业(15398)
技术(13452)
管理(12159)
教育(11368)
(11102)
职业技术(10840)
经济(10569)
(10346)
师范(10242)
理学(10066)
理学院(9885)
(9842)
科学(9684)
管理学(9558)
管理学院(9459)
中国(9342)
技术学院(9321)
(9029)
(7872)
师范大学(7799)
研究所(7016)
中心(7006)
(6862)
(6523)
北京(6286)
(6281)
业大(5664)
基金
项目(30246)
研究(28571)
科学(23956)
教育(18227)
基金(17587)
编号(15191)
社会(14792)
(14716)
(14553)
国家(14461)
社会科(13758)
社会科学(13757)
课题(12832)
(12618)
成果(12274)
(11824)
科学基金(11689)
规划(9120)
基金项目(8888)
项目编号(8628)
重点(8128)
(8110)
(7822)
(7602)
职业(7489)
(7256)
主持(7188)
年度(7153)
主持人(7035)
(7007)
期刊
教育(23834)
中国(16207)
(14385)
经济(14385)
职业(14007)
研究(13274)
技术(11624)
技术教育(9946)
职业技术(9946)
职业技术教育(9946)
学报(6431)
(5974)
论坛(5974)
科学(5652)
大学(5387)
(5217)
管理(5081)
学学(4727)
(4562)
职教(4484)
图书(3751)
农业(3190)
书馆(3048)
图书馆(3048)
业经(2534)
财经(2527)
(2395)
金融(2395)
成人(2309)
成人教育(2309)
共检索到77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军  周俊华  
基于高职英语教材的先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职业院校教材所遵循的开发理念和可采用的实施路径共同形成其理路框架。其中,开发理念包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跨学科研究为引领;可采用的实施路径有融入内容职教特色化、融入形式方法范式化、融入形态融媒智慧化。此理路框架可采取的应用策略包含以突出职教特色为重点,深度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开发;以产教融合为手段,协同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肩负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是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教材建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质是引导中华文化身份意识觉醒和确立国家文化自信,是培育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强基石。中小学教材建设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利用现代装帧设计与可视化技术,鲜活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形、意、神;建构品牌教材和专题系列,多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时代意蕴。为此,需要健全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制度体系与组织机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统筹规划与具体实施;增强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学理支持和范式指导;建立中小学教材建设价值共创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研发资源和共享平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倩  
新时代要实现文化产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主要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以创意管理为主要治理模式的新型产业形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在科技创新推动中,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消费需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慧生  张广斌  蒋亚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最有效的路径。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传统文化向传统文化教育的转化,是当前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课程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化的研究逻辑。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位偏离和内容选择标准研究不足等相关基础性学理问题,通过以“一主两副”的内容选择维度和“类别呈现”的内容衔接维度,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多维分析图谱。基于多维分析图谱,综合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搭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视化分析平台,有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系统地融入现代课程教材体系的实践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建设中的创新性发展。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潘妙辉  
中华传统文化对滋养民族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有责任主动配合、大力支持教学部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文章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现状,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雪静  任焕茹  
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坚持文化氛围熏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夏向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秦和  
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1.全面系统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成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三全育人”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全育人”提供了丰富营养。文章提出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内培外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员育人”执行力;精准融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过程育人”亲和力;文化引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育人”影响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红  
春华秋实,万紫千红,中华职业教育之花香飘万里、九州芬芳;百花齐放,群芳争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彩纷呈、绽放异彩。2016年5月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在天津大礼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观摩了表演赛,多位著名的艺术家担任了此次表演赛的评委。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乔永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思政课是一门公共理论课程,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有效融合,不仅能够充实思政课程资源,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思政课教学任务的高效实现。二者的融合可以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促使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基于此,笔者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书,对二者的有效融合展开系统化的研究和探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茵茵  
<正>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培育现代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素养、道德修养和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现代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浪潮中保留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让它们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焕发生机,成为现代教育各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石国亮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日前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陈部长指出:"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这段言简意赅的话语,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说得生动形象而又语重心长。
关键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凡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高尚情操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在高等学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高等学校文化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传统文化接受偏离、功利化办学倾向明显、教师育人效能缺位和育人方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高等学校需要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重视教师的文化自觉养成、校园文化的涵养熏陶等,采取有效措施,把"无形"的文化"有形"落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开拓创新和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国祚  
界定传统文化必须考虑本土原创、民族特色、历史沿革三个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许多可以称之为精华的思想理念、智慧哲理、名言警句。使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积淀,因而有不同的文化传承,并构成不同的基本国情,进而影响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历史前进的脚步,不同程度地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