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0)
- 2023(10866)
- 2022(9717)
- 2021(9254)
- 2020(8004)
- 2019(17616)
- 2018(17816)
- 2017(33686)
- 2016(18704)
- 2015(21197)
- 2014(21544)
- 2013(20916)
- 2012(19039)
- 2011(17070)
- 2010(16909)
- 2009(15466)
- 2008(14681)
- 2007(12761)
- 2006(11020)
- 2005(9445)
- 学科
- 济(67659)
- 经济(67573)
- 管理(52870)
- 业(47581)
- 企(40181)
- 企业(40181)
- 方法(32204)
- 数学(27440)
- 数学方法(27097)
- 学(18990)
- 农(18242)
- 中国(18074)
- 财(16971)
- 业经(15161)
- 地方(14330)
- 理论(13624)
- 制(13441)
- 和(12062)
- 农业(11952)
- 技术(11242)
- 环境(11227)
- 贸(11204)
- 贸易(11197)
- 教育(11007)
- 易(10824)
- 务(10797)
- 银(10755)
- 财务(10721)
- 银行(10703)
- 财务管理(10701)
- 机构
- 大学(261886)
- 学院(259828)
- 管理(103300)
- 济(93223)
- 经济(90842)
- 理学(89739)
- 理学院(88706)
- 研究(87505)
- 管理学(86975)
- 管理学院(86530)
- 中国(63417)
- 科学(58788)
- 京(57141)
- 农(46360)
- 所(44680)
- 业大(43204)
- 财(42408)
- 研究所(41249)
- 中心(39517)
- 江(37978)
- 农业(36743)
- 北京(35895)
- 范(35237)
- 师范(34732)
- 财经(34230)
- 院(32389)
- 经(31109)
- 州(30908)
- 技术(30861)
- 师范大学(28004)
- 基金
- 项目(185590)
- 科学(143816)
- 研究(133405)
- 基金(132334)
- 家(116633)
- 国家(115655)
- 科学基金(98232)
- 社会(79723)
- 社会科(75262)
- 社会科学(75242)
- 省(73731)
- 基金项目(70897)
- 自然(66429)
- 自然科(64837)
- 自然科学(64822)
- 自然科学基金(63628)
- 划(62491)
- 教育(61473)
- 编号(55269)
- 资助(54659)
- 成果(44937)
- 重点(41482)
- 部(39606)
- 发(38765)
- 课题(38519)
- 创(38338)
- 科研(35801)
- 创新(35674)
- 计划(35013)
- 项目编号(34188)
共检索到371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赖晓健 洪万树 王桂忠 马细兰 张其永 王琼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épède)]感受性信息素(17α-P和17α,20β-P)的作用机制,以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进行中华乌塘鳢嗅觉系统孕酮受体的免疫定位和数量分析。结果显示,孕酮受体免疫阳性细胞在性成熟中华乌塘鳢的嗅上皮、嗅神经和嗅球上均有分布,免疫阳性细胞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嗅上皮、嗅球、嗅神经。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华乌塘鳢嗅觉系统的孕酮受体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与其性腺发育程度有关。性成熟雄鱼和雌鱼嗅上皮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高于性未成熟雄鱼和雌鱼;性未成熟鱼嗅神经上未发现孕酮受体免疫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赖晓健 洪万树 张其永
将性成熟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分别暴露于性信息素17α-P和PGE2 24 h和48 h后,检测其排卵率,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嗅觉系统上17α-P受体(PR)和PGE2受体(EP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暴露后雌鱼排卵率升高,且暴露48 h后的排卵率高于暴露24 h后的排卵率;嗅觉系统PR和EP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加。雌鱼排卵率的升高与PR和EP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具有一致性。研究结果提示,环境中的17α-P和PGE2有可能通过中华乌塘鳢嗅觉系统受体PR和EPs的介导,影响其生殖状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细兰 洪万树 张其永 柴敏娟 陈仕玺
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Lacepede)样品体长17.0~19.8 cm,性成熟鱼性腺为Ⅳ~Ⅴ期,性未成熟鱼性腺为Ⅱ期。取嗅囊切片、染色、固定。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拍照。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具一对纺锤形嗅囊,由前、后鼻孔与外界相通,嗅上皮向嗅囊腔内突起形成10~16个初级嗅板,初级嗅板上有次级嗅板,可增大嗅上皮的表面积。嗅板由嗅上皮和中央髓两部分构成,中央髓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嗅上皮排列于中央髓的两侧,由多层细胞组成。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嗅上皮分为非感觉区和感觉区两部分,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较薄且平滑,外缘高倍放大呈指纹状或块状结构;感觉...
关键词:
中华乌塘鳢 嗅觉器官 形态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方之平 潘黔生
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avidinbiotin peroxidasecomplex,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 releasinghormonereceptor,GnRHR)2种抗血清对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和鲇(Silurusasotus)的食道、贲门、胃底、幽门、前肠、中肠、后肠和胰中的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在鲇的食道、胃、肠、肠固有膜、肠肌间神经丛、胰腺和胰岛中均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雷忻 张育辉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隆肛蛙不同发育时期卵泡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主要在卵黄合成和卵黄合成后期的滤泡细胞中表达;3种激素受体在各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均有表达,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和卵黄合成后期表达强烈;3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在卵母细胞核膜中都有表达。这些结果说明,在隆肛蛙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主要调控卵黄合成及合成后期雌二醇和孕酮的合成与分泌,其受体可能通过基因组和非基因组两种机制发挥作用。
关键词:
隆肛蛙 性类固醇激素受体 免疫细胞化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利 唐文乔 刘东
嗅觉是鱼类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参与觅食、定位、避敌以及生殖洄游等行为。嗅觉功能基于嗅觉信号通路并由嗅觉受体蛋白识别外界环境中的气味分子而实现。嗅觉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嗅觉受体基因有5个家族,即主嗅觉受体基因(MOR)、犁鼻器Ⅰ型受体基因(V1R/ORA)、犁鼻器Ⅱ型受体基因(V2R/Olf C)、痕量胺相关受体基因(TAAR)和甲酰基肽受体基因(FPR)。鱼类占脊椎动物所有种类的50%以上,近年有关鱼类嗅觉受体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新的发现不断涌现,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甚少。本文总结了鱼类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研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和相应对策,并对研...
关键词:
鱼类 嗅觉受体基因 基因家族 基因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静凤 刘扬 赵芹 逄龙 薛长湖
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利用兔抗哺乳动物生长抑素血清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幽门垂、肠道全长及肛门)、肝胰脏、肾脏、脾脏以及生殖腺等器官的生长抑素(SS)分泌细胞进行定位和鉴别。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分泌细胞仅存在于胃和胰岛中,其他检测部位均未见分布。在胃中,生长抑素分泌细胞主要散在分布于胃黏膜上皮、胃小凹底部上皮和胃腺的颈部周围。在胃的不同部位,生长抑素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存有差异,以胃体部数量最多,贲门部次之,幽门部最少。参照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胃肠腔或腺腔有无直接联系,以及基部有无胞质突起的分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泽红 陈晓武 柳金雄 陈秋生
采用ABC免疫细胞化学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胃肠道5-羟色胺(5-HT)细胞和胃泌素(Gas)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观测,并比较了冬眠期和活跃期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5-HT细胞在胃和肠道各段均有分布,在胃分布于胃腺,在肠则分布于黏膜上皮。在胃的前部和中部,5-HT细胞位于胃腺各部,而在胃的后部,5-HT细胞则主要集中于胃腺的上部和胃小凹底部。在肠道中,由前向后5-HT细胞的分布呈递减趋势,且大部分细胞呈上窄下宽的锥体形、梨形等,顶端伸达肠腔,为开放型内分泌细胞,少数细胞为封闭型。前、中部胃腺中,Gas细胞的分布数量较多,且位于腺细胞之间,一般为开放型。后部胃腺中Ga...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宁 关素华 王卫民 刘寒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团头鲂 嗅觉器官 嗅觉受体基因 基因表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金勇 柳学周 史宝 徐永江
采用qRT-PCR方法分析性成熟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卵母细胞的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mRNA的表达,研究发现,在发育Ⅳ期的卵巢,处于第Ⅳ时相的卵母细胞PGRMC1 mRNA表达量最高(P<0.05),表明PGRMC1主要在卵母细胞成熟阶段发挥作用。PGRMC1对HCG调控作用的正向应答效应预示其参与了卵母细胞成熟调控,为进一步探讨PGRMC1在半滑舌鳎繁殖过程的功能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红彦 彭方仁 吴青霞 白晋华
依据银杏枝条中32和36ku蛋白质含量的明显季节变化,推测它们是银杏的营养贮藏蛋白质。采用间接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定位技术,对这2种蛋白质进行细胞化学定位。32和36ku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免疫相关性,它们分布在一些皮层薄壁细胞和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中,存在于这些细胞的小液泡里。研究结果揭示这2种蛋白质的组织分布式样,为这2种蛋白质是银杏的营养贮藏蛋白质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银杏 营养贮藏蛋白质 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辉洋 叶海辉 李少菁 王桂忠
为探讨5-羟色胺和神经肽Y在锯缘青蟹脑内的存在与否和分布状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5-羟色胺和神经肽Y阳性细胞和神经髓质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在锯缘青蟹脑中共12个胞体群和11个神经髓质中,前脑和中脑中有4个细胞群和6个神经髓质检出5-HT免疫阳性反应;中脑和后脑中有7个细胞群和3个神经髓质具有NPY免疫阳性反应。5-羟色胺和神经肽Y在锯缘青蟹脑内的特异性分布,为其参与神经生理活动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利华 马国辅 陈超 邢军 张建生 吴井生
采用混合基因组DNA池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小梅山猪、枫泾猪、大白猪pg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扫描,共发现1个单核甘酸多态性位点(SNP)。外显子1序列中1 319 bp处发生C→T的碱基突变,即C1319T,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化,属于同义突变;针对突变位点,建立错配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进行检测,发现3种猪的pgr基因可以分为AA、BB、AB 3个基因型,小梅山和枫泾猪有AA、AB 2种基因型,大白猪中有BB、AB 2种基因型。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赖晓健 洪万树 杨薇
应用酶消化和机械吹打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分离出中华乌塘鳢(Bostrychys sinensis)嗅囊中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再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中华乌塘鳢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流等电生理学特征。结果表明,中华乌塘鳢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具有典型的双级神经元结构特征,包括细胞体,轴突,树突以及树突顶端的嗅结和纤毛。嗅觉感受神经元静息电位为(57±6.37)mV,动作电位峰值为(38.30±0.95)mV。在60~+80 mV的阶梯去极化脉冲刺激中,内向电流在60~40 mV激活,20~0 mV达到最大值,内向电流峰值为(69.08±44.15)pA。外向电流在...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魏凯 陈春山 张旭光 郭弘艺 李超 马龙 郭明磊
嗅觉是鱼类重要的感觉之一,鱼类可通过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刺激物而获得环境信息,在其行为生态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质污染,鱼类嗅觉行为生态也备受关注。对鱼类嗅觉器官结构、嗅觉差异、嗅觉定向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鱼类种间、种内个体识别,摄食,生殖,洄游,领地防御等行为生态中嗅觉的作用和机制。总结鱼类嗅觉行为生态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对水产养殖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鱼类 化学感受 嗅觉 行为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