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2)
2023(12597)
2022(10750)
2021(10153)
2020(8473)
2019(19754)
2018(19541)
2017(37826)
2016(20306)
2015(23071)
2014(23015)
2013(22733)
2012(20914)
2011(18653)
2010(18881)
2009(17506)
2008(16235)
2007(14265)
2006(12604)
2005(10826)
作者
(57018)
(46896)
(46527)
(44273)
(29855)
(22416)
(21356)
(18355)
(17937)
(16804)
(16222)
(15546)
(14791)
(14659)
(14645)
(14216)
(13821)
(13812)
(13403)
(13289)
(11650)
(11466)
(11306)
(10738)
(10552)
(10443)
(10426)
(10419)
(9446)
(9215)
学科
(77215)
经济(77127)
管理(56441)
(54049)
(45603)
企业(45603)
方法(35126)
数学(29854)
数学方法(29520)
(27788)
金融(27787)
中国(27503)
(25321)
银行(25285)
(24429)
(21240)
(20673)
地方(19131)
业经(18490)
(16661)
(16353)
(15616)
贸易(15603)
(15212)
理论(14960)
农业(14081)
(14001)
财务(13928)
财务管理(13907)
企业财务(13245)
机构
大学(279253)
学院(276860)
管理(110905)
(109095)
经济(106517)
理学(95553)
理学院(94524)
管理学(92994)
管理学院(92504)
研究(91874)
中国(74260)
(59845)
科学(55439)
(50833)
(45019)
中心(44116)
(41434)
研究所(41030)
财经(40649)
业大(39950)
(39622)
北京(38285)
(36943)
(36827)
师范(36489)
(33637)
(33488)
经济学(32502)
农业(32258)
财经大学(30469)
基金
项目(189849)
科学(148171)
研究(142677)
基金(135837)
(116949)
国家(115922)
科学基金(99589)
社会(87831)
社会科(83212)
社会科学(83190)
(74262)
基金项目(72603)
教育(65260)
自然(63899)
自然科(62375)
自然科学(62364)
(62245)
自然科学基金(61208)
编号(59631)
资助(56064)
成果(49001)
重点(42205)
(41790)
课题(40969)
(40701)
(39717)
项目编号(37265)
创新(36973)
科研(36128)
教育部(36070)
期刊
(117640)
经济(117640)
研究(84366)
中国(54030)
学报(41287)
管理(39678)
(37916)
金融(37916)
科学(37650)
(37413)
(36985)
教育(34593)
大学(31618)
学学(29216)
农业(25891)
技术(24191)
财经(18955)
业经(18772)
经济研究(18105)
图书(17424)
(16036)
理论(15276)
问题(15206)
实践(14258)
(14258)
科技(13113)
(12981)
现代(12622)
技术经济(12513)
国际(12316)
共检索到414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加韬  
中国相对于俄罗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的综合优势(经济、金融、政策、基础设施和人才等)更加明显,但作为战略目标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两个大国,在未来两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对于战略空间、金融资源、金融创新和货币领域的竞争将不可避免。建议在竞争的同时,要加强政策、资本市场、货币领域的合作,力争实现错位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启动十五年来,虽然成效显著,但对其进程的判断仍然是模糊的。本文通过对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的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变量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发现上海作为国内金融中心虽然地位基本稳固,但与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尚存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产值较低、金融市场结构急需优化、金融衍生商品交易规模有待提高、金融人才资源密度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缺乏宽松而又严格的法规体系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分阶段目标体系和相应举措。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虎城  
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取决于自身的经济金融实力,也有赖于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大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视角对香港和上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香港在总部经济集聚效应、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则在经济发展腹地、城市群重点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未来上海和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各自所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高山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低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高山  
目前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但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乔章凤  
金融中心评价指数对于度量评估现有金融中心、预测其发展潜力、判别新金融中心的产生,以及决定国际市场对金融要素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对国际成熟型金融中心评价指数CFCI和IFCD INDEX的对比分析,从理论基础、指标体系以及排位次序等方面进行评述,进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数核心类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人力资源体系构建、专业服务提供、监管框架搭建以及税收支持政策等核心要素下,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与创新三个重要的评价因素,以期为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山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层级与底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逐步提高。各国际金融中心提高竞争力的经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放松管制、金融创新、金融基建与政府推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于国栋  
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分工合理的国际金融中心体系,既是统筹国内外两大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和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国已有14座城市入选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国际金融中心体系建设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美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历史早于我国,通过对比分析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戈建国  王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部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的一项国策,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开放和高效的监管体系。政府主导在前期有助于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同时对市场机制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应该逐渐加强法律的作用,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平等、自由的市场环境。尽快制订涉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法规和规章,提升上海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这三大监管机关的行政地位和监管权限,完善现有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金融法院,"为提高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袁琼  
本文分析了深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实力支持力度不足;深港金融合作的广度深度不足;司法制度保障力度不足;体制机制协调力度不足。针对上述"四个不足",文章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即积极推进深港国际金融合作上新水平;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着力开展金融创新;继续主动争取中央政策支持;着力增强经济实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国强  邓文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已进入到了最后的关键阶段。上海、北京和深圳凭借各自的优势金融资源,相应提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框架。本文通过对比总结三地的金融发展布局和现有成果,试图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浩余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建设,对于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评估与分析得到的结论证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目前正处于由国内中心金融到区域(APEC)金融中心转变的阶段。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但是金融集聚优势不明显,制度与政策的限制重重,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金融业务创新原动力不足。若不在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改善,将阻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