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5.222.197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35)
2023(19257)
2022(16249)
2021(14861)
2020(12865)
2019(29139)
2018(28840)
2017(55678)
2016(29918)
2015(33769)
2014(33461)
2013(33253)
2012(30672)
2011(27676)
2010(27949)
2009(26439)
2008(26196)
2007(23815)
2006(21094)
2005(19277)
作者
(85720)
(71859)
(71812)
(68244)
(45997)
(34325)
(32467)
(27936)
(27298)
(25806)
(24582)
(24165)
(23062)
(22957)
(22479)
(22154)
(21279)
(21141)
(20801)
(20641)
(17915)
(17592)
(17578)
(16526)
(16142)
(16091)
(16031)
(15843)
(14524)
(14204)
学科
(143900)
经济(143731)
(107130)
管理(102640)
(94008)
企业(94008)
方法(61037)
数学(50905)
数学方法(50372)
(41114)
(37805)
业经(36315)
中国(33313)
(28932)
地方(28537)
(27218)
财务(27140)
财务管理(27084)
农业(26224)
企业财务(25712)
技术(25210)
(23907)
(22855)
贸易(22839)
理论(22187)
(22120)
(21843)
(21082)
(20471)
银行(20427)
机构
学院(436153)
大学(432807)
(192240)
经济(188567)
管理(173267)
理学(148319)
理学院(146860)
管理学(144626)
管理学院(143798)
研究(142726)
中国(111988)
(91140)
(90045)
科学(83284)
(71331)
财经(71312)
(69313)
(67777)
中心(66417)
(64551)
研究所(63663)
业大(60968)
经济学(59275)
北京(56511)
农业(53950)
经济学院(53262)
(52674)
财经大学(52412)
(51688)
(51238)
基金
项目(281139)
科学(223710)
研究(206725)
基金(206223)
(177808)
国家(176311)
科学基金(153734)
社会(134485)
社会科(127690)
社会科学(127660)
(110541)
基金项目(108696)
自然(98120)
自然科(95929)
自然科学(95902)
教育(95192)
自然科学基金(94266)
(91192)
资助(84561)
编号(82314)
成果(66289)
(63002)
重点(62824)
(62085)
(60476)
创新(57485)
课题(56850)
国家社会(56144)
教育部(54851)
(54823)
期刊
(220134)
经济(220134)
研究(131077)
中国(87111)
(75979)
管理(70758)
(63563)
学报(61010)
科学(59216)
大学(47939)
学学(45667)
农业(42878)
技术(42742)
(42628)
金融(42628)
教育(40284)
财经(37183)
经济研究(35343)
业经(34825)
(32011)
问题(28275)
技术经济(25809)
(25215)
统计(22662)
(22417)
(21437)
世界(20833)
现代(20509)
商业(20345)
财会(20221)
共检索到66570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超  黄群慧  贺俊  杨伶  
创新驱动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低技术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那么创新在中低技术制造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文章对产业集聚、创新和地方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假说,构建了一个由创新担当中介作用的互动关系模型,并以木材加工业两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为样本检验假说。回归结果表明:LMT制造业的创新活动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该行业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有关。中间品行业集聚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但是这些创新活动并不能显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终端产品行业的创新活动则能够显著提升地方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雷鹏  
产业集群依托其内在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然而,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其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会扩大区域差距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大致的测算,虽然没有艾利森和格莱赛那样精确,但对产业空间集聚度测度没有较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与工业总产值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其他的相关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度大多与其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正说明了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邱志萍  幸怡  
基于2003—2019年108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普通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其异质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正向的技术创新效应,这在替换关键变量、剔除特殊样本、面板分位数估计和克服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效应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变小,同时在东部和大型城市中最强,而西部和中小型城市则最弱且不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和技术创新存在愈加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特征,协同集聚显著促进本地技术创新,但对邻近城市则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这在不同权重矩阵下仍成立。因此,应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发展,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积极发挥产业协同集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萃  
本文以知识溢出的地方化(localization)特性为前提条件,从空间视点切入,首次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最大似然估计得出的结果表明,制造业区域集聚之技术创新效应非常显著。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对高创新行业和高集聚行业拓展回归分析的支持。研究还显示,FDI对高创新行业的技术创新作用并不显著,反而出现了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逆向技术扩散的可能。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千里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依靠外商投资来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是根本出路,必须以国内制造企业为主,科学选择优先发展领域,着力营造有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技术路线图工程,培育高端人才,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力。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日本47个行政区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的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地区运输成本较高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显著的正向效应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时,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随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提高,制造业空间集聚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略小于制造业增长的拐点值。同时,数据分析显示,在本文分析的数据时间段内,多数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现实意义讨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李泽扬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结合及构建新的空间集聚指标,深入考察企业的空间集聚对企业动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拓展相关理论模型,对企业空间集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创新、进入与退出等动态演变,进而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的经纬度地理坐标信息,构建了刻画城市企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新指标,从城市层面对理论分析进行了计量检验。数据检验支持了理论分析的主要结论:中国城市中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对新企业进入和制造业增长均呈现"倒U型"影响,其影响企业进入的拐点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晨璐  李凌超  程宝栋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9年的木材加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量化分析了中国木材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999—2004年期间中国木材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迅速大幅提升,2004年后逐渐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木材加工业的4位数行业成为高度集聚的行业,而不很集聚的细分行业数量则越来越少;1999—2009年,中国木材加工业企业集聚地区由东北三省向东部沿海一带转移;中国木材加工业聚集水平增速已超过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曾光  聂鑫  路宇  李菲  
本文基于中国317个地级市农产品加工业微观企业数据,采用Levinsohn-Petrin半参数法对企业和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引入就业市场潜能指标控制城市规模,实证检验地方经济结构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采用从业人数滞后项、地理中心度以及地面平均坡度等工具变量,对就业市场潜能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集聚外部性的不同来源和强度,避免了传统方法对产业集聚效应的高估。地方经济结构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同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外部性,通过知识溢出等微观机制显著地促进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之相反,多样化和竞争外部性,则由于存在“拥挤效应”和过度竞争,阻碍城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品  李良智  赵立昌  
采用2006—2009年江西省11地级市20个制造业构成的时间—地区—行业的三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关系,并运用新地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拐点出现的原因。结果表明:追求经济增长最大化时,加工制造业较非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非加工制造业较加工制造业需要更高的集聚水平;要素禀赋高的鄱阳湖地区较要素禀赋低的非鄱阳湖地区可以达到更高的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水平;江西省11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专业化水平远没有达到经济增长最大时的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涛  何双希  
基于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各行业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肇庆市在行业层面的制造业区位熵。结果显示,肇庆市传统制造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集聚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先进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集聚水平呈增长趋势。先以2011—2018年肇庆市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制造业区位熵越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再分别以肇庆市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共24个行业的区位熵计算结果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结果显示,肇庆市先进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多种不同关系。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肇庆市应坚持制造业优先发展,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做好劣势产业转移;积极引育先进制造业产业,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卉  詹宇波  周凯  
本文旨在实证检验中国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构造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C门类制造业中类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产业内集聚指数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专业化指数和企业规模来计量和解释不同产业集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都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的表现是不同的。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