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9)
2023(4879)
2022(4006)
2021(3554)
2020(2797)
2019(6074)
2018(5966)
2017(10454)
2016(6173)
2015(6744)
2014(6778)
2013(6704)
2012(6124)
2011(5813)
2010(5727)
2009(4799)
2008(4731)
2007(4267)
2006(3903)
2005(3527)
作者
(22983)
(19387)
(19221)
(18250)
(12084)
(9628)
(8402)
(7555)
(7205)
(6854)
(6798)
(6638)
(6569)
(6505)
(6365)
(6086)
(5829)
(5780)
(5644)
(5595)
(5191)
(4989)
(4698)
(4446)
(4347)
(4297)
(4187)
(4125)
(4112)
(4056)
学科
(20526)
经济(20509)
管理(17772)
环境(15052)
(12819)
(10306)
生态(8577)
(8089)
企业(8089)
方法(7268)
(6764)
资源(6688)
数学(6117)
数学方法(5948)
(5700)
(5690)
规划(5661)
环境规划(5557)
中国(4946)
地方(4481)
业经(4383)
(4112)
经济学(3955)
(3901)
区域(3893)
农业(3835)
(3630)
森林(3630)
(3596)
(3515)
机构
大学(90773)
学院(89712)
研究(40604)
科学(31867)
管理(28425)
(28366)
中国(28043)
经济(27612)
(26021)
理学(24127)
理学院(23767)
(23757)
管理学(22893)
管理学院(22781)
研究所(22552)
业大(21959)
(21516)
农业(20346)
中心(17701)
(16448)
(15327)
(15035)
(14640)
实验(14315)
北京(14109)
实验室(13664)
研究院(13512)
农业大学(13276)
重点(12934)
科学院(12933)
基金
项目(70814)
科学(52777)
基金(49866)
(49104)
国家(48814)
研究(42530)
科学基金(38317)
(28829)
自然(28705)
自然科(27840)
自然科学(27832)
自然科学基金(27283)
基金项目(26638)
(25494)
社会(24149)
社会科(22852)
社会科学(22847)
资助(20556)
教育(17963)
计划(17763)
重点(17755)
科技(17665)
(15909)
科研(14964)
编号(14427)
专项(13699)
(13591)
(13409)
创新(12841)
课题(11467)
期刊
(31800)
经济(31800)
学报(27242)
科学(22622)
(21647)
研究(20584)
大学(18776)
学学(18272)
中国(17167)
农业(14878)
林业(11947)
管理(9219)
(8775)
业大(8497)
资源(7778)
(7410)
科技(6759)
技术(6595)
教育(6587)
(6451)
农业大学(5975)
业经(5651)
自然(5576)
生态(4910)
(4807)
金融(4807)
科技大(4589)
科技大学(4589)
中国农业(4343)
(3978)
共检索到131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进  汤玉喜  唐洁  杨艳  吴敏  
以中亚热带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8种乡土树种营造的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8种幼树不同器官碳含量不同,树干碳含量在454.7~500.0 g/kg之间,树枝碳含量在426.0~474.0 g/kg之间,树叶碳含量在448.4~495.8 g/kg之间,树根碳含量在436.0~490.4 g/kg之间;2)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和不同树种的相同器官碳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0~10 cm土壤碳含量最高(23.9~25.5 g/kg);4)4种人工混交幼龄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92.56%~94.72%,其次为乔木层(3.75%~4.98%),其中树干占整个乔木层碳贮量的45.45%~58.64%,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5)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7.06、165.72、162.97和160.97 t/hm~2,其中马褂木×香樟×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幼龄林(MLCLS)碳贮量高于其他3种幼龄混交林。随着林龄的增长,人工林碳储量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郑路  蔡道雄  卢立华  明安刚  李朝英  
研究比较了我国南亚热带5个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结果表明: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不同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以火力楠林具有最大的储碳能力,其碳储量为359.43 t/hm2,其次是米老排林,为319.80 t/hm2,红椎林、马尾松林和铁力木林碳储量差异不大,分别为225.87 t/hm2、222.43 t/hm2和207.81 t/hm2。乔木层与土壤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总量的95%以上。不同树种林分乔木层碳储量以米老排林最高,为188.09 t/hm2,其次是火力楠林,为176.44 t/hm2,再其次是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丰丰  张灿明  李有志  
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密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56.15%~64.51%,表现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凋落物层平均含碳率分别为53.79%、41.61%、54.98%,0~80 cm土壤层的平均含碳率为2.42%,且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2)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总碳密度为268.92 t/hm2,其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分别占总碳密度的35.23%(94.74t/hm2)、0.72%(1.93 t/hm2)、64.05%(172.25 t/hm2)。土壤碳密度约为植被碳密度的1.81倍;(3)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学君  肖舜祯  王伟峰  张旭东  
基于样地实测法和森林固碳计量理论,分析杉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及分配特征,揭示经营杉阔混交林在固碳增汇方面的潜力优势。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乔木层碳储量增加了64.97 t/hm~2;土壤碳储量增加了18.23 t/hm~2。在林龄、密度、立地等相近的情况下,杉阔混交林较杉木纯林的固碳潜力大。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杉阔混交林在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积累等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和造林密度可以明显增加植被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杉阔混交林经营是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舒  申双和  温学发  张心昱  孙晓敏  王辉民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改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陆地生态系统所固定的碳主要通过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中,而温度和水分是调节生态系统呼吸的重要因素。ChinaFLUX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通量站夏季雨热不同季而造成的季节性干旱为探讨温度和水分对生态系统呼吸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天然的试验条件。研究利用该生态系统2003—2010年涡度相关和常规气象数据,阐述了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特征,对比分析了只考虑温度与同时考虑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和年呼吸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异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呈现指数响应特征。但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生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旭   郭昊   宝音满达   周光益   陈跃华   李党仁  
【目的】季节性极端干旱对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影响的相关领域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其对亚热带杉木混交林受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有限。本文探索林分中哪些林分类型更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受损或死亡的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亚热带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以2022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干旱为契机,以林龄相近的杉木-闽楠为主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按陡坡缓坡2种坡度、2种树种混交与3种以上树种混交4个类型,分别设置3块植物样地,调查样地内物种组成、胸径、树高、单木受损率以及土壤物理性等,分析了2022年本次极端干旱气候特征、不同坡度林分受损率、受损木组成及影响因素等。【结果】坡度对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而混交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无影响,混交类型对表层(0~20 cm)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影响减少,相同混交类型中,不同坡度对这些指标无显著的影响;干旱导致树木不同程度的损伤,平均受损率为29.18%,其中轻度受损、中度受损和重度受损分别为15.46%、2.42%和11.3%;受损木中主要为林冠层优势种和林下更新层受损严重,其中阔叶树比针叶树受损严重,人工栽培种比天然更新种受损严重;坡度和坡位对树木受损率影响最大,此外还受林分密度、土壤密度、土壤团聚体、海拔、20 cm土层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2022年南方极端干旱呈现了降水格局显著变化的特征,这些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具有一致性,,多树种混交有利于提高森林的抗旱能力,坡陡和上坡位易受干旱的影响,干旱对森林的影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今后亚热带森林管理过程中以构建多树种混交林为主,确定合理的林分密度,加强表层土壤管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  周国逸  孙阁  张德强  闫俊华  赵辉  
该文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辐射分量:下行短波辐射(RSd)、上行短波辐射(RSu)、下行长波辐射(RLd)和上行长波辐射(RL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各辐射分量日总量的大小顺序为:RLu(36.34 MJ/(m2.d))>RLd(32.43 MJ/(m2.d))>>RSd(12.46 MJ/(m2.d))>RSu(0.98 MJ/(m2.d)),长波辐射的变异系数(CV)远小于短波辐射,而波长相同时上行辐射的CV小于下行辐射.除RLd外,其余3种辐射的月均通量呈单峰形变化.RSd与RSu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均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RLd和RLu的日均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西林  蒋益民  张龚  向仁军  
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在湖南韶山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4个采样区进行酸雨监测,分析林内穿透水中主要离子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森林冠层后pH值明显升高,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对SO24-、NO3-、Mg2+、NH4+和Na+具有吸收作用,SO24-、Ca2+和Mg2+的冠层淋溶百分率随降雨量的增加明显减少。Ca2+、K+和Cl-的冠层淋溶百分率随着pH值增加而增加。韶山地区在常年酸沉降作用下,森林冠层对酸性离子SO42-、NO3-的吸收作用最强。根据18个月离子浓度平均值来计算,韶山地区森林冠层离子的淋溶序列为:K+>Ca2+>Cl->Mg2+>SO24->NO3->NH4+>N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耆  赵厚本  周光益  隆卫革  甘谷列  吴尚勇  蒙敏燕  陈金兰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巢林  洪滔  林卓  刘艳艳  廖陈辉  林兴平  吴承祯  
以中亚热带杉阔混交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偏度、峰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杉阔混交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Normal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Logistic分布、负指数分布等6种概率密度函数对杉阔混交林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χ2检验法来检验6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林分平均胸径为14.2 cm,在5.2~40 cm之间变动,径阶分布范围不大;林分直径分布曲线为左偏态,中小径阶林木株数居多数;林分直径主要分布在6~28 cm径阶,株数累积百分比高达90%以上;6种分布函数中,以Logisti c分布函数模拟杉阔混交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同小娟  张劲松  孟平  黄辉  国琳  尹昌君  高峻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栎-刺槐-侧柏人工混交林生态系统进行连续2年的碳通量观测。结果表明:人工混交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明显,但日变化只在生长季(4—10月)才变得显著。2006和2007年人工混交林NEE的变化范围分别在-27.1~8.1和-24.4~9.8gCO2·m-2d-1,最大月平均CO2吸收量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生长季净碳吸收约占全年的96%。人工混交林是较强的碳汇,2006和2007年净碳吸收量分别为549.1和445.4gC·m-2a-1。春季干旱是2007年人工混交林净碳吸收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宝  王民煌  余再鹏  林思祖  林开敏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云  欧阳志云  黄志刚  郑华  王效科  
本文对南方红壤区常见林地类型-杜仲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进行了监测,并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杜仲林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特征影响,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穿透雨率升高,截留率降低,并且两者在高的雨量和雨强下逐渐趋于恒定。在测定期间,杜仲林穿透雨率为72.7±7.8%,树干流率为7.7±1.8%,截留率为19.6±9.9%。杜仲林下穿透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与树主干距离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提高,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率显著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蔡道雄  卢立华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organs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leaf (510.5)>bark (501.8)>wood (485.1)>root (476.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