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59)
2023(4290)
2022(3634)
2021(3405)
2020(3066)
2019(6816)
2018(6824)
2017(12771)
2016(7401)
2015(8020)
2014(7967)
2013(7719)
2012(7365)
2011(6695)
2010(6738)
2009(5978)
2008(5960)
2007(5515)
2006(4838)
2005(4349)
作者
(24007)
(20199)
(20163)
(19076)
(12779)
(9874)
(9065)
(7928)
(7649)
(7235)
(7050)
(6982)
(6845)
(6792)
(6699)
(6224)
(5931)
(5912)
(5854)
(5851)
(5338)
(5249)
(4979)
(4650)
(4546)
(4537)
(4403)
(4284)
(4242)
(4240)
学科
(25898)
经济(25876)
管理(14462)
(13799)
(11053)
(10665)
企业(10665)
方法(9314)
数学(8060)
数学方法(7921)
地方(7834)
(7332)
中国(6971)
(6356)
(5692)
(5610)
贸易(5605)
(5427)
结构(5069)
业经(4936)
农业(4709)
(4686)
金融(4684)
产业(4604)
(4364)
银行(4335)
(4296)
(4180)
环境(4172)
(4072)
机构
大学(100255)
学院(100052)
研究(43738)
(35970)
经济(35079)
管理(31797)
科学(31607)
中国(31433)
理学(26733)
理学院(26293)
管理学(25492)
管理学院(25321)
(25106)
(24848)
(23561)
研究所(23250)
业大(20746)
农业(19480)
中心(18864)
(17701)
(16449)
(16417)
(15668)
北京(15560)
(14277)
研究院(14246)
(14089)
师范(14042)
科学院(13411)
财经(12851)
基金
项目(72847)
科学(54807)
基金(50528)
(48580)
国家(48262)
研究(47296)
科学基金(37938)
(29051)
自然(27046)
基金项目(26898)
社会(26867)
自然科(26262)
自然科学(26252)
自然科学基金(25757)
(25602)
社会科(25399)
社会科学(25393)
资助(21248)
教育(20989)
重点(18189)
编号(17876)
计划(16362)
(16320)
科技(16180)
科研(14735)
(14734)
成果(14431)
课题(14233)
(13955)
创新(13273)
期刊
(40617)
经济(40617)
研究(28749)
学报(25364)
科学(21685)
(21288)
中国(19972)
大学(17985)
学学(17410)
农业(14100)
(11919)
林业(11122)
管理(10555)
教育(10366)
(8536)
技术(7677)
(7657)
金融(7657)
业大(7375)
业经(7273)
经济研究(6551)
资源(6451)
科技(6142)
(5961)
问题(5811)
财经(5744)
(5025)
农业大学(4996)
自然(4521)
统计(4389)
共检索到153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金磊  方晰  辜翔  李雷达  刘兆丹  王留芳  张仕吉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演替阶段相邻的2种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区系特征,旨在丰富亚热带地区森林动态资料,为加快该地区森林生态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结合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林龄为45~50年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和林龄为80~90年处于演替亚顶极阶段的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分别设置3块30 m×30 m固定样地,对胸径≥1 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计算群落多样性指数、特征值和相似系数等指标。【结果】PLL、LAG树种丰富,具有占绝对优势的优势种,且在群落内空间分布比较均匀,LAG树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PLL,且双子叶植物明显增加; PLL、LAG树种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乔木树种,特别是常绿阔叶乔木树种,PLL以松科、壳斗科为主,呈现针阔混交林特征,LAG以壳斗科、樟科、漆树科、金缕梅科和八角枫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呈现常绿阔叶林特征;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垂直结构层次分化明显,LAG各层次树种比PLL更丰富,特别是林下1~5 m层和林冠≥15 m层; PLL、LAG的种数和株数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主要集中在1~8 cm径级; LAG中大径级的种数和株数多于PLL; PLL中,马尾松林下更新失去优势,为衰退型,柯、檵木为增长型,表现出PLL向LAG演替; LAG中,马尾松衰退明显,柯、青冈为增长型,杉木为稳定型; PLL、LAG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具有较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LAG热带成分科、属、种多于PLL。【结论】PLL、LAG树种组成、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植被恢复应遵循群落演替动态规律,对已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可采用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演替,或通过人工干预(如补植常绿阔叶树种)缩短恢复时间,搭配合理的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次生林改造或"针改阔"过程中,应加强泛热带分布型植物的利用,选择起源和演化具有相似性的阔叶树种作为建群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丽娟  项文化  李家湘  邓湘雯  刘聪  
利用1 hm2固定样地数据,分析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石栎-青冈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胸径≥1 cm的植物共38科55属73种,常绿种(50.68%)和落叶种(49.32%)所占的比例相当,没有大型木质藤本;壳斗科重要值最大,达35.94,是群落的优势建群科;植物种数、个体数量、胸径级和高度级呈倒"J"型分布,表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分化明显,结构稳定,更新良好;该群落具有典型亚热带区系性质,与日本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属于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石栎-青冈群系组,起源应不迟于第三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梦雪  赵洋毅  王克勤  段旭  卢华兴  涂晓云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探讨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对大孔隙的影响。[结果]垂直剖面大孔隙数量和总孔隙度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水平方向孔隙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不同林地间孔隙度大小依次为: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孔隙面密度(Mz)随土层加深单调递减,孔隙复杂度(Dz)与其相反,常绿阔叶林Dz最大(2.006),云南松林最小(1.595),说明群落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大孔隙扭曲变异度大。土壤分形特征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结构较其余两种群落好,土层越深,土壤结构变差。相关分析显示,Mz与D_团(团聚体分形维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不同径级团聚体含量和D团与土壤孔隙面密度的影响较显著。[结论]土壤大孔隙与结构随演替进程明显提高,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和提升森林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刚   庞庆玲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军辉  黄忠良  欧阳学军  张池  李林  周小勇  
该文通过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固定植物样带,研究地上植物组成数量特征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植物样带共有木本植物93种,其中,乔木60种,灌木33种;草本植物30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种.②植物样带土壤种子库出现木本植物36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25种.土壤种子库木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183粒m2,其中,灌木平均数量为162粒m2,乔木平均数量为21粒m2,灌木在土壤种子库中的数量远远高于乔木;出现草本植物13种,其中蕨类植物3种,草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为215粒m2.③土壤种子库与地上优势种相关性比较:草本>灌木>乔木.土壤中,草本植物种子数量以先锋种为主;乔木中,演替中间种的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家城  陈力  
亚热带多优势种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 ,依第 1优势种的耐荫、喜湿特性 ,可划分为 6个阶段 :(1 )针叶林阶段 ;(2 )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3)以阳生性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4)以阳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当中生性树种成为第 1优势树种表明演替已进入顶极阶段 ,此后 ,又以优势树种分布格局为依据 ,将顶极阶级分为第 5、第 6阶段 ;(5 )未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 ;(6 )发育完善的顶极阶段。据此 ,判定本文所研究的常绿阔叶林处于未发育完善的演替顶极阶段。干扰强度与强阳生性树种种群扩展程度呈正相关。若干扰导致强阳生性树种替代群落原第 1优势树种 ,称这种干扰为导致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为了探讨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润楠次生林的垂直层次结构、种群水平分布格局、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润楠次生林群落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外植物4个基本层次,物种数量排序为灌木层(23种)>草本层(19种)>乔木层(16种)。乔、灌、草重要值在10以上的主要种群有7个,其水平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占绝对优势,占主要种群的71.43%。β分布和Γ分布能较好地模拟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径阶与树高分布曲线反映乔木层中小径阶、矮小林木占多数。多数种群的聚集分布有利于促进黄壤坡地的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景  邓永红  曾小平  刘世忠  孟泽  李跃林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法(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TDP),对我国南亚热带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树干液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合同步监测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日间中午(13:00—14:00)的树干液流速率最高,湿季最高峰值为25.24 g·m~(-2)s~(-1),干季最高峰值为17.75 g·m~(-2)s~(-1),夜间也存在微量树干液流;2)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vapor pressure deficiency,VPD)的影响,湿季中光合有效辐射起主要作用(P<0.001),干季中水汽压亏缺起主要作用(P<0.001);在干湿两季,树干液流速率滞后于光合有效辐射,提前于水汽压亏缺;3)湿季的蒸腾量显著高于干季(P<0.001);与森林恢复初期的马尾松树干液流相比,本地区树干液流速率相对较低,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下降;4)研究结果揭示了华南地区的群落先锋树种马尾松在演替中期时的水分利用特征,对该地区森林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小飞  杨智杰  谢锦升  易黎明  钟小剑  杨玉盛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和25.31μg·m-2h-1,天然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10.83~75.02μg·m-2h-1,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7.66~46.40μg·m-2h-1;地表CH4氧化速率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影响地表CH4氧化速率,而土壤温度对地表CH4氧化速率的影响则因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深度而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友均  梁星云  覃林  李智勇  谭玲  邵梅香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24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cm...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荣  陈圆圆  骆争荣  丁炳扬  
为了解分布在中国东部中山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短期群落动态,于2003年和2008年,对面积为5 hm2的百山祖森林动态样地进行2次全面调查,分析群落内主要树种的补员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①从2003年到2008年,该样地内胸径≥1 cm的植物共有2 343株死亡,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7.79%,分属于96个物种,占物种总数62.75%。5 a间,新增加的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中共有1 131株,占样地内个体总数的3.93%。有补员个体的物种共计65种,占物种总数的36.72%。②百山祖5 hm2样地,胸径≥1 cm的所有个体的年死亡率为1.45%,年补员率为0.62%。灌木的年平均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进  汤玉喜  唐洁  杨艳  吴敏  
以中亚热带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8种乡土树种营造的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8种幼树不同器官碳含量不同,树干碳含量在454.7~500.0 g/kg之间,树枝碳含量在426.0~474.0 g/kg之间,树叶碳含量在448.4~495.8 g/kg之间,树根碳含量在436.0~490.4 g/kg之间;2)相同树种不同器官和不同树种的相同器官碳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0~10 cm土壤碳含量最高(23.9~25.5 g/kg);4)4种人工混交幼龄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92.56%~94.72%,其次为乔木层(3.75%~4.98%),其中树干占整个乔木层碳贮量的45.45%~58.64%,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5)4种幼龄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为167.06、165.72、162.97和160.97 t/hm~2,其中马褂木×香樟×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幼龄林(MLCLS)碳贮量高于其他3种幼龄混交林。随着林龄的增长,人工林碳储量的积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强  张合平  
探索森林生态服务、生态补偿和生态经营的协同关系与耦合机制,能够实现以生态补偿带动精准扶贫,将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的困局兼而治之。运用森林外业调查、内业实验等方法,对南方红壤丘陵山地4种森林类型进行研究,测算结果表明:阔叶纯林在水源涵养和固土保肥功能方面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纯林;针叶纯林的土壤碳储量最高;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固碳、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均优于其他三种森林类型。提出成本法和效益法补偿标准的思路,并测算出4种森林的成本法补偿标准分布区间为638.25679.50元/hm2,成本法能够反映社会经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燕南  吴惠俐  项文化  邓湘雯  
对我国亚热带森林资源调查中典型的4种森林类型(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生物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计算4种森林类型从林分蓄积量估算林分生物量的主要转换参数平均值,并分析影响转换参数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1)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中优势树种的木材基本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313 3、0.412 5、0.502 1和0.527 4,木材基本密度因树种种源、种系、立地条件、林龄、林分密度等因子的不同而不同。(2)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生物量扩展因子的平均值分别为1.308 9、1.265 4、1.423 3和1.391 3,根冠比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