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34)
- 2023(3590)
- 2022(3006)
- 2021(2683)
- 2020(2290)
- 2019(4980)
- 2018(4710)
- 2017(8776)
- 2016(5147)
- 2015(5654)
- 2014(5713)
- 2013(5709)
- 2012(5568)
- 2011(5102)
- 2010(5099)
- 2009(4565)
- 2008(4646)
- 2007(4228)
- 2006(3759)
- 2005(3336)
- 学科
- 济(25705)
- 经济(25687)
- 地方(12978)
- 管理(9254)
- 地方经济(8211)
- 学(7908)
- 业(7816)
- 方法(7576)
- 数学(6800)
- 数学方法(6714)
- 农(6009)
- 中国(5330)
- 环境(4935)
- 企(4745)
- 企业(4745)
- 农业(4399)
- 业经(4029)
- 融(3897)
- 金融(3896)
- 贸(3489)
- 贸易(3487)
- 和(3471)
- 资源(3324)
- 生态(3312)
- 易(3274)
- 财(3112)
- 域(3107)
- 区域(3098)
- 发(3061)
- 森(2931)
- 机构
- 大学(74804)
- 学院(74171)
- 研究(32597)
- 济(28715)
- 经济(28147)
- 管理(24883)
- 科学(22953)
- 中国(22549)
- 理学(21359)
- 理学院(20968)
- 管理学(20465)
- 管理学院(20335)
- 江(18532)
- 京(18095)
- 所(18072)
- 研究所(16947)
- 农(16351)
- 业大(14512)
- 中心(14183)
- 院(13112)
- 农业(12546)
- 范(12127)
- 师范(11958)
- 省(11876)
- 财(11226)
- 北京(10680)
- 研究院(10487)
- 科学院(10071)
- 州(9909)
- 师范大学(9896)
- 基金
- 项目(55969)
- 科学(43454)
- 基金(38981)
- 研究(38413)
- 家(36565)
- 国家(36316)
- 科学基金(29205)
- 省(23846)
- 社会(23556)
- 社会科(22276)
- 社会科学(22268)
- 基金项目(21018)
- 划(19812)
- 自然(19731)
- 自然科(19137)
- 自然科学(19134)
- 自然科学基金(18744)
- 教育(16489)
- 资助(15702)
- 编号(14773)
- 发(14136)
- 重点(14114)
- 江(12466)
- 计划(11562)
- 课题(11534)
- 部(11506)
- 成果(11368)
- 科研(11174)
- 科技(11144)
- 发展(10986)
共检索到113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小明 钟绍柱 王刚 周本智 孔维健
对浙江钱江源生态站大气降水和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径流水质指标进行逐月取样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集水区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年平均值达到8.10 mg·L-1,是大气降水的1.12倍;总氮含量年平均值达7.68 mg·L-1,是大气降水的4.49倍。大气降水的生化需氧量年平均值达2.10 mg·L-1,是天然次生林集水区的1.31倍;化学需氧量年平均值达2.05 mg·L-1,是天然次生林集水区的1.16倍;氨氮含量年平均值达0.97 mg·L-1,是天然次生林集水区的7.46倍;总磷含量年平均值是天然次生林集水区的2倍。研究区大气降水经过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后,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道友 王克林 陈桂秋 黄敏 张广平
以湖南省桃源县3个地貌完整且地理条件基本一致的集水区为代表,设置耕地集约型、土地半集约型和土地全面集约型3种垦殖模式。11年的定位观测与研究表明:(1)3种模式耕地的产、投水平基本相同,但非耕地的产、投差异甚大,形成了显著不同的土壤肥力演变特点、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即土地集约经营的集水区,土壤侵蚀模数已接近或低于土壤允许流失值(500t/km2·a),土壤有机质、N等的养分含量稳步提高(增幅>10%),坡地和旱地的土壤贮水量在少雨季节增加20%以上,农作物大幅增产(增幅>20%),林、果、茶、鱼等的产量以及土地生产率成倍增长;(2)不同垦殖模式代表了红壤丘陵集水区开发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集水...
关键词:
集水区 开垦利用模式 红壤丘陵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为了探讨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以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润楠次生林的垂直层次结构、种群水平分布格局、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润楠次生林群落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外植物4个基本层次,物种数量排序为灌木层(23种)>草本层(19种)>乔木层(16种)。乔、灌、草重要值在10以上的主要种群有7个,其水平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占绝对优势,占主要种群的71.43%。β分布和Γ分布能较好地模拟乔木层直径与树高分布结构,径阶与树高分布曲线反映乔木层中小径阶、矮小林木占多数。多数种群的聚集分布有利于促进黄壤坡地的植...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润楠次生林 黄壤坡地 中亚热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步峰 林明献 曾庆波 周光益 李意德 邱坚锐
采用定位观测和多流域检测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尖峰岭热带林集水区水质及水质生态效应,41个检测集水区径流7.01≤pH<8.04的区域占81%,pH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DO≥6.0mg/L的占90%,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BOD5≤3.0cm/L占90%,TDS≥11.1mg/L占98%,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小,4项检测值为I类水质标准;热带山地雨林系统对雨水中水质项的有效功能为:径流中DO、pH、TDS、Mn浓度增加,BOD5、总N、总P浓度降低,热带原始山地雨林系统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效益。故实施原始林保护及扩大,对源头水保护、净化、林区居民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以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构建机制和空间结构与群落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以典型群落为样板的近自然经营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省万木林保护区内近原始林群落地段设5块50 m×50 m样地,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乔木层,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乔木层及其各亚层的空间格局和关联性。【结果】调查样地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2个亚层,即第Ⅰ,Ⅱ亚层;各样地乔木层的第Ⅰ,Ⅱ亚层在025 m尺度内都主要为随机格局,在不服从随机格局的个别尺度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严铭海 王金池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卓鸣秀 官晓辉
【目的】揭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和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规律,为中亚热带人工阔叶林、半天然林和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阔叶林木高径比方面的典型参照。【方法】以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5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分别设置50 m×50 m样地,计算典型林分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其随亚层的变化情况,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亚层之间(包括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和第Ⅲ亚层间以及受光层和非受光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利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的偏离程度和离散程度,选择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样地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进行拟合,并采用χ~2检验法检验拟合效果。【结果】综合5块样地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全林为103.1,各亚层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排序为第Ⅲ亚层(112.7)>第Ⅱ亚层(89.0)>第Ⅰ亚层(66.9)以及非受光层(112.7)>受光层(78.3);除4号样地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为显著差异外,其他样地内各亚层间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均为极显著差异。偏度结果表明,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为右偏。峰度结果表明,全林、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第Ⅲ亚层、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运用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其结果均通过卡方检验;而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较多未通过卡方检验。【结论】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间均有极显著差异,且各亚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随亚层高度升高而减小;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均为右偏,全林与第Ⅰ亚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第Ⅱ亚层与第Ⅲ亚层以及受光层林木高径比分布相对较为集中;正态分布函数对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拟合效果较好,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不理想;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高径比分布与直径分布不同,全林和第Ⅲ亚层林木高径比呈正态分布,而全林和第Ⅲ亚层直径呈反J形分布。本研究所体现的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平均值和各林层林木高径比分布属于理想结构森林的林木高径比特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揭示天然林结构、辅助天然林相关测树因子的调查和指导天然林经营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划分5块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利用Shapiro-Wilk检验(S-W检验)对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直径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偏度和峰度描述各林层直径分布图形特征,利用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对各林层直径分布进行拟合,根据卡方检验结果选择拟合效果较好的函数拟合各林层直径分布,分析各林层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伟 刘小飞 陈光水 赵本嘉 邱曦 杨玉盛
【目的】研究凋落物对米槠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评估森林土壤CO2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林龄约200年的米槠天然林和林龄50余年的米槠人工林为对象,在每种林分内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每块样地内随机布设9个1 m×1 m的试验小区,设置对照(CK),枯落物、凋落物去除(nO Litter,nL)和枯落物保留、凋落物加倍(dOubLe Litter,dL)3种处理。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每月月中及月末在9:00—12:00采用Li-8100A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并测定5 Cm土深土壤温度及0~10 Cm土层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宝 王民煌 余再鹏 林思祖 林开敏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目的】分析各林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各林层之间的联系和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深入了解典型森林群落组成成分在垂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5块50 m×50 m标准地,使用最大受光面法自上而下将乔木层划分为第Ⅰ,Ⅱ和Ⅲ亚层,第Ⅰ,Ⅱ亚层属于受光层,第Ⅲ亚层为非受光层,采用常见物种多样性指标分析各层的组成与多样性,用相似性系数探讨各层之间的联系。【结果】5块标准地均表现为由第Ⅰ亚层降至第Ⅲ亚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各样地相同亚层的物种组成及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目的]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蓄积的估计方法。[方法]通过计算各林层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各亚层株数和蓄积占全林分的比重,采用亚层平均高H_s和亚层中值高H_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并对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与全林分相比,分层后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各亚层之间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目的】依据林木树冠是否接受到垂直光照和林木树冠接受到垂直光照的程度提出林层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为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垂直结构的自然分异规律提供新方法。【方法】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林分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在受光层中,以林木树高为聚类因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对受光层进一步分层。【结果】通过最大受光面法将5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标准地划分为受光层Ⅰ和非受光层Ⅱ,其中受光层包括Ⅰ_1和Ⅰ_2亚层;最大受光面法林层划分结果显示,5块标准地的受光层和非受光层的分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乔木层普遍具有自然成层特征,通过划分林层,研究了两个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群落各层组成种间的种间联结,以揭示各层林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群落树种丰富,乔木层分别有65和53个树种;乔木层都可划分为受光层和非受光层两个亚层,受光层对群落起控制作用;两个群落的受光层所有树种都是总体负关联,导致了乔木层的总体负关联;无论是乔木层还是两个亚层,各层林木均可结成数量可观的成对组合,但大多数树种两两之间关系松散或相互独立,只有个别树种与其他树种有显著的正或负关联,表明调查群落主要受随机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