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39)
- 2023(3666)
- 2022(3233)
- 2021(3082)
- 2020(2399)
- 2019(5655)
- 2018(5490)
- 2017(11073)
- 2016(6125)
- 2015(6582)
- 2014(6620)
- 2013(6436)
- 2012(6232)
- 2011(5725)
- 2010(6002)
- 2009(5605)
- 2008(5510)
- 2007(5084)
- 2006(4784)
- 2005(4325)
- 学科
- 济(24296)
- 经济(24274)
- 管理(17840)
- 业(17385)
- 企(12766)
- 企业(12766)
- 农(9566)
- 地方(8338)
- 方法(7583)
- 策(7107)
- 中国(7082)
- 财(7072)
- 数学(6854)
- 数学方法(6709)
- 农业(6316)
- 贸(5621)
- 贸易(5618)
- 易(5447)
- 及其(5394)
- 制(5287)
- 业经(5138)
- 政策(5112)
- 方针(4505)
- 述(4437)
- 阐(4437)
- 阐述(4437)
- 地方经济(4434)
- 税(4431)
- 税收(4332)
- 银(4315)
- 机构
- 学院(85867)
- 大学(83046)
- 济(38348)
- 经济(37487)
- 管理(33043)
- 研究(31409)
- 理学(27817)
- 理学院(27487)
- 管理学(27085)
- 管理学院(26903)
- 中国(24525)
- 财(19085)
- 京(17537)
- 科学(17525)
- 所(15790)
- 中心(14665)
- 江(14189)
- 财经(14078)
- 研究所(14053)
- 农(13118)
- 经(12663)
- 范(12032)
- 师范(11972)
- 院(11373)
- 州(11320)
- 经济学(11303)
- 北京(11244)
- 业大(10464)
- 财经大学(10138)
- 经济学院(10133)
- 基金
- 项目(53446)
- 科学(42465)
- 研究(42278)
- 基金(38179)
- 家(32526)
- 国家(32225)
- 科学基金(27508)
- 社会(26392)
- 社会科(25003)
- 社会科学(25000)
- 省(20377)
- 基金项目(19435)
- 教育(19146)
- 编号(18147)
- 划(17498)
- 自然(16894)
- 自然科(16480)
- 自然科学(16476)
- 自然科学基金(16177)
- 资助(16167)
- 成果(15813)
- 课题(12863)
- 发(12784)
- 部(12181)
- 重点(11980)
- 策(11729)
- 性(11445)
- 创(10796)
- 发展(10747)
- 年(10733)
共检索到137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华臣 卢华
今年以来,雾霾天气持续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给交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气候因素是雾霾产生的诱因,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则是雾霾天气持续发酵的深层次原因。这里,选取北京、山东、四川等12个典型省(市),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汽车保有量、高污染行业产品的地区分布等维度,分析雾霾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内因。一、原因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丽亚 彭文英
通过对近几年首都圈大气质量数据的整理分析,首都圈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粗放的经济生产方式、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汽车尾气排放过量以及地面扬尘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首都圈雾霾天气,应加快推进北京、天津及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和区域联防联控等,加快促进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雾霾 大气质量 生态文明 首都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近期多次反复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当前,要在深入剖析雾霾天气成因的基础上,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抑制过快增长的机动车污染、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加大环境污染监控力度等方面采取对策,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保障。
关键词:
雾霾 环境污染 能源消费结构 治污减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德军
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反复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污染的雾霾天气过程,与往年同期相比,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和污染程度之重都极为罕见。雾霾天气的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原因持续性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所在区域的地形、气象、绿化面积、能源结构、工业结构、工业布局、建筑布局、交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开山 张柏 段洪涛 张树清
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撑下,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景观模型对吉林省中东部山地丘陵区20年来林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年~1995年期间森林面积在减少,斑块数量增加,而相应指标在1995年~2000年期间都呈现相反趋势;②该区的林地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无论是从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模型还是从林地分布重心变化情况来看都表明:通化与吉林地区的森林面积变化较大,而白山、延边地区的变化较小。经数据分析与文献调研得知,大量的采伐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是林地在1980年~1995年期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国家相应林业政策的出台是199...
关键词:
林地 动态变化 破碎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云燕 王立华 王静 马靖宇
本文揭示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时间及空间变化特征,对北京、天津、河北的雾霾源解析结果进行分析,对重点污染源进行评价;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方面探讨雾霾的影响因素,基于DPSIR模型对雾霾产生的内在驱动力进行研究;根据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目标任务,提出切实可行的雾霾综合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奔 黄洁
近年来,雾霾不断袭扰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应科学制定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鼓励和推广绿色建筑;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型,走新型绿色发展道路;构建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区域自净能力,促使产业错位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雾霾 协同治理 产业错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慧 乔忆炜
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出现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时,北京将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禁止露天烧烤等措施。进入10月份后,罕见雾霾天气连续困扰东北三省及安徽、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多地交通受阻,部分地区中小学继续停课,一次性口罩断货。东北三省的很多地区如长春市、哈尔滨市、双鸭山市等地陷入一片浓雾之中。这次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秀红 詹梵伟
严重的雾霾天气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也危及环境和生物圈。雾霾天气是传统工业化模式和现代技术的副产品。基于深层生态学视角对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进行追问,能够发现隐于人们行为和制度之下的现代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问题。深层生态学给我国雾霾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雾霾 生态整体主义 深层生态学 追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郝江北
2011年,我国平均霾日数达20天,创历史新高;2012年~2013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再度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2013年1月份全国平均霾日数达4.4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2013年11~12月雾霾加重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性因素。因此,分析其原因,十分必要。一、雾霾加重的直接原因:能源尤其是煤炭消费过快增长雾和霾本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霾是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陶健 张戈丽 王军邦 董金玮
【目的】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导致耕地物候变化进而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趋势分析监测研究区耕地物候变化及生产力变化,根据空间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生长季变动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内耕地生长季明显延长;生长季提前开始且延迟结束区域最大,其次为生长季延迟开始且提前结束区域;研究区耕地物候受温度、降水影响明显;空间上,耕地生长季缩短受降水负相关影响显著,并且受降水影响显著的耕地净初级生产力增幅较小且波动较大,而受温度影响显著耕地的净初级生产力稳定且明显提高。【结论】遥感技术能够整体把握区域耕地物候空间特征;物候对于温度和降水的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志强 雷海章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中东部地区各省(市)城乡统筹水平分成6大类,并得出3点基本结论:东部地区各省(市)城乡统筹水平要比中部地区高;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的一致性高,而中部地区城乡统筹水平差异性大;影响城乡统筹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就业人数比以及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或产值比重)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或产值比重)比。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模糊聚类 中东部地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丽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二元性经济结构特点,东西部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在技术上也体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梯度递减的特点,东部地区技术相对先进,而西部地区技术较为落后。通过东部向西部地区的技术转移,可以大大缩短西部技术进步所需时间,有效节约相应的资源,使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甚至出现跳跃式发展。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技术供给能力 梯度转移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杨沅瑗 黄水清 彭爱东
选择江苏和湖南地区农民作为研究对象,对两地农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行为三个方面调查分析两地农民信息行为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地农民信息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农民信息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对以江苏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农村和以湖南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