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60)
- 2023(3216)
- 2022(2713)
- 2021(2430)
- 2020(1969)
- 2019(4458)
- 2018(4182)
- 2017(7761)
- 2016(4428)
- 2015(4829)
- 2014(4974)
- 2013(4902)
- 2012(4549)
- 2011(4142)
- 2010(4124)
- 2009(3793)
- 2008(3629)
- 2007(3362)
- 2006(2943)
- 2005(2443)
- 学科
- 济(23324)
- 经济(23315)
- 管理(10986)
- 地方(9974)
- 方法(8780)
- 业(8317)
- 数学(8044)
- 数学方法(7926)
- 企(6747)
- 企业(6747)
- 地方经济(6717)
- 学(5063)
- 中国(4886)
- 环境(4511)
- 农(4340)
- 业经(3822)
- 资源(3707)
- 和(3638)
- 发(3314)
- 农业(3242)
- 财(2944)
- 技术(2867)
- 划(2860)
- 域(2645)
- 区域(2638)
- 生态(2551)
- 理论(2427)
- 产业(2311)
- 融(2219)
- 金融(2218)
- 机构
- 学院(64617)
- 大学(64287)
- 研究(25124)
- 管理(24156)
- 济(23994)
- 经济(23372)
- 理学(20927)
- 理学院(20604)
- 管理学(20197)
- 管理学院(20084)
- 科学(18158)
- 中国(17442)
- 京(13979)
- 所(13451)
- 研究所(12610)
- 农(12202)
- 中心(11111)
- 业大(10619)
- 江(10220)
- 范(10013)
- 师范(9891)
- 院(9857)
- 农业(9683)
- 财(9186)
- 北京(8628)
- 省(8173)
- 师范大学(8124)
- 州(7857)
- 研究院(7805)
- 科学院(7791)
- 基金
- 项目(49313)
- 科学(38569)
- 研究(34335)
- 基金(34097)
- 家(30822)
- 国家(30606)
- 科学基金(25488)
- 社会(21403)
- 省(20946)
- 社会科(20340)
- 社会科学(20333)
- 基金项目(18103)
- 划(17872)
- 自然(16664)
- 自然科(16189)
- 自然科学(16182)
- 自然科学基金(15822)
- 教育(15228)
- 资助(13762)
- 编号(13367)
- 发(12236)
- 重点(11989)
- 部(10348)
- 计划(10325)
- 成果(10182)
- 课题(10097)
- 创(9973)
- 科技(9668)
- 发展(9562)
- 科研(9516)
共检索到91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明峰 陈新军
为评估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效果,根据2016年12月—2021年8月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我国远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休渔前后的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作业天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及作业渔场重心的时空分布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休渔后(2020年12月—2021年8月)总体CPUE平均达6.34t/d,相比休渔前(2016年12月—2020年8月)增加显著(P<0.05),除渔汛初期12月外,休渔后1—8月各月CPUE均比休渔前同期有提升。灰色关联分析表明,2017—2021年各年度在经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739、0.761、0.697、0.721和0.892,在纬度上CPUE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656、0.799、0.621、0.721和0.803,休渔后(2021年)CPUE状况较休渔前有所好转。休渔前后的作业渔场重心有明显差异,休渔后作业渔场的重心大幅向西偏移,高产海域由休渔前的114°W~118°W扩大为休渔后的95°W~118°W。研究表明,为期3个月的公海自主休渔对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资源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为短生命周期种类的渔业资源管理和科学养护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章寒 郑基 虞聪达 许永久
根据中国远洋鱿钓船于2018年2—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110°W~114°W、2°40’S~2°N)作业期间现场取样的1200尾茎柔鱼(Dosidicusgigas)样本进行研究,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 2—4月雄性茎柔鱼优势胴长依次为26~28 cm (19.33%)、30~32 cm (26.46%)、28~30 cm (31.82%),雌性分别为24~26 cm (16.8%)、28~30 cm (24.95%)、26~28 cm (21.79%); 2—4月雌雄茎柔鱼优势体重均依次为400~600 g (28%、20.67%)、600~800 g (29.14%、28.25%)、600~800 g (25.64%、31.82%)。协方差表明3月雌性茎柔鱼与同月雄性茎柔鱼以及2月、4月的雌性茎柔鱼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_3<0.01,P_(3-4)<0.05)。2—4月雌、雄性茎柔鱼摄食等级均以1~2级为主,高摄食等级占比逐月降低。雄性茎柔鱼性腺发育均以Ⅱ期为主,性成熟比例逐月升高,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2.72cm;雌性性腺发育缓慢,各月发育均以Ⅰ期为主,未成熟比例占97%以上,茎柔鱼胴长和体重随性腺等级的提高呈逐级增长状态。综合判断雄性茎柔鱼性成熟比雌性早,性成熟雄性个体或因交配正在离开赤道海域开始向美洲沿岸洄游。
关键词:
茎柔鱼 渔业生物学特性 东太平洋赤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静怡 陈新军 方星楠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是我国重要的作业渔场,中尺度涡与渔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流场几何的涡旋判别方法,利用2012—2018年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85°W~125°W,5°S~5°N)的中尺度涡进行识别,筛选出生命周期大于一周的涡旋,分析了该海域中尺度涡旋的空间分布、半径范围、生命周期和迁移路径及速度等基本特征,并讨论其与该区域内重要经济头足类渔场分布的关联。结果显示,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反气旋涡的数量要多于气旋涡;涡旋的生命周期较短,绝大多数不超过一周;涡旋的半径主要集中在250~310km,迁移速度主要范围为6~18cm/s,迁移距离为25~50km;在靠近南北纬5°的海域表现出两条涡旋活动较为频繁的“热点区域”,而在纬度为零的海域几乎没有涡旋存在。同时,涡旋的生命周期和半径表现出明显的年间变化。本研究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头足类渔场形成、分布和渔情预报等研究提供了支撑。
关键词:
中尺度涡 东太平洋 涡旋特征 渔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陆化杰 王从军 陈新军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占样本总数的80.67%。不同月份鸢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优势胴长和优势体重逐渐增加。鸢乌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40.57%~87.76%之间,平均为59.43%;回归分析表明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76∶1,并且主要由性成熟个体组成,Ⅲ...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太平洋赤道公海海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头足类生长速度快、寿命短,生长发育对栖息环境波动变化的敏感性高。组织能量积累是衡量生物体内能量储备及其与环境效应的重要指标。为了掌握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生长发育及其对栖息环境的适应性,本文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方法,对赤道海域茎柔鱼肌肉和性腺组织的能量积累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茎柔鱼雌雄性个体肌肉组织能量积累随个体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主要受到地理纬度和海表温的影响。性腺组织能量积累在性腺成熟前后差异性显著,能量积累过程与地理经纬度、海表温和叶绿素浓度等关系密切。以上结果表明,赤道海域茎柔鱼肌肉和性腺组织能量随着生长发育不断积累。两者的能量积累与环境因子关系存在组织特殊性,海表温是肌肉组织能量积累的重要环境效应因子,而性腺组织能量积累同时受到海表温和叶绿素浓度变化的影响。此外,雌性个体性腺组织能量积累随着经度自东向西增加显著,表明这些个体具有显著的离岸索饵育肥洄游习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晓明 王学昉 田思泉 戴小杰
赤道太平洋中部是我国围网渔船主要作业的海域之一,对围网自由群资源分布的影响因子的掌握非常重要。根据我国围网船队2015年渔捞日志,以空间点密度作为资源丰度的指标,选取几个相对重要因子(离岸距离、混合层深度、海表温度和净初级生产力),采用相对密度估计和点过程模拟方法,计算各因子对自由群资源密度的影响曲线和资源密度最优回归方程。结果显示,(1)围网自由群栖息偏好环境:离岸距离为70~250 km,海表温度为29.7~30.1°C,混合层深度为35.5~42 m,净初级生产力为200~280 mg C/(m2·d)。(2)资源密度在离岸距离为0~70 km之间快速上升,70~250 km保持小幅上升,离岸距离大于250 km后资源密度平稳下降;资源密度在海表温度为28.5~29.8°C,随着海表温度增加而增加,而30.2~31.5°C之间随机分布;净初级生产力为150~280 mg C/(m2·d),资源密度随之增加,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280 mg C/(m2·d)后资源密度下降;在混合层深度为30~37 m间为正相关上升,在37~51 m为负相关。(3)对资源密度贡献的重要性因子排列顺序依次为离岸距离>净初级生产力>混合层深度>海表温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戴小杰 李延 许柳雄 朱江峰
根据2006年2-11月科学观察员对热带东太平洋公海海域(05°N~10°S,134°W~173°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期间共投钩223次(天),误捕到绿海龟、蠵龟、丽龟、玳瑁和棱皮龟5种共22尾,死亡海龟13尾。从海龟误捕率看,平均每次尾数为0.09865。平均每千钩尾数0.03740。从海龟的钩获部位看,喙(嘴)上钩占41.0%,躯干部位上钩占13.6%,喉部上钩占13.6%,前肢上钩占18.2%,主绳缠绕被捕获占13.6%。海龟的误捕区域位于04°S以北海域,几乎可全年捕获。此外分析了不同钩位误捕海龟的数量,探讨了影响误捕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提出保护对策。
关键词:
海龟 延绳钓 保护 中东太平洋公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启荣
根据1994年8~10月所收集的亚洲地面图分析,夏季(8~9月)西北太平洋鱿钓渔场主要受北太平洋高压影响,热带气旋和移动性温带气旋偶尔侵入;秋冬季(9月中旬~11月初)移动性温带气旋、热带气旋以及东亚大陆冷性反气旋交替影响鱿钓渔场。 一、主要天气系统特点 1.北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压)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北太平洋渔场的主要天气系统,1994年8~9月上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罗子溪
近年来,鱿鱼已成为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对象,在远洋渔业生产中居重要地位。西北太平洋是世界重要鱿鱼渔场之一,也是我国鱿鱼产量的主要来源。然西北太平洋是范围十分广阔的渔场,从日本近海直至160°E,从40°N至44°N的广阔洋面都可发现柔鱼的踪迹,皆可形成渔场。航速为11节的捕鱼船,航行两昼夜,才能到达渔场。因此,西北太平洋光诱鱿钓中心渔场的寻找和发现对提高鱿钓产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如何寻找其中心渔场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通过接收各种水温图确定渔场的大体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戴芳群 李显森 王凤臣 徐玉成 李桥
根据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海泰”船于2001~2002年在中东太平洋进行的金枪鱼延绳钓探捕的生产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及上钓率的月变化和年间变化,并对上钓率与作业渔场表层水温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海泰”船平均每月下钓68568钩,2001年月均产量为2960尾;2002年月均产量为1290尾。以重量计,2001年月均产量为31373kg;2002年月均产量为15889kg。两年间相比,2002年月均产量明显低于2001年。不同月份间实际日产量波动较月产量波动小,两年间的平均日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月份间上钓率亦差异显著,而年间平均上钓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作业海区日产...
关键词:
中东太平洋 延绳钓 长鳍金枪鱼 上钓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杰 许强华 陈新军 李纲 刘必林
根据2009年7月到10月我国大型鱿钓渔船在东太平洋(81.9°~94.9°W,8.9°N~11.3°S)秘鲁和哥斯达黎加外海作业期间采集的样本,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724 bp部分序列,分析了采自秘鲁7个采样点和哥斯达黎加3个采样点的155个个体的序列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724 bp片段中发现了16个变异位点,155个个体出现43个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揭示,155个个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73,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3 69。群体间共享6个单倍型,秘鲁外海茎柔鱼群体享有最多特有单倍型(20个)。分子方差分析揭示,82.70%的遗传变异性出现在种群内...
关键词:
茎柔鱼 细胞色素b 遗传结构 系统发育树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昌 刘瑜 朱清澄 许巍
根据2004年7月-11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探捕调查的生物学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性比,叉长分布,叉长和体重、净重关系。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期的占52.96%;摄食等级主要为2级和3级,占72.91%;性比接近1∶1;体长范围为186-340 mm,优势体长组为220-280 mm;雌性的叉长略大于雄性;群体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群体,生长参数大于3。
关键词:
秋刀鱼 生物学特性 北太平洋公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波 徐翼 卢伙胜
休渔制度是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休渔期的设置将影响渔业资源养护的效果,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本文运用单位补充量模型评价了不同休渔期措施对北部湾二长棘鲷资源的影响,并提出了调整休渔期的建议。研究表明:实施2个月休渔,以7~8月为佳;实施3个月休渔,以7~9月为佳。这2种方案可使单位补充量亲体量分别恢复到未开发状态的17.48%和20.69%,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分别提高2.85%、6.05%,优于当前南海已实施的休渔期设置。在管理实践中,宜将Fmax作为限制参考点,F0.1作为目标参考点。建议在适当延后休渔期的同时,再配合开捕体长和捕捞努力量控制等管理措施,以实现该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