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3)
- 2023(13918)
- 2022(12167)
- 2021(11251)
- 2020(9410)
- 2019(21330)
- 2018(21253)
- 2017(40409)
- 2016(22024)
- 2015(24655)
- 2014(24020)
- 2013(23590)
- 2012(21524)
- 2011(19375)
- 2010(19222)
- 2009(17433)
- 2008(16827)
- 2007(14454)
- 2006(12605)
- 2005(10787)
- 学科
- 济(85846)
- 经济(85757)
- 管理(65384)
- 业(62011)
- 企(52566)
- 企业(52566)
- 方法(38788)
- 数学(33360)
- 数学方法(32961)
- 中国(24962)
- 农(22111)
- 地方(20246)
- 业经(20036)
- 技术(19463)
- 财(19171)
- 学(18820)
- 理论(15478)
- 农业(15084)
- 贸(14428)
- 贸易(14418)
- 环境(14275)
- 制(14180)
- 易(13919)
- 和(13663)
- 技术管理(13181)
- 划(12768)
- 银(12078)
- 银行(12028)
- 务(12024)
- 财务(11963)
- 机构
- 大学(303866)
- 学院(302407)
- 管理(124263)
- 济(117203)
- 经济(114500)
- 理学(108630)
- 理学院(107391)
- 管理学(105579)
- 管理学院(105023)
- 研究(99853)
- 中国(72017)
- 京(64801)
- 科学(63794)
- 财(50592)
- 所(48827)
- 农(47400)
- 业大(46555)
- 研究所(44922)
- 中心(44735)
- 江(43564)
- 财经(41227)
- 范(41070)
- 师范(40698)
- 北京(40402)
- 经(37574)
- 农业(37140)
- 院(36861)
- 州(35603)
- 经济学(34146)
- 师范大学(33079)
- 基金
- 项目(215894)
- 科学(171007)
- 研究(157527)
- 基金(156472)
- 家(136349)
- 国家(135224)
- 科学基金(117476)
- 社会(99348)
- 社会科(94186)
- 社会科学(94159)
- 省(85718)
- 基金项目(84457)
- 自然(77081)
- 自然科(75361)
- 自然科学(75344)
- 自然科学基金(73985)
- 教育(72142)
- 划(71915)
- 编号(63718)
- 资助(62425)
- 成果(50626)
- 创(48669)
- 重点(48042)
- 部(46454)
- 发(46272)
- 创新(44732)
- 课题(44167)
- 科研(40719)
- 国家社会(40395)
- 大学(39986)
- 期刊
- 济(124306)
- 经济(124306)
- 研究(87621)
- 中国(58404)
- 学报(47490)
- 管理(45835)
- 科学(44758)
- 农(41988)
- 教育(36737)
- 财(36350)
- 大学(35826)
- 学学(33562)
- 农业(29483)
- 技术(27074)
- 融(21976)
- 金融(21976)
- 业经(20865)
- 经济研究(19459)
- 财经(18951)
- 问题(17425)
- 科技(17283)
- 图书(16956)
- 经(16213)
- 业(15780)
- 技术经济(15216)
- 理论(14432)
- 现代(14121)
- 资源(13752)
- 版(13488)
- 实践(13344)
共检索到432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戴姣兰
文章以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三大因素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的哈肯模型,对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创新比较优势(CIA)是2003—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整体而言,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结构。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协同创新 序参量 哈肯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赛
文章从整体趋势、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方面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并分析经济基础、国内外资本、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中心—外围"的分布模式;经济基础和外资、研发支出和政府支持等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这为未来提高城市群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赛
文章从整体趋势、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方面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并分析经济基础、国内外资本、政府支持等因素对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创新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中心—外围"的分布模式;经济基础和外资、研发支出和政府支持等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这为未来提高城市群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褚敏 乔军华 杨朝军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即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首先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主要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进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驱动潜能,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协同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丽佳 刘程军 黄蕊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7年~2016年的数据,分别利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对城市群层级分工进行测度和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看,以上海市为代表,包括南京市、杭州市等在内的7个城市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但是城市群内部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从产业分工角度看,各地区产业专业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政府干预和创新水平无论对城市功能分工还是产业分工都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城市群 层级分工 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1)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2)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3)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白孝忠 孟子贻
本文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指标分析中三角城市群三个地区产业同构性,并辅以区位商来考察三个地区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和相对竞争力。分析结果表明:中三角城市群两两城市群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多年维持在0.98以上,区域内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区位商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城市群的优势产业不突出,两两间存在多个相同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中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_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呈上升趋势,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由149μg/m~3上升到166μg/m~3,平均超标率由9.3%上升到12.1%,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超标总天数的比例由32.3%上升到46.4%。(2)受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各年份O_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形状不同。但O_3超标都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分别占2015、2016、2017年的88.3%、98.2%和97.0%。(3)由于安徽O_3浓度快速上升,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由东高西低演变为北高南低,且同质化增强、异质性减弱。(4)随着O_3浓度的上升,O_3浓度热点区由环太湖地区向南京都市圈扩展,冷点区在安徽有明显收缩。(5)地理探测表明,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规模、城市化和排放源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且均呈正向影响。自然因素中的降水量和风速呈负向影响,分别对O_3有显著的清除和扩散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丽 王晓燕 熊瑶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