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9)
2023(3172)
2022(2670)
2021(2578)
2020(2176)
2019(5057)
2018(4908)
2017(9842)
2016(5511)
2015(6446)
2014(6692)
2013(6588)
2012(6554)
2011(5927)
2010(6154)
2009(6055)
2008(6272)
2007(5990)
2006(5582)
2005(5396)
作者
(17464)
(14445)
(14282)
(13766)
(9408)
(7064)
(6698)
(5734)
(5537)
(5376)
(5118)
(4945)
(4794)
(4728)
(4710)
(4504)
(4384)
(4286)
(4198)
(4186)
(3855)
(3658)
(3399)
(3397)
(3338)
(3307)
(3306)
(3259)
(3045)
(2915)
学科
(21505)
经济(21466)
(15626)
银行(15481)
(14270)
管理(13840)
(13142)
(12995)
(11320)
企业(11320)
方法(10161)
业务(9301)
(9033)
制度(9029)
(8458)
金融(8458)
数学(8422)
数学方法(8246)
银行制(8005)
中国(6378)
(5526)
(5475)
(4807)
(4735)
贸易(4723)
业经(4544)
(4401)
(4366)
理论(4206)
体制(4133)
机构
大学(83615)
学院(80234)
(31715)
经济(30858)
中国(30056)
研究(28476)
管理(28238)
理学(22911)
理学院(22614)
管理学(22090)
管理学院(21941)
(18981)
(18629)
银行(17847)
(17343)
科学(17072)
(16577)
(16087)
(15330)
中心(14554)
(13918)
研究所(13701)
财经(13285)
农业(13041)
北京(12432)
(11973)
(11728)
业大(11284)
(10624)
师范(10472)
基金
项目(46511)
科学(35445)
基金(33441)
研究(32604)
(29223)
国家(28975)
科学基金(24131)
社会(20066)
社会科(18950)
社会科学(18945)
(17144)
基金项目(16908)
自然(15702)
资助(15428)
自然科(15375)
自然科学(15373)
教育(15322)
自然科学基金(15091)
(14805)
编号(12772)
成果(11671)
(10522)
重点(10492)
(9422)
课题(9162)
(9045)
大学(9010)
科研(8986)
教育部(8970)
(8724)
期刊
(36824)
经济(36824)
研究(30002)
(24995)
金融(24995)
中国(18997)
(14375)
学报(14345)
(13806)
科学(12113)
管理(11262)
大学(10876)
学学(10141)
教育(9671)
农业(7899)
财经(7219)
(6116)
技术(6086)
经济研究(5622)
理论(5335)
国际(5282)
实践(4884)
(4884)
业经(4833)
(4750)
问题(4598)
农村(4555)
(4555)
统计(4551)
(4419)
共检索到142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自云  
利差过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商业银行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许多宏观和微观问题的根源之一。但本文运用中国6家上市银行和美国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全部银行2005~2009年数据进行的比较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不是高于、而是低于美国。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商业银行严密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实践,导致其贷款的平均利率以及贷款在生息资产中所占比重都比美国低。中国商业银行要提高利差,需要尽可能增加贷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这可能需要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隋聪  任小倩  
本文在代理商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影响净利差的因素,采用中国和美国154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的财务数据、GDP增长率以及CPI增长率等宏观数据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主要由营业成本和隐含利息支付这两个成本因素决定;美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受成本、违约风险、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中国尚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更注重成本和制度因素;而美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更关注风险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侯晓宇  朱文莉  
我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中美两国20家商业银行为样本,以其2011年财务数据为基础,对中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高于美国商业银行的结论,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保持可持续盈利能力提出了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肖辉  王蕾  郝国庆  
本文在对中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与美国银行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金清  魏鑫  
本文采用SFA法对中美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度和比较,然后,进一步对导致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考察。实证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于美国;2005年之后,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银行业效率开始超过美国。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状况好转,银行安全水平提高,不良贷款比率下降,银行业务结构优化。但是,我国银行业效率过多依赖于宏观经济状况的良好表现,为保持其持久竞争力,应更多关注内生性运营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彦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并对利差结构进行分解,并由此认为,目前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但是利差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沈荣勤  
本文以2013年全球一级资本排名前10的8家中美商业银行为样本,对其2012年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揭示出两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盈利模式、负债策略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商业银行要通过"内外兼修"推进转型:一是商业银行要实现"三个转型",即经营方式从分业化向综合化转型,盈利模式从信贷大行向信用大行转型,负债策略从被动负债为主向被动与主动负债并重转型;二是监管部门要推进"三个转变",即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监管方式从存贷比监控向流动性监控转变,管理机制从行政管制向市场引导转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赵子铱  杨晓鹏  
在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的银行系统却还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尤其是目前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较弱,多数按照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定价,导致商业银行等机构不能与国外同行在同等水平上竞争。针对这种现实,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现状,旨在强调国内商业银行还有很大潜力与动力来加快贷款利率走向完全市场化的步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蓝美静  
已有研究认为,外部大股东具有"退出威胁"作用,能够督促管理层提高公司价值,而"退出威胁"通过股票流动性发挥作用。论文基于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情况及其公司价值表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作为流动性冲击事件,对比两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外部大股东的"退出威胁"作用较弱。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史万钧  
近年来我国工、中、建、交四大商业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它们的利润正逐年大幅度上升,用国际上通用的资产收益率来衡量这四家银行的效益,总的说来是处于全球前50强国际大商业银行的中游水平。有人可能用"人均利润"指标来非议中国大商业银行的效益低下,但由于税负、汇率和业务范围不同等因素用该项指标来对比是不适宜的。有人以行政定价为由非议中国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大,但从所引用国际上八家(包括美、欧和香港地区)大商业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率差的数据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所形成的存贷款利率差应该说还是接近国际大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裘翔  
本文将期限错配的特征引入银行净利差决定模型,并推导了期限错配对净利差两种效果相反的作用机制:"风险承担效应"和"成本效应"。通过对2005-2012年间中国100多家银行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承担效应"的影响要超过"成本效应",导致随着期限错配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净利差反而会缩小,以至于期限错配的风险未得到充分补偿。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个风险会逐步累积。此外,为了测度银行期限错配,本文计算了135家银行在过去8年间的流动性错配指数,用以衡量期限错配的程度。结果表明,银行业整体期限错配程度在2011年和2012年明显上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昊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多家银行陷入困境乃至破产,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2008年2月~2011年2月间,美国倒闭的银行已达344家。虽然银行倒闭原因众多,但归根结底是利润下降造成的,即使在金融体系最为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仍然依赖于传统存贷业务所获得的净利息收入。衡量银行净利息收入的主要指标是利差率(NIM),即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差与盈利资产或总资产之比,这是评价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动员和配置资源效率的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