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3)
2023(3347)
2022(2567)
2021(2426)
2020(2069)
2019(4495)
2018(4552)
2017(8806)
2016(5217)
2015(6138)
2014(6280)
2013(5993)
2012(6105)
2011(5274)
2010(5277)
2009(5052)
2008(5445)
2007(5141)
2006(4512)
2005(4188)
作者
(15721)
(13013)
(12862)
(12303)
(8396)
(6345)
(6065)
(5094)
(4887)
(4820)
(4556)
(4368)
(4210)
(4190)
(4136)
(4036)
(4014)
(3919)
(3749)
(3741)
(3418)
(3223)
(3177)
(3042)
(3007)
(2979)
(2906)
(2895)
(2758)
(2689)
学科
(19538)
经济(19505)
管理(12832)
(11423)
(10834)
企业(10834)
方法(7962)
中国(6003)
(5952)
业经(5826)
数学(5341)
理论(5193)
数学方法(5153)
教育(4627)
(4608)
(4606)
(4279)
(4268)
贸易(4265)
产业(4197)
(4178)
(4154)
地方(4141)
文化(3757)
(3414)
银行(3403)
(3305)
金融(3303)
(3239)
(2929)
机构
大学(77311)
学院(75499)
研究(27864)
(26055)
经济(25320)
管理(24366)
中国(20590)
理学(20326)
理学院(20004)
管理学(19399)
管理学院(19244)
科学(18033)
(17593)
(15162)
研究所(13651)
(13512)
(12961)
(12629)
中心(12567)
(12567)
师范(12413)
北京(11361)
业大(11106)
农业(10712)
(10130)
师范大学(10003)
财经(9950)
(9758)
技术(8959)
(8901)
基金
项目(45959)
科学(34729)
研究(33633)
基金(31290)
(27786)
国家(27490)
科学基金(22240)
社会(20226)
社会科(18946)
社会科学(18940)
(17872)
教育(15914)
基金项目(15877)
(15430)
编号(14116)
自然(13912)
自然科(13610)
自然科学(13608)
成果(13442)
资助(13409)
自然科学基金(13343)
重点(10565)
课题(10256)
(10031)
(9938)
(9105)
项目编号(8928)
(8868)
大学(8777)
(8702)
期刊
(33306)
经济(33306)
研究(24110)
中国(17860)
学报(15283)
教育(13353)
(12850)
科学(12281)
大学(11615)
学学(10633)
(10565)
管理(10181)
农业(8698)
(6921)
金融(6921)
图书(6120)
技术(6083)
财经(5321)
(4964)
(4908)
经济研究(4828)
书馆(4723)
图书馆(4723)
(4708)
业经(4663)
(4364)
论坛(4364)
(4279)
问题(4214)
业大(4017)
共检索到122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雷丽平  
近代的中、日、俄 3国文化 ,代表了东北亚国家文化现代化的 3种类型 ,也代表了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 3种类型。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是 3国中比较全面、比较彻底的。同日本相比 ,俄罗斯的近代文化转型受俄国旧传统的制约只是半转型 ,而中国的文化转型虽然与俄罗斯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却比俄罗斯的上层文化转型更为狭窄。这正是 2 0世纪前半期在文化上 ,中国先学日本、后学俄国的原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剧变,中国文化产生转型,中国的数学和数学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嬗变。中国传统数学曾经长期在世界上领先,在这段时期却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约二百年。而又正是从这时起,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从体制、内容到方法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或者说逐步地完成了"西化"的历程。在今天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交互作用,共同推进,中西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国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向前发展,历史能为我们提供哪些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郭德华  李景  李波  
通过对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国家标准在各个技术领域标准数量的统计计算和比较,分析研究上述7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在技术领域分布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分析结论和建议,目的是为我国构建科学的标准体系和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绍章  
俄罗斯远东能源外交要完成为国家开辟资金来源、远东与里海开发相呼应的任务。日本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也是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打的一张政治牌。俄日两国都对油气资源寄予希望:前者要借此实现欧亚整合,后者要取得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骆伟  
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贡献重大。广东印刷术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文章分别从广东文化背景、印刷术发展历程和广东印刷术的特点加以阐述。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梁继红  
从学术史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事业史两个视角出发,本文考察近代在文化资源整合上的思想和历史实践。顾颉刚的《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是近代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思想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图书、档案、器物等文化资源整合,是近代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学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文化资源的实体聚合,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的编刊,档案考古材料等的公布,文化资源整合学术基础和组织合作的构建,是近代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实践。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承  杨姚瑶  
近代中国由于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其文化表现出庞杂性特征。救亡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其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情感的介入和历史循环观念的影响。救亡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第一要务,而追求近代化是客观上追求民族独立的手段和被其促生的结果。救亡思想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对于引进的西学,中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在中国视角下加以解释;在文化转型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 改革  [作者] 冒天启  
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冒天启1995年9月至1996年3月,我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带着《转型期俄罗斯经济关系变化》的课题在莫斯科大学度过了半年。其间,我有机会参加了俄方召集的经济学学术讨论会,阅读了各类学术资料和访问了各学术派别的学者,又对近10年间自...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震  
家族企业的产生是两种管理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其二是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工商管理文化。由于美、日、中三国的家族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运作理念基本都是受西方工商管理文化的影响,因而应在许多方面表现一致,但实践证明,三者实际展现的组织性格和经营效率却相当不同。因此,本文从家族企业的另一个文化根基———家族文化着手去比较分析三国家族企业的差异,探讨其发展趋势。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倪玉平  
关税在清代经历了传统体制下的自我转型、外部势力介入后的全新变化等阶段。清代前期,朝廷的常税整体收入不高,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不突出。晚清时期,关税的重要性上升,洋税逐步交由洋人管理后,采用西式的管理模式,征收数量大为增加,关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西方财政结构和征收方式与中国差异很大,但两者的发展演变却有相似之处。双方都经历了由直接税为主过渡到以间接税为主的阶段;同时西方由包税制转为国家官员直接征税,和中国长期以来的做法趋同。晚清时期关税的演进,既有内生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影响,两种合力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的方向和结果,与西方所走过的道路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刘玉芬  
通过对中俄两国文献样本法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在体例和内容上的差异。提出参考借鉴俄国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文献样本法规建设问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为民  朱红梅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情况 ,清华大学 12 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接受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调查。调查以答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并且对受测者所用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检看。结果表明 ,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有鉴于此 ,笔者就大纲制订、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玉珠  
一、文化市场前景看好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孔孟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文化,一直强调利用文化作为统治社会、维系安定和发展的纽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五千多年的华夏文化,对广大百姓来说,它是殿堂中的供品,可望而不可及。直到新中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玉芝   蒋庆哲   梁喜书   李卫红  
一、远古人对生存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哲学史普遍是从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发展开始研究的。智能处于发展低级阶段的远古人怎样看待自然、人的品质与生存的关系?考古实物和史书无法直接说明,而与远古人一同生长发展的神话则用不自觉地幻想原始蒙昧地留下了痕迹。 神话中女娲勇敢勤劳、大禹坚持不懈无私奉公,神农舍生为民,后羿对技术精益求精,这些精神构成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英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