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25)
2023(4794)
2022(4056)
2021(3579)
2020(3027)
2019(6800)
2018(6541)
2017(13167)
2016(6905)
2015(7528)
2014(7072)
2013(7240)
2012(6673)
2011(5926)
2010(5797)
2009(5158)
2008(5237)
2007(4668)
2006(4202)
2005(3751)
作者
(19124)
(16389)
(16180)
(15758)
(10233)
(7907)
(7063)
(6233)
(5989)
(5813)
(5756)
(5384)
(5379)
(5292)
(5200)
(4990)
(4764)
(4694)
(4620)
(4518)
(4082)
(3953)
(3878)
(3833)
(3649)
(3617)
(3607)
(3278)
(3267)
(3236)
学科
(27248)
经济(27205)
(21719)
税收(20278)
(20103)
管理(19772)
(19688)
(15612)
(14564)
企业(14564)
方法(13210)
数学(11862)
数学方法(11795)
收入(9912)
(8734)
中国(6965)
农业(6433)
(6176)
财政(5870)
(5828)
财务(5824)
财务管理(5817)
企业财务(5571)
业经(5499)
(5172)
(5089)
(4909)
贸易(4904)
(4759)
国民(4527)
机构
大学(97545)
学院(96351)
(44676)
经济(44020)
管理(37502)
理学(33188)
理学院(32859)
研究(32726)
管理学(32420)
管理学院(32251)
(27618)
中国(25255)
财经(20834)
(19202)
科学(19136)
(19066)
(16373)
(15743)
财经大学(15579)
经济学(15560)
中心(14783)
研究所(14666)
(14542)
经济学院(14370)
业大(13179)
农业(12020)
北京(11829)
(11750)
(11681)
(11089)
基金
项目(67458)
科学(55025)
基金(53637)
(47840)
国家(47512)
研究(47158)
科学基金(41176)
社会(33414)
社会科(31936)
社会科学(31932)
基金项目(28673)
自然(26534)
自然科(26037)
自然科学(26032)
自然科学基金(25600)
(23457)
资助(21366)
(20749)
教育(20475)
编号(17530)
(15833)
国家社会(15510)
重点(15119)
成果(14043)
(13980)
教育部(13893)
(13605)
(13530)
科研(13420)
人文(13390)
期刊
(43363)
经济(43363)
研究(34649)
(20693)
学报(15696)
(15298)
中国(14915)
(14825)
科学(14299)
税务(13579)
(12728)
管理(12349)
大学(11656)
学学(11302)
财经(10031)
(8595)
经济研究(8475)
农业(8195)
(7863)
金融(7863)
问题(6014)
业经(5817)
技术(5302)
(4826)
国际(4772)
(4689)
教育(4672)
资源(4372)
统计(4361)
技术经济(4303)
共检索到142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敏  郭继强  
国内关于免征额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并未充分考虑个体对政策的反馈作用,这很可能导致政策评估结果的偏差和失真。有鉴于此,本文先使用Heckman三阶段估计法和DID方法分析了免征额提高对个体劳动行为的影响,发现其会促进个体劳动供给时间较明显的增加且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增幅,这会改变税前的工资分布。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构建了带有行为效应的shapley分解,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了免征额提高对工资不平等的直接分配效应和间接行为效应。结果表明行为效应不容忽视,其解释了工资收入不平等变化的13%~50%并加剧了不平等,如果不考虑行为效应将低估免征额对不平等的真实影响。另外,免征额的设置要与整体收入分布相协调,如果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姚先国  李晓华  
文章使用来自中国城镇家庭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应用Quantile-JMP分解技术来评价劳动力结构(主要指教育和工作经验年限)及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动对1988~2002年间工资分布高端和低端的影响。作者发现,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主要作用在工资分布的低端,减弱了与其同时作用但力量相反(增加不平等)的价格变动的影响力。工资分布高端不平等的稳定增长几乎全部被组间和组内价格的上升所解释,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分布高端的不平等影响很小。总的来说,结构效应作用比较小,工资分布高端和低端的不平等变动主要被增长的组内价格和组间价格所解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从来  张中锦  
从分项收入角度考察城乡收入不平等,不仅能判断产生收入不平等的原因,还能判断什么分项收入有利于增加收入总量;不仅能量化收入不平等效应,还能根据收入不平等效应来优化收入结构。研究发现,分项收入具有性质不同、大小不等的收入不平等效应,其中工资性收入扩大收入不平等的效应最强、转移性收入次之、财产性收入最小;经营性收入是唯一具有缩小收入不平等效应的分项收入。据此,我们认为,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优化的方向应该是,稳定维持工资性收入、适当调整转移性收入、适度控制财产性收入并努力增加经营性收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霞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以及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各可观测因素对自营者和受雇者收入分布的解释能力存在何种差异,及其在2005—2012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考虑到就业方式选择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首先采用转换回归模型对自营者和受雇者的收入方程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基于回归分析的分解分析方法,利用Shapley分解过程对自营者收入的Gini系数和受雇者收入的Gini系数分别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正在减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黎欢  
过去二十年间,我国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工资差异呈现时间序列上的"倒U型",本文在金融发展影响工资收入差距的潜在机制基础上,通过我国九省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考察金融发展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发展会扩大工资收入的差距,但金融发展和工资收入差距并非线性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新朝  张建武  
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调查资料为基础,描述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整体情况、收入不平等状况以及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情况,分析不平等与贫困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发现,广东省农民工工资基尼系数属较合理区间范围,明显低于全国基尼系数,全省各地区之间农民工工资不平等程度差异不大,人力资本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变量中文化程度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毛伟  李超  居占杰  
对于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模型仅使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来解释贫困则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缺乏稳定。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和线性的假设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政府干预和贫困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此,本文基于1993—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考察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政府干预与农村贫困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对贫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政府干预减贫的效果不显著;组间收入不平等比组内收入不平等对减贫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严重;当经济增长跨越一定的门槛值后,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影响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洪友  彭小准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微观数据,对2019年度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减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以后的相关财产税进行测算,比较了税前税后的基尼系数、K指数、MT指数等。结果表明: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贡献度高达91.78%;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税效应明显,但再分配效应由原政策下的11.63%下降至新政策后的6.5%,纵向公平效应由0.04下降至0.02;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仅有微弱的0.3%,而叠加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后,财产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由原来的0.35%下降至0.02%。因此,仍需进一步扩大税基,提高税负集中率,从而达到在实际减税的同时不减弱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田志伟  胡怡建  宫映华  
免征额一直以来都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构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拟模型,证明了免征额的大小与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平均有效税率大小呈反比,与累进性的大小成正比,并且随着免征额的增大,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分布。这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指导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现阶段的工薪所得税与未来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田志伟  胡怡建  宫映华  
免征额一直以来都是个人所得税改革与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通过构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拟模型,证明了免征额的大小与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平均有效税率大小呈反比,与累进性的大小成正比,并且随着免征额的增大,单一税率以及多级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字型分布。这对于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指导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现阶段的工薪所得税与未来综合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梦根  
本文对我国是否存在地区宾大效应开展研究,并考察价格差异对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首先利用139种规格品价格和我国31个省级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份额数据,依据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的理论框架,测算并外推得到我国地区购买力平价(PPP)序列。研究发现,与名义居民收入相比,经地区PPP缩减后的实际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更低,各年间也更为平稳。然后,选取1996—2016年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证实地区价格与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支持我国存在地区宾大效应,而经济结构、外商投资、出口规模、人口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地区物价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低收入地区,高收入地区宾大效应表现得更为显著,而且不同地区价格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东  
目前有关收入不平等与创业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且往往忽视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和"结构"问题。根据Ferreira和Gignoux(2011)等提出的非参数方法,按照来源性质的不同将我国省级层面的收入不平等分解为努力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分析并实证检验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基于2008年~2013年多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对个体创业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努力不平等与创业活动之间呈现"∽"型关系,即随着努力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个体创业概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而后再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机会不平等对"老板"型创业和"个体户"型创业影响均较为显著,而努力不平等仅对"个体户"型创业影响显著;且努力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存在较为显著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性别的异质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收入不平等影响创业活动的作用机理,而且可为政府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活动提供学术支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白彦锋  许嫚嫚  
近年来,要求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呼声不断,焦点是工资薪金税目免征额的调整,2011年的新个税方案中被提高至3500元,但一些民众认为仍偏低。本文分析了免征额的调整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收入的冲击影响。分析表明,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税目免征额调整对财政收入"减收"效应并不明显;相应地,免征额调整对于缩小我国当前收入差距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民众对于包括免征额调整在内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不宜过分关注。收入差距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财政经济政策的整体推进,税收政策应以个人所得税的"综合化"和税制结构的"直接化"为着力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温伟华  
本文尝试在统一的框架下分解出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分布对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的效应。利用CHNS数据得到的经验证据表明,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引致的价格效应是工资残差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同时发现,1991-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贫穷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而2000-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富有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91-2009年间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工资残差不平等加剧,而城镇化和外资有缩小残差不平等的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