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56)
- 2023(15782)
- 2022(13578)
- 2021(12975)
- 2020(10888)
- 2019(25223)
- 2018(24607)
- 2017(46974)
- 2016(26008)
- 2015(29434)
- 2014(29241)
- 2013(28861)
- 2012(26655)
- 2011(24398)
- 2010(24099)
- 2009(21919)
- 2008(21427)
- 2007(18637)
- 2006(16080)
- 2005(14363)
- 学科
- 济(102275)
- 经济(102150)
- 管理(69303)
- 业(65365)
- 企(53270)
- 企业(53270)
- 方法(50013)
- 数学(44107)
- 数学方法(43621)
- 中国(29850)
- 农(25778)
- 财(25432)
- 学(23647)
- 业经(20781)
- 贸(20582)
- 贸易(20572)
- 易(20035)
- 地方(18531)
- 制(18150)
- 农业(17328)
- 理论(17276)
- 教育(16653)
- 和(15757)
- 融(15681)
- 金融(15680)
- 银(15593)
- 务(15575)
- 银行(15532)
- 财务(15513)
- 财务管理(15481)
- 机构
- 大学(374112)
- 学院(363768)
- 济(147769)
- 经济(144776)
- 管理(139012)
- 研究(130050)
- 理学(121279)
- 理学院(119812)
- 管理学(117579)
- 管理学院(116939)
- 中国(94589)
- 科学(81238)
- 京(80794)
- 财(66210)
- 所(66178)
- 农(62793)
- 研究所(60876)
- 中心(57277)
- 业大(56574)
- 财经(54066)
- 北京(51709)
- 江(51345)
- 范(50602)
- 师范(50038)
- 农业(49929)
- 经(49577)
- 院(47044)
- 经济学(45931)
- 经济学院(41536)
- 州(41387)
- 基金
- 项目(253265)
- 科学(199037)
- 基金(185071)
- 研究(182354)
- 家(163411)
- 国家(162136)
- 科学基金(137598)
- 社会(115100)
- 社会科(109053)
- 社会科学(109024)
- 基金项目(97211)
- 省(96324)
- 自然(90422)
- 自然科(88365)
- 自然科学(88338)
- 自然科学基金(86797)
- 教育(85504)
- 划(83390)
- 资助(77738)
- 编号(72214)
- 成果(60081)
- 重点(57412)
- 部(57369)
- 发(53386)
- 创(52351)
- 课题(51246)
- 科研(49207)
- 大学(49125)
- 教育部(49091)
- 创新(48793)
- 期刊
- 济(152492)
- 经济(152492)
- 研究(111908)
- 中国(72080)
- 学报(64198)
- 科学(57089)
- 农(55763)
- 教育(50560)
- 管理(49978)
- 大学(48914)
- 财(48034)
- 学学(44886)
- 农业(39301)
- 融(29899)
- 金融(29899)
- 技术(29147)
- 财经(26752)
- 经济研究(26114)
- 经(22962)
- 业经(22354)
- 业(21513)
- 问题(20022)
- 图书(19602)
- 贸(17711)
- 科技(17474)
- 版(17154)
- 技术经济(16803)
- 理论(16686)
- 世界(16367)
- 业大(16061)
共检索到532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扬 杨海艳
不确定性取向和确定性取向在教育心理学中被视为个性差异,它描述了人们在不可预知情况下应对策略的差异。不确定取向的人偏爱模糊的情况,在不清晰的情况下,其动机反而被强化,并尽可能获取关于自我及环境的新信息,以解决问题;而确定性取向的人则正相反,他们回避不清晰的情况,对可预测的情况具有积极性,并尽可能保持关于自我和环境的已有认知。社会的互动在教育学领域的反射,反映了人们对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人学习的不同的个体优势和偏好。经过实证研究,中国和德国大学生在个性的不确定性取向和学习优先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不确定性取向 学习优先 中国 德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雨恒 李明磊
使用倾向分数匹配法探讨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机会、投入和收获的影响,发现民族院校为相对弱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入学机会,促进了其行为层面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有价值的影响。建议继续加大对民族院校的支持力度;对不同民族学生"精准施策";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扶持。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倾向分数匹配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史静寰
张华峰是我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曾经指导过的博士生。他即将出版的《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本土特色与转型》一书是他撰写的博士论文《超越中国学习者悖论——中国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研究》的修改版。细读这一书稿时,华峰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时的情境不时在我脑中闪现。这可能是曾经的学生写书请自己的导师作序时通常会遇到的情况:知根知底的导师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前身,包括已经被枪毙或自杀过几回的题目;没准还会揭你的老底,让崇拜你的学生觉得原来你读博时的处境和他们差不多: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也曾倍受焦虑和困惑的摧残。另外,对学生期待甚高的导师还会由此书联想到其后世:不仅希望是学术新秀之作,还要求有学术大家的定位,所以总会鸡蛋里挑骨头地苛求。当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 钟绍春 吕森林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移动学习日益成为教育技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当前国内学者对于移动学习的相关实证研究还很少。本研究综合运用了体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法,较全面地了解受访者在体验前后对移动学习的认识,倾向的移动学习实施方式及其应用情境,需要的移动学习内容类型、片段持续时间以及课程的媒体形式、制约大学生实施移动学习的因素等内容。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非常认可,而且有很强的移动学习需求;"在线更新、离线学习"是当前的主体实施方式,并必将走向网络化;移动...
关键词:
移动学习 移动教育 实证研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作者]
杨翠芬
根据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设计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800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差异,外部刺激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帮助,目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银华
以10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普遍不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归因方式等对其学业成绩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在此基础上对被试大学生采用以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化、交流便捷化、课堂愉悦化和归因自省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融合式干预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提供替代性经验、强化师生沟通交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关注大学生情绪状态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等办法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华峰 史静寰 周溪亭
随着高教普及化阶段更多学生进入高校,扎根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分析现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成为深入理解学生、改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借助对"自我"概念的分析,结合有关中国学习者的研究,建构了兼顾自我生发和社会规范的整合性学习动机分析框架。借助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数据,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1)这一分析框架在中国情境中具有合理性,得到全国性定量调查数据的支撑和验证。(2)社会规范型动机略高于自我生发型动机水平,不同类型学生群体表现出差异性的学习动机特点。(3)两类动机均与学生学习收获显著正相关,自我生发型动机作用更大。两类动机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收获产生更大影响。本研究提出,要认识到社会规范型动机的高水平是中国文化情境、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特点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采取举措提升学生的"学习志趣"水平,并扎根中国本土建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理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华峰 赵琳 郭菲
本文基于2015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通过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的比较,全面分析第一代大学生的个体及家庭特征、大学前学习特征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行为特点。希望能够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为促进高等教育过程性公平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云 莫军成 莫岚
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大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和图书馆的利用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这是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主要从美国大学图书馆学会的out-come定义出发,以图书馆利用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焦点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大学期间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和图书馆利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尤其在综合素养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形成方面,图书馆能发挥很大影响。而且,学生利用图书馆类型与利用后的收获有关。在学习场所组中,利用频率与收获成正相关。而在资源利用组和沟通组中利用频率与收获无相关,图书馆服务的品质与满意度可能对利用后的收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学习成果 成果评估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冯维 杨兢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对高职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差异显著;在年级比较中,差异主要在新生和中年级学生;在性别比较中,高职大学男生和普通大学男生差异不显著,但女生在四个分量表上都有显著差异;并就两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
学习适应性 高职大学生 普通大学生 比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婷 吴海燕
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就业成本,探索性地提出大学生就业成本包含五个维度,并选取广东省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本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试图寻求控制和降低就业成本的有效方法。研究结论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高校缓解就业成本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成本 经济成本 隐形成本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婷 吴海燕
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就业成本,探索性地提出大学生就业成本包含五个维度,并选取广东省为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本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试图寻求控制和降低就业成本的有效方法。研究结论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高校缓解就业成本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成本 经济成本 隐形成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卉 韩婷
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影响力"教育活动。基于对5所理工科高校836名至少有一次完整科研参与经历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科研学习收获整体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社会化、社会性能力和关系、对职业/教育道路的选择和准备、学术技能和研究能力。大学生科研学习投入对学习收获影响显著,对研究能力和学术技能收获最具解释力的是学生从事科研任务的认知挑战度;对专业社会化和未来道路的选择与准备收获最具解释力的是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对社会性能力和关系收获最具解释力的是学生与同辈互动的频率。院校可通过制度创设,促进学生的科研学习投入,提升科研学习质量,主要措施包括将本科生科研纳入人才培养的正式制度中,使之成为"课程";建立本科生科研指导者体系,建立健全指导者激励和能力培训制度。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 学习收获 影响因素 学习投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文
自2008年起,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发展。在此期间,学界关于学习投入的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两组重要的内涵维度:一是基于个体的学习投入和基于互动的学习投入;二是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本研究结合两组维度提出理解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新框架,并配合CCSS对测量工具的改进,验证了新框架下的学习投入结构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 学习投入 概念内涵 测量工具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郑云翔
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广州地区28所高校6,500多名大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学习系统/平台对其支持情况、个性化学习的效果等方面,剖析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力求为相关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一手资料以及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生 个性化学习 现状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