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3)
- 2023(17041)
- 2022(14355)
- 2021(13680)
- 2020(11494)
- 2019(26439)
- 2018(26202)
- 2017(49903)
- 2016(27289)
- 2015(30815)
- 2014(30456)
- 2013(29925)
- 2012(27720)
- 2011(25314)
- 2010(25878)
- 2009(24442)
- 2008(24069)
- 2007(21692)
- 2006(19619)
- 2005(17791)
- 学科
- 济(111189)
- 经济(111047)
- 业(78438)
- 管理(75984)
- 企(56168)
- 企业(56168)
- 农(49998)
- 方法(45176)
- 数学(39887)
- 数学方法(39180)
- 中国(33901)
- 农业(32934)
- 财(28177)
- 业经(26991)
- 制(26736)
- 学(22190)
- 贸(21888)
- 贸易(21872)
- 易(21389)
- 地方(20203)
- 银(19528)
- 银行(19501)
- 体(19148)
- 策(18915)
- 行(18820)
- 融(18050)
- 金融(18043)
- 理论(17536)
- 环境(16343)
- 技术(15887)
- 机构
- 学院(385327)
- 大学(383508)
- 济(164317)
- 经济(160952)
- 管理(145841)
- 研究(137144)
- 理学(124482)
- 理学院(123128)
- 管理学(120663)
- 管理学院(119961)
- 中国(107989)
- 京(82361)
- 科学(81099)
- 财(77395)
- 农(77081)
- 所(69533)
- 中心(62998)
- 研究所(62592)
- 江(60266)
- 业大(59749)
- 农业(59427)
- 财经(59425)
- 经(54014)
- 北京(52258)
- 范(50208)
- 经济学(49933)
- 师范(49727)
- 院(49187)
- 州(46619)
- 经济学院(44710)
- 基金
- 项目(252701)
- 科学(199800)
- 研究(186892)
- 基金(184039)
- 家(161233)
- 国家(159888)
- 科学基金(136341)
- 社会(119476)
- 社会科(113019)
- 社会科学(112993)
- 省(98035)
- 基金项目(95339)
- 自然(86634)
- 教育(86525)
- 自然科(84682)
- 自然科学(84661)
- 自然科学基金(83124)
- 划(82641)
- 资助(76944)
- 编号(76263)
- 成果(63255)
- 重点(57334)
- 部(57286)
- 发(54640)
- 课题(53982)
- 创(52148)
- 国家社会(49978)
- 制(49635)
- 教育部(48952)
- 创新(48790)
- 期刊
- 济(188091)
- 经济(188091)
- 研究(118650)
- 中国(88031)
- 农(76539)
- 学报(60392)
- 财(58852)
- 科学(56920)
- 管理(54607)
- 农业(51599)
- 大学(47172)
- 教育(45789)
- 学学(44258)
- 融(41917)
- 金融(41917)
- 技术(35003)
- 业经(33055)
- 财经(29680)
- 经济研究(29352)
- 业(26882)
- 经(25648)
- 问题(25108)
- 世界(20413)
- 统计(20295)
- 贸(20277)
- 版(19623)
- 技术经济(19035)
- 策(18400)
- 国际(17791)
- 科技(16986)
共检索到602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丰雷 张明辉 韩松 江丽
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动态制度变迁模型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难题。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个体和权威为主体,包含制度变迁成本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并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权威决策是正式规则的主要来源,个体共同认知则是非正式约束的主要来源,二者共同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成本是重要的激励约束因素,制度变迁的速度则取决于制度变迁成本与个体认知、权威决策三者的一致性程度,一个高效、有序的制度变迁过程应尽量避免三者的背离和冲突。因此,政府主导进行的农地制度改革应特别关注农民认知,尊重农民意愿;对具有高变迁成本的制度变迁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适时建立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并在改革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做好权衡,以减少改革阻力,提高改革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希芳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为人们理解中国的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然而,已有的理论却不足以说明现实社会中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在吸收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引入有限理性的行为假定,借用博弈论的思想发展了一个制度变迁的动态博弈模型,并用于分析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作为对模型的一个经验验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洪名勇
马克思是较早将国家整合到制度变迁中去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蕴藏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挖掘,发现马克思不仅有自己的制度变迁模型,而且还将这一模型应用到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马克思的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模型。马克思模型重视非正式制度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强调国家(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模型对于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变迁无疑是最具有解释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发蔚 赵奕钧 姜军松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表明,农户对农地带来的收益与自身付出的成本有着明确的主体认知,文章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深入分析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公社时期农户积极性受到抑制造成制度变迁成本过高;两权分离时期农户在收益的推动下自发地进行农地制度变革,政府与农户诉求不一致造成协商成本过高;三权分置时期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降低改革成本,但农地“禀赋效应”的影响导致农户协商成本增加。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三个典型阶段,最后提出促进农地制度变迁的建议。
关键词:
农地制度变迁 政农互动 演化博弈模型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美银 钱忠好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关键词:
农地制度变迁 农民认知 拓扑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武立永
主流的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为基础,逐渐发展了一个以交易费用、交易收益、交易利润或交易效率为核心变量,以制度变迁主体追求潜在利润最大化为动力,通过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过程的动态分析从而研究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当假设制度变迁主体都同质时,可以从这个制度变迁框架中抽象出主体理性、利益结构、资源约束、技术约束、制度约束等关于分析制度变迁的关键变量,以这些变量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以同质个体决策为基础的制度变迁模型。这个模型将为制度变迁的理性选择分析、演化变迁分析和博弈演化分析的统一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交易费用 决策变量 同质个体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刚
农业体制转换的制度根源———对一个农业制度变迁模型的改进徐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验表明,中国农业的体制转换是一次成功的制度变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一转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目前的研究虽然对中国农业的制度变迁具有相当深刻的洞察力,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丰雷 郑文博 张明辉
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三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三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对一个农业制度变迁模型的再探讨王红玲(中南财经大学博士后)与已有的关于合作经济的规范理论不同,林毅夫(1988、1992、1994)开创性地将制度性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一个关于农业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以下简称“林文”和“模型”),并用这一模型较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之后,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到现在,这项制度已经作为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而土地的家庭承包制也随之作为农村的基本土地产权制度固定下来。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过程,指出了土地制度变迁的未来趋势,提出了几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继刚
学术界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探讨大多基于已有的规范认识之上,局限性很大。文章试图通过重新审视建国以来有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找出变迁的内在逻辑,得出农地改革要符合农民的认知和意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是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地制度改革必须以农民的发展权为基础,有效的产权配置是农地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抛弃各种已有模式的局限,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才有希望。这不仅关系到历史经验的厘清,更是当下农地制度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前提。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业发展 农民权利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宁 何兴邦 王舒娟
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00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关键词:
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宏图 崔宝敏
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开始至今,许多有关农村制度变迁与合约选择的文献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决策界对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判断。本文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评析。交易成本不仅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委托代理,也产生于人们所缔结的合约结构或所选择的组织形态不能与产权的多重属性达成必要的一致。与流行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农村集体产权或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仍然是可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概要性地比较了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产权与联产承包制下的集体产权的各自特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一鸣 罗必良 高少慧
从产权管制放松的视角理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构建关于农地产权管制放松的博弈与经济效应模型,并运用1958—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反历史假设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国家管制农地产权产生租金耗散,农民因此寻租,从而获得农地的剩余索取权。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承包体制的农地制度变迁使得农地剩余索取权从国家手中转到农户手里。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和农业边际产量因而提高,过去的农业资源低效配置状况从而得到改善,最终表现为农业经济绩效的提高。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增长源于国家对农地产权管制的放松。
关键词:
农地产权 管制放松 制度变迁 农业增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春宇
文章以"地方政府"经营旅游业原动力为出发点,从时空角度动态审视我国旅游业博弈主体关系演进轨迹、逻辑内涵与实质,引入演化博弈论思想,以"地方政府"博弈行为为纽带,将"微观主体"微观层次的"突变"和"中央政府"宏观层次的"选择"连接起来,并以进化安定均衡的产生与打破这一动态过程来构建旅游多元动态博弈模型,以期丰富与完善旅游业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