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05)
- 2023(16618)
- 2022(13976)
- 2021(13267)
- 2020(11064)
- 2019(25598)
- 2018(25320)
- 2017(47145)
- 2016(25600)
- 2015(29453)
- 2014(29615)
- 2013(28827)
- 2012(26963)
- 2011(24322)
- 2010(24235)
- 2009(22689)
- 2008(22444)
- 2007(20030)
- 2006(17285)
- 2005(15406)
- 学科
- 济(108644)
- 经济(108517)
- 管理(72062)
- 业(65684)
- 企(52224)
- 企业(52224)
- 方法(49507)
- 数学(43791)
- 数学方法(43199)
- 中国(33154)
- 农(31978)
- 财(27347)
- 学(23650)
- 业经(23157)
- 地方(21373)
- 农业(21085)
- 制(20856)
- 贸(20776)
- 贸易(20768)
- 易(20232)
- 环境(18705)
- 银(16699)
- 银行(16650)
- 理论(16484)
- 务(16242)
- 财务(16178)
- 和(16154)
- 财务管理(16133)
- 融(16057)
- 金融(16049)
- 机构
- 大学(373544)
- 学院(371075)
- 济(152644)
- 经济(149325)
- 管理(139480)
- 研究(130228)
- 理学(120027)
- 理学院(118600)
- 管理学(116255)
- 管理学院(115581)
- 中国(99601)
- 科学(81157)
- 京(80867)
- 财(68780)
- 所(66366)
- 农(64789)
- 中心(60873)
- 研究所(60513)
- 业大(56165)
- 江(55470)
- 财经(55112)
- 农业(50962)
- 北京(50881)
- 经(50158)
- 范(49793)
- 师范(49254)
- 经济学(47721)
- 院(47025)
- 州(43914)
- 经济学院(43061)
- 基金
- 项目(251516)
- 科学(197708)
- 基金(183912)
- 研究(180511)
- 家(161900)
- 国家(160596)
- 科学基金(136848)
- 社会(115089)
- 社会科(108907)
- 社会科学(108877)
- 基金项目(96636)
- 省(95936)
- 自然(88871)
- 自然科(86867)
- 自然科学(86840)
- 自然科学基金(85251)
- 教育(82861)
- 划(82299)
- 资助(76172)
- 编号(72398)
- 成果(58994)
- 重点(57091)
- 部(55753)
- 发(53812)
- 创(51132)
- 课题(50153)
- 科研(48747)
- 国家社会(48675)
- 创新(47985)
- 教育部(47435)
- 期刊
- 济(164765)
- 经济(164765)
- 研究(107040)
- 中国(73865)
- 学报(62114)
- 农(59445)
- 科学(56792)
- 财(53959)
- 管理(49297)
- 大学(46846)
- 学学(44113)
- 农业(40431)
- 教育(38410)
- 技术(32461)
- 融(31690)
- 金融(31690)
- 财经(27204)
- 经济研究(26644)
- 业经(26179)
- 经(23525)
- 问题(23231)
- 业(21522)
- 统计(19998)
- 版(19182)
- 图书(19121)
- 贸(18928)
- 资源(18032)
- 技术经济(17755)
- 策(17422)
- 世界(17131)
共检索到551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李玉瑶 任建宇 丁志宏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很少从生命历程视角分析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变化。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建立了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年龄作为个体老化的标志,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波动式变化,大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单独房间比例在高龄阶段减少;年龄越高,住房设施齐全度越低;随着年龄的增加,住房自有率下降;老人独居比例下降;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高,居住年数越长,邻里串门比例越低。这反映了老化过程带来的居住环境需求的变化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对依据个体老化过程来完善供给和政策支持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居住环境 老年人 老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易成栋 丁志宏 黄友琴
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社区物理环境和养老服务的可得性是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核心部分。基于居住环境的内涵和数据的可得性,利用我国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数据,从住房状况、居住安排、邻里关系、社区设施和养老服务方面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发现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地区间和城市间差异明显。中国城市老年人住房消费数量、住房设施齐全度、住房自有率、老人独居比例呈增加趋势;社区设施可得性提高,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并采用聚类方法发现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的梯度差异的空间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收入和地方...
关键词:
居住环境 老年人 中国城市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周俊山
利用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城市数据,通过住房对老年人迁移愿望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老年人,尽管住房面积小、室内设施较差,但大部分不愿意迁移,居住在子女住房,街道年数越长的老人尤甚。面对部分愿意迁移的老年人,应建造专门的住房类型并精心评估其住房选择。
关键词:
住房 老年人 迁移愿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第一次降至50%以下,表明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居共爨已不占多数,但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存在差异。老年人独居、与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是目前两种并存的方式,表现出"传统"和"现代"居制交织的特征。但无论城乡,老年人独居均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老年人口中,高龄、丧偶和无生活自理能力者与已婚子女同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不过独居也较2000年之前明显提升。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选择与养老保障方式有很大关系,并成为城乡老年人居住家庭类型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城乡老年人在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老年群体对小家庭的提升作用明显。文章认为,老年人独居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和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人与子孙的亲情沟通不能忽视。
关键词:
老年人 家庭类型 人口普查 居住安排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仁兴
本文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山东省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显著影响。与独居老人相比,与配偶和与子女同住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在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上门看病等具体需求上存在异质性。同时,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将居住安排变量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分析框架,通过精准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并将独居老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通过采取多元思维化解其养老困境,积极构建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居住安排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独居老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曲海波
一、性别年龄构成 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是几十年来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对人口的作用。 (一)中国老年人口年龄构成属于世界发展中地区的类型。发达地区人口寿命较长,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地区与之相反。从表1看到,中国60~69岁老年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明锋 张立龙 熊文靓
文章从宏观(社会变迁)和微观(父母—子女)层次探讨了丧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或分居的形成机制。从传统孝道约束力已经衰弱的前提出发,提出当代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主要受亲子需求、家庭资源和个人偏好影响的假设,并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为研究假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亲子间需求越小、家庭资源越充足、丧偶老年人自主权力越大,独居的可能性越大。随着住房拥有率的提高和自理期的延长,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将继续增长。从年龄维度看,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呈现倒U形轨迹,独居的可能性随年龄而增加,在85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趋于下降,重返子女家庭或入住养老机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一笑
文章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为依托,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是否同意"养儿防老"观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养儿防老"观点持赞同态度的老年人仍占主体。人口特征层面上,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更同意此观点;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意此观点。家庭层面上,家庭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同意此观点。社会经济特征层面上,拥有更多住房、养老保障金及年收入更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意此观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一笑
文章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为依托,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老年人是否同意"养儿防老"观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养儿防老"观点持赞同态度的老年人仍占主体。人口特征层面上,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更同意此观点;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意此观点。家庭层面上,家庭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同意此观点。社会经济特征层面上,拥有更多住房、养老保障金及年收入更多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同意此观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春平 葛莹玉
文章以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为基础,通过构建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运用分组的广义结构方程模型(GSEM)分析代际支持的三个方面和老年人个体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健康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可以提高代际经济支持效果;农村文化资源的匮乏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资源,农村地区子女照料效果相对较差,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和人员、养老机构建设、专业护理、医疗设施和人员的规划投入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利用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特别是从1982年存活到1990年的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家庭总体上正趋于核心化,但就老年人家庭而言,三代户家庭仍然是最主要的居住方式,而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其比例趋向于不断提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赵一凡 易定红 赵依兰
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和老年人就业问题是需要关注的焦点。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养老保障对老年人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障会降低其就业的概率,但影响程度较为有限。不同类别养老保险所带来的影响存在差异,享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就业概率,而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会提高就业概率。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东部地区与城市地区的老年人享有养老保障会显著降低其就业概率。老年人对社会的心理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养老保障对就业概率的抑制作用。政策启示是适当完善养老金发放机制,在保障老年人生活福祉的同时,合理运用老年人力资本,促进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云亮 柳建坤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杜鹏 孙鹃娟 张文娟 王雪辉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董亭月
本研究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中国老年人的孤独感流行率及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24.78%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农村、女性、高龄、独居且失能的老年人孤独感程度较高。具体分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发现,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的增加都能有效促进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下降,其中家庭支持比朋友支持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的保护作用更大。
关键词:
孤独感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失能老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社会支持对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我国老年人退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相对剥夺对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城乡居民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测量及保障路径分析——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对老年群体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养老期望对我国城乡居民退休意愿的影响——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再估计——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老年人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追踪调查的发现
西部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的人口边际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调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