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4)
- 2023(7690)
- 2022(6366)
- 2021(5753)
- 2020(4775)
- 2019(10330)
- 2018(10159)
- 2017(18242)
- 2016(10400)
- 2015(11278)
- 2014(11163)
- 2013(10600)
- 2012(9680)
- 2011(8630)
- 2010(8417)
- 2009(7685)
- 2008(7277)
- 2007(6390)
- 2006(5384)
- 2005(4602)
- 学科
- 济(34196)
- 经济(34144)
- 管理(28075)
- 业(25377)
- 企(19558)
- 企业(19558)
- 方法(14661)
- 数学(12957)
- 数学方法(12827)
- 学(12029)
- 农(11280)
- 财(10105)
- 中国(10026)
- 制(8499)
- 业经(7990)
- 贸(7843)
- 贸易(7843)
- 易(7633)
- 农业(7485)
- 体(7139)
- 银(6360)
- 地方(6347)
- 环境(6344)
- 银行(6290)
- 技术(6237)
- 融(6022)
- 金融(6015)
- 行(5984)
- 务(5923)
- 财务(5903)
- 机构
- 学院(144171)
- 大学(143886)
- 研究(55060)
- 济(53015)
- 经济(51917)
- 管理(50789)
- 理学(44602)
- 理学院(43996)
- 管理学(43023)
- 管理学院(42792)
- 中国(39673)
- 科学(39501)
- 农(38676)
- 农业(31320)
- 京(30868)
- 所(30541)
- 业大(30339)
- 研究所(28712)
- 中心(24135)
- 财(23238)
- 江(21806)
- 院(20676)
- 农业大学(20635)
- 省(19015)
- 财经(18790)
- 北京(18770)
- 室(18746)
- 范(18031)
- 技术(18012)
- 师范(17575)
- 基金
- 项目(108185)
- 科学(82718)
- 基金(77814)
- 家(73519)
- 国家(72920)
- 研究(69468)
- 科学基金(59474)
- 社会(43161)
- 省(42976)
- 自然(41904)
- 基金项目(41667)
- 自然科(40941)
- 自然科学(40922)
- 社会科(40773)
- 社会科学(40763)
- 自然科学基金(40188)
- 划(37735)
- 教育(31214)
- 资助(30722)
- 编号(26131)
- 重点(25537)
- 计划(24308)
- 发(23050)
- 创(22742)
- 部(22569)
- 科技(22304)
- 科研(21950)
- 创新(21388)
- 业(20454)
- 成果(19639)
共检索到203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贯宇 陈新军 方舟
为研究个体生长对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84°30′W、10°00′~18°16′S)采集的茎柔鱼样本,提取出1208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利用角质颚微结构的生长纹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了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以及不同性成熟阶段角质颚主要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颚各形态参数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结果显示,在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和不同性成熟阶段,雌、雄个体角质颚的生长存...
关键词:
茎柔鱼 角质颚 形态学 日龄 性成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胡贯宇 金岳 陈新军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被用于估算其个体大小及其生物量等。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W84°30'W、10°00'S18°16'S)采集的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样本,提取出1 346ind茎柔鱼的角质颚,并对角质颚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参数与胴长、体重和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雌性个体角质颚各形态参数的平均值均大于雄性个体,在角质颚12个形态参数中,上喙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
关键词:
茎柔鱼 角质颚 形态特征 个体大小 日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许骆良 陈新军 汪金涛
茎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大陆鱿钓渔业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根据中国大陆鱿钓船2003-2004年、2006-2012年9年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资源丰度进行CPUE标准化,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年际变化。经显著性检验,得到最终选择加入模型的自变量有年、月、纬度、经度、叶绿素浓度、年与经度交互项、年与纬度交互项、月与经度交互项、月与纬度交互项共9个自变量。GAM结果表明,模型自变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桓梦瑶 许巍 娄威 陈新军
分析从秘鲁外海采集的113尾茎柔鱼(Dosidicus gigas)眼睛晶体的微结构,并对其生长纹的周期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眼睛晶体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直径最大处所处的平面为赤道面,记录了晶体中所有的生长纹,生长带周期性明显,每条生长带由明、暗相间的两条同心的生长纹组成。由晶体核心至边缘,相邻生长纹间隔逐渐变小,没有明显的过渡区。晶体平均直径为7 mm,且平均每天生长7条生长纹。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眼睛晶体生长纹与耳石日龄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陈海刚 胡贯中 李建华
根据我国鱿钓渔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秘鲁外海采集的2 489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以雌性个体为主,雌雄比例为3.99∶1。渔获物成熟个体所占比例较小,雌、雄分别为10.4%和21.3%,但各月均有成熟雌性个体出现,说明茎柔鱼全年产卵。茎柔鱼Ⅰ~Ⅳ期性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生殖作用的进行性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缠卵腺重与缠卵腺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茎柔鱼Ⅰ~Ⅳ期缠卵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排卵作用进行缠卵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成熟个体比率与胴长拟合Logisti...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周应祺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 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 ax,Dsquare和Dm ean),用A rcG IS 9.0和Sufer 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W、5°~16°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关键词:
秘鲁外海 茎柔鱼 群体组成 性成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陈芃 刘必林 申丰源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约占我国远洋鱿钓总产量的50%以上,角质颚形态稳定,在头足类的种类、种群划分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2017年2-4月调查期间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角质颚样本,观测分析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茎柔鱼个体生长对角质颚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个体间角质颚的各形态参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赤道海域 茎柔鱼 角质颚 生长特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刘必林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广泛用于头足类分类及资源量估算等研究中。根据201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采集的2 916对阿根廷滑柔鱼角质颚样本,对角质颚12项外部形态参数进行测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翼长(LWL)作为角质颚各区外部形态变化的特征指标,以头盖长和脊突长之比(HL/CL)、喙长和脊突长之比(RL/CL)、喙宽与脊突长之比(RW/CL)、侧壁长和脊突长之比(LWL/CL)、翼长和脊突长之比(WL/CL)分别作为角质颚各区外形变化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利用0、50、100和150 m4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计算1950—2015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PDO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PDO暖期内秘鲁渔场内4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PDO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PDO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栖息地适宜性较低,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对春季,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PDO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学燕 冯永玖 陈新军 马迪
根据2003-2012年6-9月(2005年数据缺失)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结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并寻找影响茎柔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认为:(1)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局部自相关统计量GetIs-ord GI*的Z得分结果显示,秘鲁外海茎柔鱼呈斑块状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7月份的聚集性强;(2)趋势性分析认为,6-9月茎柔鱼资源在南北方向上基本都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变化趋势,而东西方向上均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3)6、8月份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7月份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9月份的最优模型为指数模型,...
关键词:
茎柔鱼 空间自相关 空间异质性 秘鲁外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连为 陈新军 许强华 陆化杰 王从军
秘鲁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性成熟胴长群体。为了更好地对该海域茎柔鱼资源进行开发管理,本文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与微卫星DNA(SSR)2个分子标记对秘鲁外海茎柔鱼大型群与小型群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基于Cytb基因序列得到的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9、0.758±0.052、0.002 19±0.001 46和1.586。基于COⅠ基因序列得到的2个群体总的单倍型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8、0.707±0.055、0.001 70±0.001 26和...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陆化杰 刘必林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广泛分布在东太平洋海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捕捞种类。本文根据2003~2010年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统计数据和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法和Marine Explore软件分析了茎柔鱼的资源丰度和补充量(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指标,t.d-1)与栖息海域20°N~20°S、70°W~110°W各渔区SST的相关性,获得影响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丰度和补充量的SST因子,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当年资源丰度与SST的相关性最高值为5月份92.5°W、12.5°N海区(相关系数为0.94,P<0.001),该海区SST最适范围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冯志萍 余为 陈新军 刘必林 张忠
茎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短生命周期鱼种,其群体对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根据2006—2014年春季(8—10月)、夏季(11—翌年1月)、秋季(2—4月)和冬季(5—7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3个关键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利用不同权重方案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来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利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与SST、SSH和NPP建立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模型,采用算术加权法建立综合适应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依据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比重来比较不同权重的HSI模型,选择不同季度下的最优模型,并用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茎柔鱼CPUE 和渔场纬度重心(latitudinal gravity centers of fishing ground, LATG)呈现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在年际变化上,CPUE基本在2~7 t/d之间浮动,纬度重心基本维持在10°S~18°S之间变化;在季度变化上,冬春季的CPUE高,渔场纬度重心偏向北部海域,夏季,CPUE随着纬度重心的南移而增加,与春季相比,栖息地南移1.5°,CPUE增加6.7%,秋季渔场纬度重心最靠南,CPUE最低。(2)不同季节的最优栖息地模型中的权重方案不同,冬春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9,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SST;夏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7,SST、SSH和NPP权重相等;秋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3,权重最高的是SSH;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在每个季度中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春、夏、秋、冬各季度最优模型预测的精度分别为84.68%、78.56%、72.74%和68.70%。本文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季度时间尺度下环境因子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影响情况,为指导鱿钓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