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6)
- 2023(8462)
- 2022(6993)
- 2021(6812)
- 2020(5716)
- 2019(13144)
- 2018(13365)
- 2017(25952)
- 2016(14267)
- 2015(16212)
- 2014(16515)
- 2013(15634)
- 2012(14265)
- 2011(12957)
- 2010(13538)
- 2009(12536)
- 2008(12162)
- 2007(11106)
- 2006(9990)
- 2005(8990)
- 学科
- 济(53092)
- 经济(53029)
- 管理(43449)
- 业(39095)
- 企(32870)
- 企业(32870)
- 方法(24105)
- 数学(21492)
- 数学方法(20929)
- 农(16256)
- 中国(15027)
- 财(14253)
- 制(12923)
- 策(11756)
- 业经(11356)
- 理论(11161)
- 学(11042)
- 地方(10133)
- 农业(9951)
- 银(9832)
- 银行(9812)
- 贸(9773)
- 贸易(9769)
- 易(9516)
- 行(9466)
- 体(9401)
- 融(8810)
- 金融(8803)
- 技术(8536)
- 务(8046)
- 机构
- 学院(199528)
- 大学(195766)
- 济(78431)
- 管理(77825)
- 经济(76510)
- 理学(66419)
- 研究(66012)
- 理学院(65767)
- 管理学(64269)
- 管理学院(63915)
- 中国(51373)
- 京(41608)
- 科学(40006)
- 财(38795)
- 所(33209)
- 农(32615)
- 江(31971)
- 中心(30711)
- 研究所(29917)
- 财经(29420)
- 业大(28861)
- 经(26580)
- 北京(26247)
- 范(25724)
- 农业(25444)
- 师范(25429)
- 州(25158)
- 院(24462)
- 技术(24055)
- 经济学(22380)
- 基金
- 项目(128975)
- 科学(101292)
- 研究(96229)
- 基金(91378)
- 家(79204)
- 国家(78530)
- 科学基金(67522)
- 社会(58115)
- 社会科(55019)
- 社会科学(55009)
- 省(51977)
- 基金项目(46466)
- 教育(46345)
- 自然(44281)
- 划(43457)
- 自然科(43326)
- 自然科学(43316)
- 自然科学基金(42528)
- 编号(41133)
- 资助(39746)
- 成果(34595)
- 课题(29757)
- 重点(28951)
- 部(28176)
- 发(27305)
- 创(26872)
- 创新(24982)
- 项目编号(24939)
- 科研(24217)
- 性(24101)
共检索到305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江花 陈加洲
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是两种不同的激励方法,团队包括个体,但团队又不等于个体的简单叠加,它们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各自有差异。本文对影响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的选择决策模式。
关键词:
个体激励 团队激励 决策模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江花 陈加洲
组织的扁平化、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企业工作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开始以团队形式来共同完成组织中的任务。对于组织中的成员是采用个体激励还是团队激励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这是本文提出并要解决的问题。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是两种不同的激励方法,本文对影响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体激励和团队激励的选择决策模式。
关键词:
个体激励 团队激励 决策模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卫华
团队存在的最直接原因是联合更多的力量来解决单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企业要开发一套ERP系统,就需要懂管理、懂计算机、懂生产、懂财务等等方面的专家,而几乎没有这样的通才,只有借助团队的力量。因此团队中最显著的标志是集体绩效。但是对于团队成员的激励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基于共评法的团队激励模式,相比测评法的激励模式,更容易使团队成员在集体和个人两个层面上都具有责任心,从而实现团队协同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崔明 陈继平 晁廷荣
营销队伍建设是现代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实现营销目标,并最终赢得利润的有力武器。如何打造和维持一支高效率的销售团队,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SSM矩阵是一种用来规划和考评企业销售团队的简便方法。在用SSM矩阵法考评的基础上,企业要针对销售团队的不同类型设置并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激励模式。
关键词:
销售团队 SSM矩阵 绩效考评 激励模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邢福俊
现代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 ,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种人力资本的潜能 ,是每个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人力资本问题将会越来越成为制约一个公司滚动式、超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进一步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实现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的创新 ,从一个企业的长远角度出发 ,结合国内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操作实践 ,我认为 ,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股票激励模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股票激励 期权 年薪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窦荣兴
客户经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大客户随客户经理流动而流失的风险日益显著。本文针对传统大客户经理管理中一对多的模式,提出了多对多的大客户经理团队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另外,本文还给出相关性质的理论推导,并通过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新的管理模式较传统模式更为行之有效。
关键词:
大客户管理 客户经理团队 绩效考核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国成
信息、激励与统计决策王国成为了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曾撰文①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对称信息的形成机理、统计特征和获取方法。继之,本文根据非对称信息较严格的定义,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就非对称信息的分布类型及在激励...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冯帆 廖飞 杨忠
阻碍知识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出于自利目的而引发的对知识"私有化"行为,这就是知识共享中的"社会困境"。本文认为,一般知识和专门知识构成了知识的自然属性,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构成了知识的社会属性。组织必须综合权衡这两个维度,灵活地从备选激励手段中选择激励组合,以宴现对个体的有效激励,降低个体动机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关键词:
社会困境 知识转移 激励 粘度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任华 韩海良 贾春娟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企业支付员工薪金的模式,已经转换成到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员工参与分享的模式。在此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海尔的对赌激励模式更旨在实现员工以知识作为资本,成为企业"事业合伙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标。按照这一思路,海尔的对赌激励以小微为基本单元,建立对赌协议,承诺目标价值及分享空间。在达成对赌目标后,小微按约定分享对赌价值,并可在小微内自主分配到小微成员,享有的高度自主经营权和分享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从而驱动小微的持续发展,企业、员工双赢。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扈文秀 李苗 张建锋
本文对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不仅考虑到以往研究中的企业特征因素,同时也考虑了激励对象特征因素和外部实施环境因素,建立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并分析各指标间的依存关系,基于此构建了ANP网络结构模型,并选取两个代表性样本企业进行算例验证和应用,最终使得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申嫦娥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的建设刚刚起步 ,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本文将对西方国家有关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对我国股票期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现实背景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应选择以业绩为行权条件的指数化股票期权激励模式 ,并对该模式的设计、优势及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股票期权 激励制度 模式选择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文哲 石宁 梁琪 郝项超
本文在我国业绩型股权激励条件的实践背景下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问题。基于股东与激励对象的利益诉求和博弈过程,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框架,从股东占主导和管理层占主导两种情境入手探讨了博弈均衡下的激励模式选择成因。研究发现:(1)代理问题严重、投资风险较大、股价信息含量低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限制性股票,原因在于具有行动次序优势的股东可以通过限制性股票更有效地促使激励对象努力工作;(2)高管权力大的企业也倾向于选择限制性股票,原因在于高管可以通过折价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更大程度地谋取私利;(3)限制性股票既存在激励性又存在福利性,企业可以通过合理设置业绩考核条件发挥限制性股票的激励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在理论上厘清股权激励计划各参与方对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为优化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借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晓芳 顾少波 黄欣
股权激励是完善企业长期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自 90年代开始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国内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 ,在激励方式和效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中 ,股权激励的具体方式非常繁多 ,容易引起混淆。因此 ,本文对股权激励中的员工持股计划、经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三种主要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研究 ,为股权激励的具体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棱杰 隆正伟
当企业只观察到由两个成员组成团队的总产出,并以此来激励员工时,企业只能采取线性激励。本文在此情形下,分别研究当两成员努力之间存在和不存在互补性时,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角度的团队成员最优线性激励机制。同时,给出企业在两种情况下所确定的两个成员的最优线性激励系数,由此证明当团队成员努力程度间存在互补性时,企业对于团队成员的最优线性激励系数应大于不存在互补性情况下的最优线性激励系数。结果表明: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企业的最优线性激励系数与两个成员努力的生产弹性系数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
最优激励 弹性系数 线性激励系数 互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