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4)
2023(5201)
2022(4235)
2021(4255)
2020(3345)
2019(7621)
2018(7894)
2017(12282)
2016(8179)
2015(9236)
2014(9653)
2013(8505)
2012(7771)
2011(7339)
2010(7711)
2009(6827)
2008(6743)
2007(6285)
2006(5785)
2005(5427)
作者
(21799)
(17829)
(17741)
(17192)
(11285)
(8499)
(8383)
(7258)
(7018)
(6525)
(6145)
(6065)
(5903)
(5827)
(5808)
(5543)
(5491)
(5380)
(5354)
(5109)
(5041)
(4635)
(4347)
(4328)
(4244)
(4138)
(3982)
(3948)
(3823)
(3768)
学科
教育(20300)
(18819)
经济(18789)
管理(14578)
中国(13313)
(12498)
(10547)
理论(10035)
(8514)
企业(8514)
教学(7825)
(6348)
(6025)
(5713)
(5443)
(4941)
方法(4647)
发展(4392)
研究(4347)
(4267)
(4132)
银行(4113)
思想(4111)
业经(4050)
学法(4042)
教学法(4042)
(4005)
政治(3997)
地方(3956)
(3954)
机构
大学(107270)
学院(101426)
研究(42706)
教育(29671)
(28825)
经济(27713)
管理(27393)
科学(26063)
(25835)
(25779)
师范(25565)
中国(25420)
(22256)
理学(22052)
理学院(21603)
师范大学(21004)
管理学(20916)
管理学院(20668)
研究所(20178)
(19145)
(17744)
中心(17722)
技术(17606)
北京(17365)
(15700)
职业(15562)
(15536)
(14513)
业大(14157)
农业(13882)
基金
项目(60770)
研究(52174)
科学(47333)
基金(37952)
(33066)
教育(32837)
国家(32609)
社会(28219)
社会科(26101)
社会科学(26096)
(25875)
科学基金(25576)
编号(24776)
成果(24513)
(24118)
课题(21448)
基金项目(18410)
(18342)
重点(15639)
资助(15204)
规划(14887)
项目编号(14843)
(14660)
自然(14493)
(14295)
(14220)
自然科(14101)
自然科学(14094)
自然科学基金(13816)
(13281)
期刊
教育(52004)
研究(42540)
(38035)
经济(38035)
中国(35882)
学报(18933)
(16059)
大学(14864)
科学(14499)
技术(13260)
职业(13178)
(12919)
学学(11966)
农业(10745)
管理(10337)
技术教育(8620)
职业技术(8620)
职业技术教育(8620)
图书(8366)
(7467)
论坛(7467)
(6963)
金融(6963)
书馆(6344)
图书馆(6344)
高等(6267)
财经(6153)
(6022)
成人(5778)
成人教育(5778)
共检索到178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位涛  
每个人都是差异化的独立个体,教育的展开究其本质就是要基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而引导他自身走向整全的发展。好的教育始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作为教育的起点也就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良好健全的身心状态使得个体能够拥有发达的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觉能力,这也是个体敞开自我身心,向着更广范围的探究事物,习得理智知识以及获致社会性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个体成长的终极的目的还在于以发达的身体为基础走向灵魂的美善,以此获致幸福。柏拉图提出的个体成人路径也正是基于从身体到灵魂的整全发展的教育序列,而且哲学教育在从身体的健全到灵魂的美善之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古典西方教育哲学分为两个阵营: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组建他的"理想国",按照"理论理性"设计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方案;柏拉图坚持"哲人王"统治、公产制和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虽然坚持了哲学对政治的指导,但他看到了哲学对政治的危险,按照"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开创了不同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政治科学"以及相关的教育方案。亚里士多德重视轮流制、私有制和法制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幸福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教育关涉幸福,这是不证自明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教育要不要关涉幸福,以幸福为基本价值诉求,而在于,教育究竟应该关涉怎样的幸福,何种幸福本身就内含着通向幸福的路径。而幸福问题的根本,乃在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的冲突无疑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甚至是事关个体存在的中心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哲学生活与民众生活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哲学教育的艰难。随着现代社会的民主化,民众生活在现代化中的位序提升,哲学生活在物欲化的生活中日趋晦蔽,这进一步加剧了哲学教育的艰难。在今天,教育哲学就是要为哲学教育提供辩护,或者说为哲学生活提供教育的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勇  
为安顿灵魂与城邦,柏拉图提出以学园、对话作为实施其哲学教育的外在条件,但这些条件并未涉及哲学教育的内涵,因此他必须展开一段旨在界定其哲学教育内涵的思考。通过极力与诗人、智者设计的教学内容区别开来,柏拉图界定了自己的哲学教育,让自己的学园与对话教学有了满意的内容,同时也挑起了何为哲学、知识分裂与灵魂完美之悖论关系等千古课程难题,以至于尼采、海德格尔等现代思想家不得不重构柏拉图的哲学界定。但他们终究无法让教育安定下来,有关教育内容的思考仍可能会在柏拉图曾经遭遇的分裂与紧张中,寻求即使达不到也坚信一定存在或应当存在的完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个体成长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绝非个体发展的终结。如果说个体成人或成熟的标志乃是个体的哲学自觉,也即意识到自我作为人的目的与责任,由此而走向自我生命的深度反思,那么个体哲学自觉发生的关键时段在青年期并延伸到成年阶段,个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一般在35-40岁。一个人青春年少,难免血气旺盛,不足以达成深度的反思,因而需要持续的实际生活历练。个体走向哲学自觉的标志性实践形式是成为父母并懂得如何恰切地教育子女,子女的成长成为见证个体完整成人的试金石。我们需要立足终身发展,重新审视家庭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并适当调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彭磊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夏剑  
现代哲学的“身体转向”所确立的“身体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颠覆了奠基于笛卡尔意识哲学的“意识主体”概念及其主体哲学思路。由此,深受后者影响的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必然需要基于新的主体哲学视域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意识主体”概念的现代主体教育虽然对于解决特殊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目中无人”的困境发挥了极大的理论效力,然而,由于它主要从作为“意识主体”的人出发来建构主体教育的基本思路,人的身体主体性是被忽视的。由此导致无论是在主体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中,身体相关因素的教育意义无法得到关注和发挥,身体相关的教育实践一直处在边缘化地位,人的完整性被割裂。因此,基于身体哲学视域,从身体主体理论出发,更新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和“人”的概念,确立人是“身体主体”;基于身体主体重新发现和确立身体的教育意义;将主体教育的目的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以取代“独立的人”的发展,或许是当前解决主体教育理论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现代教育在强化其时代与社会适应性的同时,需要重视教育的超越之道,以提升个体成人的高度。孔子向弟子提出“予欲无言”,意在引导弟子转向天道之生生不已,由此而提示教育的三个层次,即作为起点与基础的师者有言之教,作为中点与过渡的师者无言之身教,作为根本指向的天道生生之教。孔子从有言之教转向无言之教,意在让个体倾其身心直接与天道相遇,与四时之行与百物之生相遇,进而在人天合一的过程之中达成自我生命的整全。就教育的展开路径而言,需要以六艺之教激活个体身心,涵育仁心自觉;通过仁礼合一,在社会交往之中让个体获得自我通达现实的德行依据;通过自觉天道,寻求人道与天道合一,成就个体成人更高的整全性。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生姿态让我们往返于人天之际,找到执着而坚定地活在天地人事之中的勇气与力量,达成个体成人的超越性。孔子的“予欲无言”乃是提示弟子在追随夫子之教的同时又能超越对夫子的追随而转向天道,从听夫子之言转向聆听道言,以达成自我生命在更高层次的整全。这提示我们,人为的教诲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固执于人为之教,而要寻求个体在世的根本性依据,以求得个体成人的超越性与整全成人的可能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桑宁霞  刘丽  
知识问题一直是成人教育视域中的核心问题,从成人知识教育转向回归成人生命的教育是现代成人教育的必然诉求。本文选取了成人教育知识中的三个点:从成人教育知识的价值着手,探讨成人教育知识从最初的被奴役,继而在成人教育活动的助推下逐渐发展成为充满生命力的完整活体;从成人教育知识的范畴着手,探讨成人教育知识从固守僵化的课本知识,继而将触角深入缤纷的成人生活世界;从成人教育知识的传授方式着手,分别探讨了说教式、启发式、生成式、整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表明成人教育知识的传授从最初注重对成人个体的简单灌输到注重通过主体间的心灵契合,继而达到知识能量转化的最优效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石亚兵  葛孝亿  
伊壁鸠鲁是希腊化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为了救治希腊化时期大众的"灵魂的疾病",他创造了"灵魂救治"课程理论。通过研究发现,伊壁鸠鲁"灵魂救治"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希腊化时期哲学从追求集体生活到谋求个体幸福的认识论转向。"灵魂救治"课程理论在目标上表现为学生应该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宁静;在内容上表现为设计了"灵魂救治"的课程内容,包括关于神的课程、死亡的课程、欲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方式上表现为明显的权威主义倾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清思  
本文关注的是儿童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着重探讨儿童哲学探究团体课室中的人我关系和互动模式及其隐含的德育意蕴。文中承继了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儿童哲学愿景,希望藉由哲学的启发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建构教育,以使儿童哲学有助于道德教育之推广。文中还探讨了笔者的儿童哲学临床教学行动研究,说明过程中所研发的教学策略,并分析了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杰克逊教授的理念为启发,辅以儿童哲学发起人之一的美国学者安妮·夏普(Ann Sharp)的相关文献,透过理论结合实务的论述方式,试图勾勒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铁芳  孙露  
就古典劳动诗歌来分析劳动教育的意蕴,意在回返个体成人的基础性视域,拓展劳动教育的文化意涵。个体在劳动之中,不仅仅是劳其筋骨,同时也是向着劳动之物打开自我身体官能,向着他人打开自我生命之爱与希望,向着天地四时打开自我生命节律,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引导个体融身天地他人之中。劳动的展开呈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特征,成年人的劳动更多地呈现为向着家庭的责任分担,儿童的劳动则更多地基于儿童天性。由此,劳动教育的意涵乃是以劳动的方式促成个体在天性与责任之间趋向个体成人。个体成人趋于完成阶段,则意味着个体对劳动之艰辛的勇敢担当。今日劳动教育应体现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简朴劳动的基础性。在个体成人初始阶段体验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人类初始性的生存方式置于个体生存的基础性结构之中,以扩展个体生活的基本视域,扩展意义生活的可能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德润  
身体是个体生命活动与个体发展的载体。在身心二元的认识框架中,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离身"状态给他们的人格发展、社会互动能力培养、情感与道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让身体回归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发挥具身活动在青少年认知、情感、道德发展中的教育意蕴,已成为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的共识。青少年的身体蕴涵着健康、美学、认知、情感、道德、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以锻炼实践能力、拓展生命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校外教育活动设计中,选择群体性的、真实任务定向的、最大程度运用肢体力量的活动,并在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实施"弱控制"原则,可以达成身体在活动中的教育之力和发展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