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88)
2023(7723)
2022(5869)
2021(5561)
2020(4289)
2019(9600)
2018(10031)
2017(16999)
2016(10585)
2015(12039)
2014(12645)
2013(11151)
2012(10016)
2011(9118)
2010(9304)
2009(8326)
2008(8121)
2007(7714)
2006(7118)
2005(6430)
作者
(28063)
(23120)
(23036)
(22225)
(14540)
(10981)
(10801)
(9207)
(9015)
(8349)
(7875)
(7809)
(7537)
(7463)
(7287)
(7203)
(6992)
(6885)
(6864)
(6562)
(6185)
(5804)
(5627)
(5490)
(5452)
(5256)
(5213)
(5075)
(4885)
(4674)
学科
(30892)
经济(30746)
管理(21936)
教育(20404)
中国(19028)
(18740)
(15412)
企业(15412)
理论(12491)
(12267)
(10658)
业经(10567)
方法(9417)
(8672)
(8282)
(7986)
教学(7889)
(7662)
农业(7628)
发展(7441)
(7317)
(7190)
地方(7141)
(5726)
银行(5708)
数学(5625)
技术(5547)
(5520)
数学方法(5507)
(5308)
机构
大学(139334)
学院(135497)
研究(53265)
(43990)
经济(42589)
管理(41799)
理学(35032)
理学院(34492)
中国(33732)
管理学(33546)
管理学院(33275)
(32243)
科学(32153)
教育(30644)
(29671)
师范(29431)
(26904)
研究所(24410)
师范大学(23991)
(23657)
(23458)
中心(22819)
(22563)
北京(21115)
技术(20231)
(19259)
业大(19060)
(18174)
农业(18136)
职业(17443)
基金
项目(86279)
研究(71374)
科学(68603)
基金(57513)
(49674)
国家(49070)
社会(43453)
科学基金(40666)
教育(40550)
社会科(39614)
社会科学(39600)
(35971)
编号(32574)
(31880)
成果(30177)
基金项目(29043)
课题(26390)
自然(23177)
自然科(22645)
自然科学(22637)
(22239)
自然科学基金(22219)
资助(22034)
重点(21124)
(20075)
(20003)
项目编号(19391)
规划(19327)
(18911)
(17604)
期刊
(55035)
经济(55035)
教育(53146)
研究(51941)
中国(42459)
(23165)
学报(22817)
科学(19572)
大学(18472)
(17885)
管理(15657)
学学(15636)
农业(15426)
技术(15296)
职业(13697)
(10412)
金融(10412)
业经(9551)
技术教育(8875)
职业技术(8875)
职业技术教育(8875)
财经(8804)
经济研究(8422)
(8419)
论坛(8419)
图书(7995)
(7700)
(7564)
(7497)
(7296)
共检索到224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俊  
个体化社会是指某种具体的个体化进程正在其中发生着的社会。学校的教育功能是个体社会化,包括个体个性化与个体共性化两个方面。我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无论对个体的个性化还是共性化都呈现出一种"双刃剑"式的影响,同时也使个性化逐渐取代共性化成为个体社会化的主导成分。面对个体化进程所带来的挑战,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把培养的重心从培养共性转移到培养个性上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则要在"走向个人"的同时"回归集体",实现教育手段的社会化。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社会性发展的"个性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章乐  
个体化社会已经来临,其表现为人们从传统社会形式与义务中解放出来,不得不独自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并以从众的无意识方式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趋同。承认有三种形式:情感关怀、法律承认和社会尊重。生活在个体化社会中的个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因为重建社会关系、摆脱身份焦虑、寻求自我认同都离不开他人的承认。个体化社会的教育更需要给予儿童以承认,这是由儿童情感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个体化社会的教育中充斥着大量的蔑视所决定的。承认的教育需要把教育的终极目的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共同体的建构,并以此展开三种形式的教育承认:给予每个学生以教育爱;承认每个学生平等的教育权利;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成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贺来  
"个体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在"个体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团结"何以成为可能,已越来越凸显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挑战。"个体化"一方面把个人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现代社会的重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与人的结合,即社会团结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推动"社会团结"的重建,一个重要理论前提是超越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所代表的两极对立的立场,探求在差异性中实现统一性。而其中,超越"个体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互依性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团结"的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慧  朱小蔓  
在多元社会中 ,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显 ,道德教育观应从机械论转向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 ,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关注生命不仅要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 ,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寻找生命的感觉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 ,是生命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托尼·贝兹  李亚婉  刘莉  
托尼·贝兹先生在本文中充分展示了网络社会中教育多媒体的优势所在;深刻分析了未来世界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设计了新型的电子化教育机构的运作机制。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浩  
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凡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孤独、疾病与死亡的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人,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与美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显得格外孤独与痛苦,这种孤独个体的特性也贯穿了其一生。与此同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特点,即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主人公追寻的身份认同正是当代美国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普遍的生存困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增元  刘宏伟  陆俞静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比较而言,个人价值具有直接性、基础性、内在性和先天性,是最基本的"本体价值";社会价值作为一种"后天的事实",具有明显的后生性、外在性和间接性,是一种衍生价值和工具价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个性化和市场化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价值个体化的历史进步,现实越来越呼吁教学价值回归个体本真价值,澄清、确认和坚持这一历史进步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历史责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齐向华  
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及其整个人生历程,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与此有先天的契合之处。凭借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图书馆教育可以实现多媒体化、网络化和远程教育,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杨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各国教育都面临着传统与变革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英国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英国长期形成的改良主义民族传统和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因此在保留传统与进行变革的选择中,总是以不触动传统为原则,主张渐变,反对突变。这样做固然有其稳妥的一面,但往往过于保守,改革显得迟缓,勉强。这一特点相当突出地反映在英国学校课程改革方而。笔者认为,要认识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在课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首先必须了解英国学校课程的传统。只有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勇  
通过分析知识谱系 ,可以发现 ,现代教育在寻求一种新的教化力量 ,也就是塑造“理性化的身体”,规范世俗日常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现代社会的整合与繁荣。现代教育的这种追求在扬弃古典教育问题的同时 ,也引发了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即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围绕这一冲突 ,后期现代教育强化了学校的社会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必须融入现代社会体系 ,才能找到“体面的出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顾远飞  
高等教育合法性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对应着两种内在价值:知识和实用。现代大学在走出象牙塔之后,已步入市场社会,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制度、道德体系乃至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其失去应有之平衡。在当今人类社会面临诸多社会危机尤其是环境危机和文明冲突的时代,至善论高等教育哲学亟需彰显。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范微微  赵明玉  饶从满  
多元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国家的公民构成多样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原本稳固的社会情感基础。这些文化群体在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对抗加剧了人们对于国家秩序和团结的担忧。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对于国家认同和归属的情感显得有些复杂。现代民族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整合功能,以强化公民的情感联结;现代民主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民主化功能,以实现公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现代国家必须找到一条与它们的新角色相一致的社会团结和凝聚的新途径和基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迪·哈格里夫斯  熊建辉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经指出,西方的知识分子正经历着从"立法者"(Iegislators)到"阐释者"(interpreters)的转变。作为"立法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为社会立法,仲裁社会的终极价值观,"立法者"的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而所谓"阐释者",是指知识分子面对后现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失去了价值理性守护者和仲裁人的作用和自信,而只能在沟通和理解中充当社会价值的调解人。于是,当今社会的很多学者都对价值判断避而不谈,而追求某种实效性。这在教育领域中也屡见不鲜。然而,在这样一个价值理性日渐黯淡的时代,《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一书的作者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康  
通过比较三个社会学视角,本文认为"个体性学习"的兴起是由于当今社会个体化过程在终身学习领域的一个体现。虽然这种"个体性学习"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能动性,但也促成了"公共空间"的消退。西方一些学者因而呼唤使个体"赋权"和"公共空间"恢复的公民教育,以便使个体能获取真正的自主性,而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晖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最古老的培训方式,最初表现为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其特征都是在生产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向其弟子传授该行业的基本技能。这时的学徒仅是一种培养手工工人的制度,同学校教育毫无关联,更不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谓的学徒制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递,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把工作岗位训练同学校课堂技术教学相结合的、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系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