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22)
- 2023(6196)
- 2022(4939)
- 2021(4649)
- 2020(3638)
- 2019(7875)
- 2018(7823)
- 2017(14266)
- 2016(8081)
- 2015(8778)
- 2014(9053)
- 2013(8434)
- 2012(7844)
- 2011(7037)
- 2010(7011)
- 2009(6283)
- 2008(6172)
- 2007(5666)
- 2006(4711)
- 2005(4289)
- 学科
- 济(25754)
- 经济(25710)
- 管理(20705)
- 业(18637)
- 企(15147)
- 企业(15147)
- 方法(10175)
- 学(9494)
- 数学(8466)
- 数学方法(8336)
- 中国(8329)
- 财(8106)
- 制(8067)
- 农(7632)
- 体(6991)
- 理论(6337)
- 银(6039)
- 银行(6013)
- 融(5841)
- 金融(5834)
- 业经(5818)
- 行(5798)
- 教育(5706)
- 务(4938)
- 财务(4915)
- 财务管理(4903)
- 地方(4780)
- 农业(4762)
- 企业财务(4731)
- 体制(4596)
- 机构
- 大学(111497)
- 学院(111290)
- 研究(41866)
- 济(39157)
- 经济(38115)
- 管理(36352)
- 理学(31109)
- 理学院(30664)
- 中国(30240)
- 管理学(29927)
- 管理学院(29717)
- 科学(28090)
- 农(24918)
- 京(23856)
- 所(22273)
- 研究所(20575)
- 财(20240)
- 农业(19978)
- 业大(19342)
- 中心(18659)
- 江(17523)
- 财经(15800)
- 范(15744)
- 师范(15455)
- 院(15419)
- 技术(14879)
- 北京(14555)
- 经(14454)
- 州(13795)
- 省(13765)
- 基金
- 项目(77949)
- 科学(60165)
- 基金(55506)
- 研究(54652)
- 家(50670)
- 国家(50239)
- 科学基金(41340)
- 社会(33355)
- 社会科(31408)
- 社会科学(31400)
- 省(31080)
- 基金项目(28462)
- 自然(27226)
- 划(26871)
- 自然科(26619)
- 自然科学(26608)
- 自然科学基金(26156)
- 教育(26112)
- 资助(22242)
- 编号(21540)
- 成果(18708)
- 重点(18307)
- 部(16769)
- 课题(16361)
- 发(16275)
- 创(16256)
- 性(15935)
- 计划(15668)
- 创新(15241)
- 科研(15228)
共检索到167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伟
阿多诺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相遇于“个体主体性的逻辑建构”,其焦点在于“个体主体性”的未来预期。基于“个体主体性”的差异性诉求,阿多诺哲学的“经验”视角和“绝对否定”的逻辑工具实际上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视为一种抽象统治,并剥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性维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主体性”社会建构的可能性。最终结果是,阿多诺哲学无法超越“市民社会”,它虽然批判了现代社会的一切“同一性”形式,却避开了这些形式中所内涵的资本主义价值理念。
关键词:
阿多诺 马克思 个体主体性 实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立新
<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固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哲 何林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强调劳动是一种具有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在生产中,核心灵魂是劳动。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对劳动产品的均衡分配诉求中,恰恰是对人类劳动中的劳动自主性、创造性、成果享有性等的劳动主体性的尊重和肯定,对当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雍梦茜 胡立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促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资本主义私有制掩盖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实践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终极目标。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民主体性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希中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源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既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中国的历史问题,也不能圆满回答中国的发展问题。历史研究回归中国本土,构建中国“主体性”已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史学界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文化发展新需要,基于学科自身发展演变规律提出的新思考,符合时代逻辑。其本质是基于文化认同,依托高度文化自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提炼出富有启发性和阐释力的本土化概念、理论和观点,在揭示中国道路特殊性的同时,为世界贡献有益的经验和智慧,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
新时代 历史学研究 中国“主体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人口老龄化已从西方困扰演变成全球议题,作为回应,积极老龄政策框架被建构出来。囿于社会转型加快和治理经验不足,学界对乡村人口老龄化议题存有"问题化"阐释倾向,而相应治理效能有限倒逼我们开展主体性取向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研究。以自助—互助—他助为框架,既要指出(微观)可行能力和发展心态、(中观)互惠伦理与利益关联、(宏观)资源反哺和组织下乡,构成行动基础;也要看到"恩往下流"的家庭卷入与"老而无用"的认知图式、土地确权带来利益脱嵌与村社行政化中的服务缺位、资源错配诱发心态失衡与社会组织"在城化"格局造成的难题。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认为从资源整合、认同重构、服务供给和技术赋能方面切入,有助于乡村老年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关键词:
主体性 人口老龄化 问题化导向 服务覆盖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高照成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强调民族主体性,同时认为只有以历史主体性话语对文本进行阐释,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夏志清运用"新批评"与自由主义观念,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肆意评判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因而使得阐释主体与被阐释的中国文本之间没有形成历史主义主客体关系。特里·伊格尔顿称这种批评为"个体自由主义"的现代复归。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张以历史主义的民族主体性来揭示文本意义,才是真正具有现代价值的阐释方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光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嵩
笔者认为,西方传统思想忽视个人间的关系,把集体理解为若干"经济人"的集合;马克思则强调人们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并将其视为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主张关注阶级成员结成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还要受与其他阶级结成的关系的制约,并由此出发理解阶级的集体行动。笔者基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尝试探讨个人间的依赖和制约是怎样最终促成阶级间的依存和对抗的,认为奥尔森秉持西方传统思想去解读和批评马克思阶级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马克思基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观念去阐释阶级的集体行动,他的论述没有遇到阿罗试图从"经济人"行为选择出发解释集体行动时遇到的困惑。
关键词:
个人 阶级 集体行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永帅
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直面文明议题本身,探究人类文明序列、剖析文明发展困境、演绎未来文明前景,形成共同体关切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范式。在文明的反思与抉择、文明的建构与趋向中,这一演绎为人类文明的逻辑与叙事提供具有实证基础和整全视野的分析与判断。马克思的共同体关系逻辑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实现的理论主动,在问题论域、逻辑动力、关系载体和历史张力的建构思路与构建方法中,整体呈现共同体与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变革。当下,学理性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返回经典视域,以马克思的共同体联结方式凝练人类文明要素与文明开创机理,进一步深化文明形态的构建方式、叙事价值与理论空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海霞
逻辑起点作为一门学科的开端,是正确理解这门科学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根据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可以得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逻辑起点的商品,实际是从世界市场商品中抽象出的商品一般。世界市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顶点,遍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每个研究层次的各个阶段,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结构,使得马克思又把世界市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明确世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海霞
逻辑起点作为一门学科的开端,是正确理解这门科学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根据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可以得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逻辑起点的商品,实际是从世界市场商品中抽象出的商品一般。世界市场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顶点,遍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每个研究层次的各个阶段,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结构,使得马克思又把世界市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归宿。明确世界市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利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关键词:
贫困农户 脱贫主体性 脱贫意愿 脱贫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社区是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抓手和重要阵地。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变迁属于政府主导的规划型变迁,村庄集聚提升和农民集中居住导致文化空间“脱嵌”,传统村落文化模式及其再生产机制难以为继;生活方式市民化转型引发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诉求,与供给侧“文化输血”单一模式形成结构性矛盾;长期处于文化供需结构失衡将诱发社区文化主体性阙如并导致文化秩序重建困境。采用文化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空间-主体-要素-机制”四位一体分析框架,并基于J省N市的实证经验,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新时期深入实施文化强国和文化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秩序主体性重建,一方面,要聚焦“农转居”后不同文化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有效激活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孝道文化、睦邻文化等内生要素禀赋,尤其要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要素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另一方面,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自治化等机制协同重建模式,实现经济回报、精神褒奖、情感慰藉、价值追求等多重文化秩序重建效用最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