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7)
- 2023(13996)
- 2022(11843)
- 2021(11185)
- 2020(9548)
- 2019(21596)
- 2018(21114)
- 2017(41531)
- 2016(22009)
- 2015(24441)
- 2014(23687)
- 2013(22736)
- 2012(21013)
- 2011(18509)
- 2010(18588)
- 2009(17214)
- 2008(16826)
- 2007(14829)
- 2006(12780)
- 2005(11061)
- 学科
- 济(87821)
- 经济(87726)
- 业(69174)
- 管理(68035)
- 企(56468)
- 企业(56468)
- 方法(44569)
- 数学(40197)
- 数学方法(39720)
- 财(25798)
- 中国(25084)
- 农(23439)
- 业经(18635)
- 制(18304)
- 技术(17742)
- 银(17239)
- 银行(17226)
- 贸(16905)
- 贸易(16895)
- 易(16479)
- 行(16398)
- 务(16236)
- 财务(16193)
- 财务管理(16153)
- 融(15912)
- 金融(15911)
- 地方(15450)
- 企业财务(15420)
- 农业(15288)
- 策(14151)
- 机构
- 大学(295953)
- 学院(295574)
- 济(128350)
- 经济(125992)
- 管理(123255)
- 理学(106364)
- 理学院(105409)
- 管理学(103747)
- 管理学院(103172)
- 研究(91426)
- 中国(75685)
- 财(63122)
- 京(59507)
- 科学(50720)
- 财经(49879)
- 中心(45862)
- 经(45592)
- 江(44241)
- 所(42022)
- 经济学(40361)
- 农(39794)
- 业大(38384)
- 研究所(37726)
- 财经大学(37390)
- 北京(36871)
- 经济学院(36626)
- 范(35950)
- 师范(35643)
- 州(34595)
- 院(33546)
- 基金
- 项目(201572)
- 科学(162376)
- 研究(151196)
- 基金(150333)
- 家(128907)
- 国家(127529)
- 科学基金(112479)
- 社会(99510)
- 社会科(94528)
- 社会科学(94506)
- 基金项目(78496)
- 省(77132)
- 自然(71319)
- 教育(70141)
- 自然科(69781)
- 自然科学(69760)
- 自然科学基金(68544)
- 划(64625)
- 资助(61931)
- 编号(60844)
- 成果(49420)
- 部(45879)
- 重点(44302)
- 创(44252)
- 发(42126)
- 国家社会(42076)
- 创新(41424)
- 课题(40863)
- 教育部(40804)
- 人文(40205)
- 期刊
- 济(132356)
- 经济(132356)
- 研究(89995)
- 中国(54918)
- 财(48586)
- 管理(46202)
- 科学(37499)
- 学报(37432)
- 融(36767)
- 金融(36767)
- 农(34547)
- 大学(30716)
- 教育(29262)
- 学学(28923)
- 技术(26866)
- 财经(24630)
- 农业(23000)
- 经济研究(22317)
- 业经(21180)
- 经(20996)
- 问题(16971)
- 统计(15982)
- 策(15060)
- 理论(14986)
- 技术经济(14967)
- 贸(14703)
- 图书(13700)
- 实践(13515)
- 践(13515)
- 科技(13309)
共检索到438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浩名 柳清瑞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个人风险偏好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机制,并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个人风险承受度提高使家庭生育子女的可能性平均降低了18.69%。在考虑性别和城乡差异、调整风险偏好的测度方式、调整家庭生育的代理变量、解决数据和样本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仍具有较强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对风险偏好具有调节作用,影响了家庭生育水平。在中国实行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后,应以家庭行为倾向作为生育政策调整的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乔海曙 粟亚亚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全国基线调查微观数据,研究投资者的创伤经历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遭遇意外伤残或重大疾病、亲人去世以及失业经历对家庭是否持有股票、狭义风险资产、广义风险资产以及持有风险资产份额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离婚经历的影响并不显著;子女去世对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是持久的,但意外伤残或重大疾病、失业经历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的金融风险偏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个人特有的生命历程中被不断塑造。本文研究结论对提高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度、引导家庭合理配置金融资产的政策启示:第一,鼓励家庭合理参与金融市场,应同步推进公众心理健康建设,促进心理弹性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二,金融发展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在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医疗保障机制,构建适用于失独家庭和老龄化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织密筑牢社会安全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鑫尚 高文书 刘英俊
从升学竞争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投资出发,实证检验中考普职分流对家庭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中考普职分流程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家庭支出将增加约4%;以课外辅导和“学区房”购置为代表的显性教育投资是家庭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父母因教育竞争导致的劳动损失等隐性投入对家庭支出影响不显著;初中和小学阶段家庭分别通过增加辅导班支出和文化旅游支出来应对升学竞争;家庭主要通过增加超额消费和消耗家庭储蓄来弥补中考普职分流带来的额外支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元明 贾静
风险态度在家庭金融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家庭风险态度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因素中,中国儒家文化、金融素养对家庭风险态度的影响如何?本文通过OLS方法分析CHFS2015的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会更加偏好风险,即使是在控制了儒家文化的情况下金融素养的影响依然没变,但儒家文化在不同作用机制情况下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差序格局下的儒家文化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显著为负,而身份认同下的儒家文化对风险态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加入金融素养与儒家文化交互项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儒家文化中的差序格局主张对金融素养与风险态度的正向关系起到阻碍作用,而身份认同主张却对金融素养与风险态度的正向关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卢建新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金融资产、住房和非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实证表明:收入是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金融资产、住房资产和非住房资产,但非住房资产对消费有负的显著影响;无风险金融资产、风险金融资产和社保金融资产对农村家庭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住房资产对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程度大于非耐用品;户主年龄特征、家庭所处地区以及家庭收入高低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差异性有一定解释力。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黄日华 李朝晖
论文基于湘东、湘南等四地调查数据,从风险偏好、保费可承担约束视角对家庭农场收入保险投保决策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收入保险兼具减产与价格下跌双重风险保障,符合家庭农场风险规避需求。其中,"保费可承担性"客观制约超出"风险偏好"主观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农场种养殖农事生产与盈利目标关联和规模化发展水平。第二,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性生产活动,但投保决策多为农场主个体行为,家庭成员风险偏好对决策优选排序较少产生影响,应当与家庭成员利益目标一致有关。第三,全农场收入保险具备"一揽子保险"合约特征,为家庭农场险种安排首选,且以种养殖兼营型农场"确定性决策"表征最为明显。第四,家庭农场存在"决策偏好逆转",与理性选择公理一般逻辑不相符。该"决策论"悖论多发生于价格敏感型农产品经营农场、曾遭遇巨灾损失农场等情形,且受农村社区信息传播影响较大。在政策指导上,可率先从规模化、商品化程度较高家庭农场试点推广,重点关注农场主风险偏好与投保决策取向,且利用农村社会血缘、地缘关系强化保险认知与险种计划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顶层设计上应有步骤地将收入保险纳入财政支持范畴,享受保费政策性补贴公平待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利 王聪
基于2010、2012与2014年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一个纳入家庭债务的传统消费决定模型(LCPIH),以微观的视角考察家庭借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LC-PIH框架下,家庭债务对居民消费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财富效应占支配作用,而挤出效应不明显;除日用品消费支出外,家庭债务对其余六项消费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较高的家庭以及经济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反而较低,家庭债务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较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艳平 李佳锶
利用中国家庭能源微观调查(2014)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2018)的三期数据,采用计量模型考察性别观念对家庭能源堆叠消费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性别观念现代化转移可以显著促进家庭能源堆叠消费向上移动,即实现家庭生活用能清洁转型;性别观念现代化转移会通过提高女性社会参与、增加女性人力资本和强化女性优生优育意识三条途径促进能源堆叠消费上移;性别观念对家庭能源堆叠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夫妻年龄异质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永琦 于欣晔
为探究我国家庭投资风险偏好对于生育行为的影响,运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将生育行为划分为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而言,家庭投资风险偏好会影响生育行为,高投资风险偏好会抑制生育行为。研究还发现,收入、教育、户籍、年龄、房产数量和收入风险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生育行为。从区域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抑制生育行为,中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实际生育行为,而西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生育意愿但抑制实际生育行为。从其他异质性分析来看,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生育行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则会抑制生育行为。由结论分析,在提高我国家庭经济收入和风险投资收益的同时,缓解因生育行为导致预期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平衡家庭生育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应成为我国制定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重要考量问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海军
本文以CFPS数据库2012—2020年五次抽样数据为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中国家庭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第一,数字渗透和金融自由化等市场因素导致过度授信和过度借贷,破坏了家庭负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二,数字金融使用广度和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家庭负债上升,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提升则会对家庭债务风险发挥一定缓释作用;第三,数字金融通过房地产价格渠道提高了家庭房贷负债比,对家庭债务扩张产生中介效应;第四,数字金融对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对高负债家庭、城镇家庭和东部发达地区家庭作用显著,但强度随家庭收入上升而下降。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结果均支持本文研究结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婷婷 张典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以中国城市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家庭住房消费决策的消费动机和投资动机,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与多元独立Probit模型,研究住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家庭住房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家庭的住房投资需求大于住房消费需求,住房投资需求和住房消费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影响家庭住房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2)对于仅拥有一套房的家庭而言,家庭住房消费决策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住房消费决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婷婷 张典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以中国城市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家庭住房消费决策的消费动机和投资动机,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与多元独立PrObit模型,研究住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家庭住房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家庭的住房投资需求大于住房消费需求,住房投资需求和住房消费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影响家庭住房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2)对于仅拥有一套房的家庭而言,家庭住房消费决策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住房消费决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高楠 梁平汉 何青
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本文研究了心理偏误对家庭风险市场投资的影响。通过测算个体对房屋估值时的系统性偏误构造了过度自信指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增加了家庭的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并提高了风险市场参与规模,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过度自信个体持有风险资产种类更多、负债更高、投资策略更加非理性、交易次数频繁却未带来更高的收益。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居民心理特征对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
关键词:
过度自信 风险偏好 资产配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渊 杨朝军 蔡明超
本文实证检验了居民风险偏好对于家庭资产结构风险性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居民风险偏好水平越高,配置于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但同时所持资产结构也越分散。进一步研究发现,居民风险偏好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只持有无风险资产,这是造成居民风险偏好水平与资产结构分散程度正相关的主要原因。此外,收入越低、健康状况越糟、风险偏好水平越低的居民投资者持有只含有无风险资产投资组合的概率越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吕学梁 孔凡静 司登奎
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2019年数据,检验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会促进家庭进行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提高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深度。机制分析发现,提高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和健康水平是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影响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镇、国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以及签订正规劳动合同家庭中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合理降低民营企业负担,以此引导低收入群体合理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拓宽其增收渠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