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28)
2023(4306)
2022(3575)
2021(3661)
2020(2911)
2019(6844)
2018(7005)
2017(11385)
2016(7350)
2015(8325)
2014(8568)
2013(7657)
2012(7279)
2011(7040)
2010(7462)
2009(6405)
2008(6461)
2007(6142)
2006(5760)
2005(5065)
作者
(19232)
(16027)
(15879)
(15294)
(10305)
(7651)
(7442)
(6451)
(6092)
(5935)
(5626)
(5557)
(5244)
(5099)
(5082)
(5050)
(4963)
(4821)
(4714)
(4685)
(4494)
(4096)
(3912)
(3817)
(3811)
(3801)
(3609)
(3505)
(3470)
(3203)
学科
教育(19373)
(19315)
经济(19174)
管理(14689)
中国(12539)
(12073)
(11633)
企业(11633)
理论(11117)
(9589)
方法(9074)
(6664)
业经(6254)
(6173)
教学(6074)
技术(5561)
数学(5111)
数学方法(4957)
(4648)
(4561)
研究(4357)
经济理论(4165)
发展(4157)
(4035)
社会(3992)
企业经济(3916)
(3892)
(3806)
(3698)
农业(3673)
机构
大学(105974)
学院(98453)
研究(39388)
管理(31286)
教育(29444)
(28776)
经济(27824)
理学(26859)
理学院(26364)
(26194)
师范(26080)
管理学(25621)
管理学院(25401)
(24495)
科学(24210)
师范大学(21820)
中国(21589)
(20066)
研究所(18411)
(17195)
北京(16186)
中心(15985)
(14936)
(14049)
技术(14005)
(13567)
(12978)
业大(12574)
职业(12502)
财经(11719)
基金
项目(62310)
研究(52692)
科学(51140)
基金(42617)
(36746)
国家(36278)
教育(32907)
社会(32369)
科学基金(30083)
社会科(29065)
社会科学(29052)
(24733)
编号(24709)
成果(24496)
(23731)
基金项目(21964)
课题(19693)
自然(17694)
自然科(17312)
自然科学(17304)
自然科学基金(17020)
(16689)
资助(16249)
(15831)
重点(15598)
项目编号(15317)
规划(15040)
教育部(14310)
(13887)
(13752)
期刊
教育(48410)
研究(40057)
(33412)
经济(33412)
中国(30263)
学报(15786)
科学(14848)
大学(12910)
(12784)
技术(11293)
职业(11199)
(10889)
管理(10370)
学学(10271)
农业(8741)
图书(7510)
技术教育(7263)
职业技术(7263)
职业技术教育(7263)
(6954)
论坛(6954)
财经(6142)
(5785)
高等(5688)
(5328)
书馆(5170)
图书馆(5170)
(5152)
高等教育(5040)
成人(4970)
共检索到159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白宗新  
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知识的两种不同储存方式,都应受到重视。个人知识具有个人性、内在性和自组织性;社会知识具有公共性、外显性和多样性。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互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对知识的选择应围绕促进个人知识生长的目的,整合社会知识,突显个人知识以及重视社会知识中的内隐知识和个人知识中的缄默知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艳  张新亮  
20世纪末以来,教育社会学领域对"揭示知识的社会权力关系是否真的有助于教育公平"进行了自觉反思,"社会实在论"知识观的提出力图填补教育政策中知识理论的"真空",为教育社会学弥合愿景功能和解释功能提供一种替代性方案。社会实在论知识观反思并重构知识的社会性,主张知识的对象是实在而非经验;知识生产具有浮现属性,能够超越产生知识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知识的客观性是一种程序客观性,具有社会基础。社会实在论知识观把"新教育社会学"以来的文化效应的研究转向了知识效应的研究,真正把知识本身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这对于学校中课程知识的选择、课堂中教学重点的确立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强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意味着知识领域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层次推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继存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森  郭天奎  
知识社会、知识工人与教育李森,郭天奎编译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彼德·F·得拉克尔(PeterF.Drucker)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继“劳动力、原料、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之后的第四大关键要素,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成为知识社会,教...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静  李衢  
知识成为关键资源的同时 ,知识特性使管理学的经典理念面临挑战 ,而个人知识交互活动则是知识特性自由而充分的展现。本文描述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基本类别和趋势 ,并从管理关系、组织结构层次上分别讨论知识交互对管理学形成的影响 ,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管理学体系的变化脉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燕  
当代知识观转型的关键是从关注知识的外在意义转向关注知识的内在意义。由于知识观是教育的观念基础,这一转型必然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传统教育建立在现代知识观基础上,强调的是知识的外在意义;当代教育则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致力于知识的内在意义。在当代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知识的意义问题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知识对个体的理解性意义,后者侧重知识对个体的存在性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三山  李永建  
目前的知识管理研究大多关注于借助外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还没有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效率研究。对基础性效率问题的忽视导致一部分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遭遇失败。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工效学研究应主要关注的内容。文章探讨了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技术思路及其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在知识社会中 ,知识构成人的主要生存处境 ,“知识生存”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学校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维护知识环境 ,关注知识环境是使教育真正与人的生存相统一的基础。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 ,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 ,这是知识社会探讨知识观的根本出发点。人如何与知识相处 ,是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杜军  
有很多人都在谈论个人知识管理,借助于计算机实现对个人知识的管理。但如何实现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怎样才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知识?本文通过认识个人知识管理及Blog,探讨用Blog实现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宁娟  
知识是课程的本质性存在,这已被课程自身的发展所证实,也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一种不言自明的需求。知识与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经验不是知识,更不能代替知识在人类进步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强调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并不等于忽视学生的经验,禁锢学生的主体发展。课程研究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对“课程本质是知识”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其关键问题是只看到了知识于人的客体存在,却忽视了课程以知识的存在而存在的事实,同时还在于其夸大了课程在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理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彰显课程的本质性存在,尤其在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裴新宁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捷根 (GergenK .J.)以其特有的综合而深刻的视角审视了教育 ,揭开了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传统知识论弊病的根源 ,提出“对话”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语言是知识积累、传输与表征的基本形式的观点 ,从而使基于微观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教育研究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春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公共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是智慧的养成。个人知识是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操作概念。藉由个人知识,教育发现了通往智慧的可行路径个人知识的情境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取向,个人知识的介入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体验取向,个人知识的意会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表达取向,个人知识的建构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理解取向,个人知识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效用取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翟楠  
知识与知识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二者总是被等同。对"知识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从应然的"知识即德性"到实然的"知识即权力",充分表露了知识探究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观与知识关系的扭曲。尤其是在后现代的解构浪潮中,多样化的知识观变成了知识本身,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各种知识观合法性的泛滥不仅表明了知识本身的认识危机,也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者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金志远  
课程知识选择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转变过程,是课程知识选择视野从无主体向主体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主题、从无主体向主体问题发生变化、课程知识选择方法论从无主体向主体方法发生变化的过程。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视野、主题和方法论上应介入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关注权力在民族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中的重要影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随着智能机器人可替人完成简单的、程序性、操作性的工作,很多人指出,教育需要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或素养本位,或者从记忆学习转向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力等高级能力。显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教育共识。但是,把这种教育共识变为教育现实,需要跨越的鸿沟不小。从知识学习的现状来说,学生学习知识,除了知识本身对工作生活有用外,还源于它有时还是达到高级智慧的必要路径。科学迄今对其中的内在机理了解有限。常言说,“熟能生巧”,即先有“熟”,后才有“巧”;先有知识的背诵记忆,后才有文思泉涌的智慧。但“熟”怎么带来“巧”,“巧”是怎么实现的?其中的原理和奥妙,科学远没有洞悉掌握。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